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 面对西方各种批评新潮的挑战,提出“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概念,堪称明智之举。既顺应了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的发展趋向,又符合文学批评不断更新、丰富、完善自身的内在需要。抓住这一契机,把社会历史批评推上新的美学台阶,使它在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多元并存与竞争的态势中,  相似文献   

2.
<正> 应该承认,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是以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为触发点的,对于长期定于一尊的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突破与发展,随着西方各种新的批评流派与方法的引进,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活跃而多元的格局。然而,人们的所谓传统往往是指解放以来的某些左的或封闭式的社会历史批评,这种批评和历史上的社会历史批评区别很大,并且受到苏联批评界的影响,和中国特定的政治、文艺形势紧密相关。因而,对这种传统的突破与反思,并不能看成是对整个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拨,我们的所谓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也不是以这种传统为基础,而是以整个社会历史的批评为基点。这里的开放,一方面要科学地全面总结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3.
文学意义研究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围绕文学意义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理论范式。第一种研究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们认为文学的意义内置于文本之中;第二种研究范式以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德国接受理论和解构主义为代表,该范式以"作者—文本—读者"为批评理路,强调读者的解读功能;新历史主义把文学看成历史的组成,强调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权力话语,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社会—作品—文化—读者"的新的历史转向。三种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演进是文学批评从文本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历史转型,这是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地图。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文学批评方法采取一个较宽泛的概念 ,即指批评主体从事文学批评活动时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切入角度、研究程序等。批评方法最初伴随对文学活动的反思自发产生 ,随后在批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科学化的方法体系。这些批评方法 ,一方面是文学现象客观规律的主观引申 ,另一方面又受到人类一般认识规律的制约。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来总结一下文学批评方法的整体特征。一 批评方法的“受动性”特征。批评方法的“受动性“ ,是指一种方法不止要适应文学对象的特殊性 ,也不止被选择使用时受到批评主题的个人因素和时代特征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正> 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就批评的主体性的凸现、批评的模式和方法的多样化,以及由此造成的批评的整体风貌而言,都堪称五四以来的第二个繁荣时期。这种繁荣给文学批评带来的收获,一是为多种流派、多种风格、多种模式和方法的批评趋于成熟和定型,在共竞共荣中求得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二是对建国以来尊于一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和冲击,  相似文献   

6.
<正> 当代文学批评方法也有如文学创作方法一样,呈现出多元发展景观。其中,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在新中国文学批评活动中,它亦占了主导地位。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依据文学的社会属性,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审视文学现象。它强调文学与时代、社会、环境的关系,强调文学以典型创造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当然,作为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本身,  相似文献   

7.
<正> 社会历史批评任何时候都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社会的精神现象,就其根本性质来说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个批评流派,严格地说还是十九世纪初在法国诞生的。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作家斯达尔夫人。她在《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和《论德意志》等著作中,否定了当时文学理论界广为流传的以作家的天才和个人生活当作说明文学现象依据的观点,试图从文学与宗教、风俗和法律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批评史上,主观批评在本世纪初的西方颇为流行,影响较大。它把批评描述为批评家面对作品所产生的一种印象式感受、联想式思考和主观化感悟,认为批评家只须在作品面前保持自己微妙的感受性,如实说出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潜在印象,就等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实完整地  相似文献   

9.
吴炫先生等人提出“第三种批评”以来 ,学术界已有不小的反响 ,赞同者居多 ,但也不乏反对的声音。一是认为“第三种批评”是否成立 ;二是从“第三种批评”建构个体文化的意向两个方面对“第三种批评”进行了否定 ,如陈晓明先生就持此观点。我对彻底否定“第三种批评”的态度是不能同意的。我将从以下两方面来证明“第三种批评”的普遍意义。在阅读有关“第三种批评”的文本时 ,我感受最深的是它的动作性和超越态势。这种动作性和超越态势使它拒绝借鉴西方和回归传统的二分法 ,甚至拒绝东西方文化综合论 ,而要开创全新的知识型。显然 ,“第三…  相似文献   

10.
段吉方 《思想战线》2002,28(5):119-122
在 2 0世纪文学批评视野中 ,考德威尔从资本主义的社会和历史变迁中考察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戈德曼探索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与特定社会集团思想体系结构之间的同源性关系 ,伊格尔顿分析文学作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由于他们的努力 ,使 2 0世纪社会批评的视野在审美与历史的交汇中向社会整体文化情境掘进 ,在理论趋向和批评程式上体现出一种文化分析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高玉 《思想战线》2005,31(3):124-129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路向"或者说"模式",即"学院批评"和"作家批评",两种批评各有其缺陷,表现为"学院批评"过分地依赖理论从而导致批评与创作实际脱节;"作家批评"则欠缺理论从而导致批评的现象化而缺乏深度.这两种缺陷正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批评活动的美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活动是什么?号称“批评的世纪”的19世纪的文学批评家们开始进行了理性思考。英国批评家阿诺德言其应为“超然无执”的“人生的批评”。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的美和缺点的科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则认为:“批评不停地运动,向前发展,为科学搜集新的材料,新的素材。这是运动着的美学……”这些对文学批评的论断比  相似文献   

13.
<正> 原型批评,亦称作神话的、图腾式或仪式的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主要流派之一。新批评派以“贴近”文学作品的本文相标榜,提倡“细读法”,旨在张扬其对作品本文进行详尽细微的研讨,而摒弃对本文所有外在因素的考虑。原型批评的视野仍然没有脱离对本文的集聚,它的口号是从作品本文“向后站”。加拿大当代文学理论家诺思罗普·弗拉亥有过一段形象的话来表达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14.
夏衍的外国文学批评活动主要集中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一生共发表(出版)二十余篇有关外国文学的批评文章(著作)。他的外国文学批评充分表现出自觉遵循"文以载道"传统、为现代革命文艺努力奉献的精神。他没有很明确的文学批评观念,也缺乏自觉的文体意识,他对文体的使用几乎完全取决于有关报刊的要求和本职工作之需;他根据报刊实际及受众情况设计语言风格。他的政治思维过于发达,审美批评思维处于受挤压状态;他对外国文学的批评几乎聚焦于俄苏文学、日本文学,批评视野过于逼仄;他一味推重文学的现实性、社会性,遵循社会——历史的批评思路,不顾及批评方法的多元化,或多或少带有"左"的印痕。  相似文献   

15.
唐洁璠 《前沿》2010,(16):157-159
媒体批评是大众传媒和文学批评的联姻,是大众传媒语境下文学批评转型的典型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形态,媒体批评在赋予大众参与文学作品意义重建的权力、构建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构建动态、完整的文学批评活动过程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元批评话语与批评导向张荣翼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文学理论共同构成了文学研究的学科。当文学批评针对文学现象加以言说时,它会受制于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观点体系,因此不妨说文学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是由相应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所生发出的文学谈论。①然而,文学批评在谈论文...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在文学界掀起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讨论和运用的热潮,我们在肯定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现实意义的同时,也要走出伦理批评的误区,不能片面夸大其作用,只有把它和其他文学批评方法相融合,才能发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生命力,促进文学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许晓琴 《求索》2008,(6):182-183
后殖民批评是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家在文化领域的批评实践,它以文学和文化研究为起点,通过对文学研究问题的跨文化、跨语境、跨地域性的关注,回到对“他者”文化潜历史的重新发现与书写,提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后殖民批评是当代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领域中作为一种文化抵抗形式的写作与批评,它既是一种批评实践,也是一种策略书写。  相似文献   

19.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中国后遇到了完全不同于其理论源头的接受环境。这些接受环境差异包括:一、历史背景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先“破”后“立”,而中国本土则是先“立”后“破”;二、意识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中的民主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权思想形成的对照;三、学术背景差异,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反拨“新批评”的学术革命开始的,而中国本土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滋养。这些差异既决定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独特面貌,同时又呼唤西方理论本土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松 《理论月刊》2005,(6):131-133
后经典批评着眼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变动的思考,是对文学发展与文学批评方法嬗变情形的一种描述,因此要给后经典批评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接近这一问题的核心使其意义显现出来.在对文学经典的内涵及其形成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发展与文学批评非经典化现象,探讨了后经典批评的内涵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