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长江流过我整个的生命,波涛声中震荡着我的思乡曲!"曾卓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长江沿线城市武汉、重庆与南京度过的。他并非"七月派",却是"七月"诗星;曾被胡风划为"另类",又被硬性定为"胡风分子";他没有做过水手,却是享誉诗坛的"老水手",逝世后追授为"当代诗魂"。你可曾知道,作为编剧人,他促成将《江姐》首次搬上舞台。值此纪念抗战七十周年之际,笔者浏览当年采访曾老伉俪时他们的赠书签名,诗人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  相似文献   

2.
正我很色。我承认。一听到他们说"男人嘛,长相无所谓的",我就来气。一想到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男人嘛,有事业就行了",我就更来气。一想到这个"事业",其实说白了就是指钱,我就气得胃疼。说男人长相无所谓,那是纵容。说男人有"事业"就行了,那是势利。这种观点又纵容又势利,用一种虚伪来掩盖另一种虚伪,我不同意。男人怎么就长相无所谓呢?这简直跟说"美国人嘛,国际法无所谓的"一样没道理。我的"色",可以追溯到初中时代的"初恋"。初中的时候,我们班最英俊的男生,坐在我后面。他有全班最酷的平头,最长的腿,最白  相似文献   

3.
在某市纪委工作的一位朋友寄来一篇稿子,让我润一下"色",想在报刊上露个脸儿.稿子的题目是<关于机关党员廉洁承诺实践的思考>. 电话里,我问他:"(党员廉洁)承诺效果怎样?"  相似文献   

4.
正一提到"君明臣直",今人看来,恐怕唐太宗李世民与谏臣魏征两个人是当之无愧的样板。李世民是"明君",被誉为"千古一帝",魏征是"直臣",被唐太宗称作"镜子",在他们君臣之间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无一不成了"君明臣直"的有力佐证。《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632年),一次罢朝后,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总是当众顶撞侮辱我,我迟早要杀了  相似文献   

5.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瑞典学院响起了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演讲声。《讲故事的人》莫言讲的"故事",当场受到听众长时间的鼓掌。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传播后,莫言演讲的"故事"在全世界引发了评论。有人赞叹精彩,有人感动落泪,有人却嘀咕浅显……就我个人而  相似文献   

6.
忆华 《党史纵横》2013,(4):52-53
爱国将领张学良在其坎坷的一生中,曾先后四次来到南京。他与这座六朝古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留给后人一段段令人回味、也令人唏嘘的故事。1930年11月:一到南京——凯歌高奏座上宾皇姑屯爆炸事件的发生成为张学良生命中的转折点。是年末,张学良宣布"易帜",发誓效忠国民政府。蒋介石欣然接受,遂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舒炜 《廉政瞭望》2013,(6):17-20
汪这个人啊,比较高调,喜欢宣传,用南京话来讲是"傲气",但却是有"傲气无傲骨",更不谙政治。副秘书长汪扬,在近十年来的南京官场上一直都是个大红人。但在记者所采访的多名官员口中,汪扬的"有名",并不在于他所担任的市政府副秘书长这一职务,而是在河西新城区(也称河西新城)叱咤风云的那十年,至今不少人在提到汪扬时,都还管他叫"汪指挥长"。  相似文献   

8.
2021年5月,一段"倒奶"视频在网络上曝光后,引发网友强烈批评:一群人将成箱的乳饮品拆开包装,仅保留瓶盖,而把瓶里的奶全部倒入水沟,"白浪"翻涌让人心疼、令人惊愕.视频里倒奶的人都是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选手们的粉丝.因为只有扫描印在该乳饮品瓶盖内的二维码才能给偶像投票,为送偶像"出道",粉丝们便集资购买大量乳饮品,实在喝不完只能倒掉.  相似文献   

9.
网络新语     
"鸭梨":"压力"的谐音。百度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写成"鸭梨",引得贴吧中无数人模仿。例句:挺过"鸭梨",你就是胜利者!"I服了U":意为我怕你、服你了。多用于嘲讽的语境。例句: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办砸  相似文献   

10.
正我担任营口市站前区八田地街道惠安社区第四党支部的支部书记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作为一名"老书记",我亲眼见证了小区的变化与发展,也把党支部的故事刻在了心里。这不,今天下午,社区干部小段要来采访我们支部的故事。我想了又想,与其让她干坐着听故事,不如带她到小区里走一圈,让她"感受"故事。我带着小段走进小区后,问她:"你觉得这条路怎么样?"小段前后看  相似文献   

11.
正国画大师张大千不懂外语,却特别喜欢出国旅行。为了不在异国他乡迷路,他让人用外文写一个"爱心信息牌",大致内容为:"愚,弘千,中国画家也。现住某城某街某号。因不识洋文,以致迷途难返。尚盼过往仕女君子,援我一臂,送我回寓,不胜感切。"  相似文献   

12.
正"要喝干净贵州茶,做健康中国人。"3月20日,第十一届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茶产业博览会)宣传推介暨"我有贵州半亩茶"网络名人公益活动在北京举办,宁静、聂远、邹市明、龚琳娜、杨茗茗等贵州知名乡友,杜少中、梅新育等网络名人,纷纷受聘担任"贵州茶星大使",共讲贵州"茶故事",助力"黔茶出山"。  相似文献   

13.
世相漫像     
正"我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贫困户。"近日,一篇署名为"某贫困县小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在网络上热传。而促使这位小朋友立此"大志"的原因竟然是一些贫困户"什么也不干,就能享受各种扶持、优待",让人"欣羡"。某报评论道:相较于经济生活上的"物质贫困",这般"不着急摘帽"的"精神贫困"更值得  相似文献   

14.
正南京某中学的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他们学校初一年级某班的音乐课上,老师问学生:"知道屈原的请举手。"在全班30个同学中,只有3个人举手。第一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歌手,他唱过《离骚》;第二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厨师,他发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学说,屈原是个医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日子,某女孩刚在媒体上发表"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择偶宣言;这几天来,继有某师范大学教授对学生抛出"40岁时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的"雷人"之语。这是拜金主义的又一典型。其他诸如此类的社会新闻亦层出不穷。看来,去年的一项网民调查结果称多数人认为本国是"第一拜金主义国家",还真没有错。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谁都知道不对,道理也没有更多好讲。却是本国何  相似文献   

16.
张闻天和王稼祥相识于上世纪20年代赴苏留学。30年代初回国后,二人都曾在中共党内身居要职,并一度成为"左"倾路线的忠实执行者。而二人进入中央苏区后,因在实际工作中同博古、李德产生分歧,逐渐受到排挤。这段"同命相怜"的经历把张闻天和王稼祥紧紧联系在一起,30年代二人一起"跟着真理走",携手同党内第三次"左"倾错误、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王明右倾错误作斗争,维护了全党全军的团结,为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故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中国故事却很难讲,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想从三点来谈一谈。用中国文字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我们从一个看似最简单的地方开始讲起,比如说中国的"天人合一"。这显然是今天中国孩子都会觉得很难的一个观念,但是其中有一个最简单的中国字,这最简单的中国字就是一长横的"一"字。老子说"天得一以清",苍天有了这个一就风调雨顺了;"地得一以宁",大地有了一就没那么多地震、海啸和泥石流了;"谷得一以盈",谷物保持一种恒定的成长就会长的饱满充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一个统治者找到了统  相似文献   

18.
<正>修炼"内功",让支部成为规范化建设的先进典范。创新组织生活。开展"三色"组织生活,举办"红色"党课,组织党员讲我的入党故事、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召开"黑色"警示会,以案说法讲解党规党纪;组织"绿色"培训,农忙时将党课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健全工作机制。从建制度、立规矩入手,全面规范村务运转,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党总支先后组织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讨论10余次,制定了村文明公约、精神文明建设奖惩办法,村里打"小麻将"的没了、乱  相似文献   

19.
我与银川     
我祖籍江苏盱眙,生于南京,在重庆、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长大,因为出身"官僚资产阶级",高中没能毕业就成了"城市待业青年"。由于生活所迫,1955年我18岁时,只好带着我的母亲和7岁的妹妹从北京移民到银川,用文言文可说是"携老母弱妹"了。  相似文献   

20.
《江淮》2010,(3)
<正>在某市的一次"两会"分组讨论会上,人大代表方某因为领导不在而"发飙",一位女代表笑着打断他的发言说"我只代表我个人",而方某却坚持,"不,代表一部分人是我们的职责,如果我们的发言相关的部门或领导没听到,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声音未能很好地传达"。方代表的这一席话掷地有声,表现出了一个人民代表应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