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从批判黑格尔等人的抽象的人出发,提出了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的前提与基点,人的解放与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程度是一致的。追求自由个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尺度,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2.
李飒 《学理论》2011,(23):25-26
人的个性与普遍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要理解人这个存在物就必须明白人的普遍性与人的个性。人的个性是指人作为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独立性及其自主性。人的普遍性集中表现在人的社会性、实践性与历史性。个性的发展是目的,普遍性是个性发展的保障,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并且是个动态的过程。个性的发展必须在整个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建构;人的个性在历史进程中得以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3.
人的个性是个人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影响人的个性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制度是其中最重要和直接的因素。人的个性的发展史与社会制度的变迁史是相一致的;制度规定人的个性的内容,制度是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不同的制度模式中,人的个性的不同层面会得到强化和凸现。因此,建构和创设能够促进人的个性的成熟与自由发展的社会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宋伟林 《学理论》2011,(32):43-44
人的个性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紧密联系,我们应当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里来理解;马克思一反传统用主体性阐释个性的思路,而用个性来解释、重建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问题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志勇 《理论导刊》2004,46(7):27-30
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的理论,分析人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人的发展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再到自由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从现实出发,在当今中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人格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促使中国人从依赖走向自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也称自由个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观点。其中,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自由个性理论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发展导向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提法表明马克思关注的是个人自由发展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与虚假的集体到真实的集体的进展相一致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是建立在"公共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7.
卢媛 《学理论》2011,(19):53-54
随着互联网的运用与普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即时通讯工具,它克服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局限,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着眼于即时通讯与人的自由的关系,试从对即时通讯的阐释与人的自由的理解入手,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梁林 《学理论》2010,(12):49-50
从人类个性的角度对全球化加以认识和剖析,可以看到全球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全球化对人类个性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出发,牵引出中国人个性重建的历史境遇与自主探索,重点分析全球化视野下中国人个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刘臣 《学理论》2008,(12):92-9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多元时代,是一个个体要求得到充分尊重与展示的时代,是一个呼唤能力与个性的时代。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于当代人的个性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将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环境保证以及责任意识保证。  相似文献   

10.
从宏观视角看,"人的发展"的哲学视域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社会经济学视阈包括人的生存选择自由,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由,个人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等三个层次。从微观角度看,基于人的发展的三个层次与对应的具体人权诸如生存权、政治权、经济权、社会权、文化权以及人的尊严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相似文献   

11.
12.
王静 《理论导刊》2003,2(1):52-54
本文揭示了“后现代”本质,指出在其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西方后现代艺术,而国内一些艺术家对其却趋之若鹜。这就需要我们重建“审美理想”。唯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抵制后现代艺术的消极影响,壮大高雅艺术的力量,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postmodern turn which has so marked social and cultural theory also involves conflicts between modern and postmodern politics. In this study, we articul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and postmodern politics and argue against one‐sided positions which dogmatically reject one tradition or the other in favor of partisanship for either the modern or the postmodern. Arguing for a politics of alliance and solidarity, we claim that this project is best served by drawing on the most progressive elements of both the modern and postmodern traditions. Developing a new politics involves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s of certain versions of modern politics and postmodern identity politics in order to develop a politics of alliance and solidarity equal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coming millennium.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原则.作为价值导向,以人为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领域.在人和人的关系领域,以人为本体现为人道主义价值诉求.在人和社会的关系领域,以人为本体现为集体主义价值诉求.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领域,以人为本体现为生态主义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生态主义相统一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16.
17.
Postmodern inquiry into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has the potential to make a distinctive, democratizing contribution to public policy analysis. More so than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a postmodern policy analysis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rogate assumptions about identity embedded in the analysis and making of public policy, thereby enabling us to rethink and resist questionable distinctions that privilege some identitie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Public policy analysis can benefit from postmodernism's emphasis on how discourse constructs identity. A review of postmodernism and postmodern approaches to interrogating identity is followed by an exercise in postmodern policy analysis. Social welfare policy in contemporary postindustrial America is show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dentity in ways that affect not just the allocation of public benefits, but also economic opportunities outside of the state. Mired in old, invidious distinctions (e.g., independent/dependent, contract/charity, family/promiscuity), welfare policy discourse today helps to recreate the problems of yesterday, particularly as a critical factor in reproducing women's poverty.  相似文献   

18.
站在文本解读的角度,对海德格尔所著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进行梳理,并撷取其中涉及的若干观点作简要阐释.海德格尔在这封长信中,不仅以行动作为引子,牵扯出有关思、存在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的考虑,论述了它们是源初共属的,而且探讨了有无必要坚持人道主义的问题,整理了人道主义的历史,并为人道主义下了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20.
肖滨 《政治学研究》2020,(1):57-65,M0004
在《中国政治学的转型:分化与定位》一文中,景跃进教授将政治共同体确立为中国政治学的逻辑起点,揭示维系中国大一统的集权逻辑,搭建了一个国体、政体和政治共同体“三位一体”的中国政治学分析框架。景跃进教授提出的问题及所做出的分析极具启发性,但仍有进一步商榷和对话的空间。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现代性的国家共同体;现代性国家共同体既服从统一逻辑,又遵循共和逻辑。在“一体双权”的中国政治学分析框架中,“一体”是指现代国家共同体以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族一体等为核心内容的一体格局和统一状态,体现统一逻辑;“双权”则包括“民权”和“国权”,处理二者之关系的制度安排事关共和逻辑能否得到实现。相对于“三位一体”的中国政治学分析框架,“一体双权”有一定的理论优势,有可能拓展中国政治学的学术研究范围,为中国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对话提供更加开放的交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