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条件逮捕之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条件逮捕制度试行以来,适用案件数量逐年增加,撤销逮捕案件的比例有所下降,适用程序逐步规范。有条件逮捕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适用范围标准不明确,随意性较大;程序规范不统一,影响执行效果;质量考核不配套,可能规避办案风险。完善有条件逮捕制度要求细化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把有条件逮捕案件质量纳入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2.
有条件逮捕的法理基础及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司法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背景下,建立和完善有条件逮捕制度符合刑事诉讼规律,是保证有效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客观需要。为了有效发挥有条件逮捕的积极作用,避免发生负面效果,对有条件逮捕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应作严格限定,并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程序。  相似文献   

3.
在2005年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侦查监督工作会议上,针对审查逮捕工作实际,提出了附条件逮捕制度。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质量标准》)对该制度予以明确规定。附条件逮捕制度是对《刑事诉讼法》关于逮捕条件规定的重大补充和发展,其对于推进我国逮捕制度科学发展,适应侦查工作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前,无逮捕必要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逮捕必要”规定不明,取保候审制度不健全,以及侦查监督手段受限。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进一步细化普通轻微刑事案件的逮捕标准,二是要完善取保候审制度、健全配套机制,三是完善有条件逮捕制度,增强捕后侦查监督。  相似文献   

5.
一、有条件逮捕制度的产生依据和适用原则 2006年8月17日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的第4条首次明确规定了有条件逮捕制度.所谓有条件逮捕,是指,"对于证据有所欠缺但已基本构成犯罪,认为经过进一步侦查能够取到定罪所必需的证据、确有逮捕必要的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经过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批准逮捕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向侦查机关发出补充侦查提纲,列明需要查明的事实和需要收集、核实的证据.并及时了解补充取证情况;(二)批准逮捕后三日内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三)侦查机关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时,仍未能取到定罪所必需的充足证据的,应当及时撤销批准逮捕决定."  相似文献   

6.
逮捕是一种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正确理解和适用现行逮捕制度,对于打击犯罪,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该制度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弊端,应构建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新型逮捕制度。  相似文献   

7.
潘栋 《法制与社会》2012,(27):48+50
附条件逮捕制度是检察机关逮捕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而规范性适用是其存续的关键因素.本文从附条件逮捕制度的现实基础出发,分析该制度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规范适用的标准,以更好的发挥该项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凯  谷荣 《中国检察官》2008,(10):49-51
有条件逮捕制度的建立、完善对于惩治犯罪、保护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强化侦查监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该项制度合法性、合理性的质疑却始终存在。为此,本文在分析了该项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对该项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分析了目前我国逮捕制度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次基础上,从确立逮捕权独立地位、改善配套制度、完善逮捕条件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逮捕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附条件逮捕一经问世,即引起一片质疑。在以该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为中心的争论中,法律界与法学界人士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附条件逮捕的实质是附定罪条件逮捕,应当被定位于审查逮捕案件分流机制下的一项制度;它不是孤立的制度安排,而是系统的制度构建;不是简单的逮捕条件的降低,而是法定逮捕标准的分层次适用;不仅具有控制犯罪的价值,同时还有人权保障的目的;不仅是检察机关进行的一项工作探索,而且是中国司法制度与国际公约和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接轨的必然性制度改造。  相似文献   

11.
第一,实行专人负责,定期联系,跟踪监督制度,确保对变更逮捕措施监督的规范化和经常化。为了从制度上保证对公安机关变更逮捕措施监督的经常化,我院侦查监督科指定一名副科长具体负责对公安机关变更逮捕措施的监督工作。该同志定期到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交警大队、经侦大队、看守所等业务部门检查核对已批准逮捕案件的执行,诉讼情况,是否变更逮捕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附条件逮捕是检察机关实务部门在工作中,为实现打击犯罪、保护人权价值平衡而进行的重要尝试。201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发布了《关于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工作中适用"附条件逮捕"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本文将着重对该制度目前研究现状、适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关于继续适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郭华 《广东法学》2004,(6):38-43
我国刑事诉讼法设计的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自行决定逮捕制度存有重大缺陷,被捕人程序权利的虚无违反了程序权利的最低标准,特别是被捕人异议、救济程序的缺失,使这一制度有侵犯人权的非诉讼化之嫌。基于我国司法体制的实际和参照国际的最低标准,从被捕人程序保障中寻找这一制度改造的路经,建立逮捕的异议程序、逮捕的复议(复核)程序以及被动司法审查程序,初步完善这一逮捕程序。  相似文献   

14.
彭志刚 《中国司法》2011,(9):102-106
逮捕制度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这个制度既可以成为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义存在制度被滥用后侵犯人权的可能,如何防范逮捕程序的滥用与瑕疵,值得重视的一项制度是审查逮捕听证。本文尝试在保障人权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构建审查逮捕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15.
姚磊 《检察纵横》2012,(4):37-37
附条件逮捕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证据有所欠缺但已基本构成犯罪、认为经过进一步侦查能够取得定罪所必需的充足证据、确有逮捕必要的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予以批准(含决定)逮捕的一项制度。笔者将对附条件逮捕制度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4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印发的《关于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工作中适用"附条件逮捕"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人民检察院适用"附条件逮捕"意见》)中,首次明确使用了"附条件逮捕"的称谓,并在该意见第一款中对"附条件逮捕"工作制度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时,对于符合本意见规定情形的重大案件,可以依法批准(决定)逮捕,并应当对侦查机关提出捕后  相似文献   

17.
附条件逮捕的法律与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8月17日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中规定了附条件逮捕制度。该制度确定以来,在审查逮捕工作中被广泛运用。但实务界和理论界,对附条件逮捕制度的内涵、制度价值、适用程序等问题尚没有达成统一认识。日前,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联合举办的逮捕制度的深化与发展专题研讨会上,来自立法部门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围绕附条件逮捕制度展开了深入探讨。在此,本刊特组织附条件逮捕研究专题,选登部分研讨会论文和会议综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03年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开展的一次案件质量的专项复查时,附条件逮捕制度即已酝酿.通过该次专项复查,捕后无罪处理案件的快速上升引起了很大关注,依据此次复查所作出的总结.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在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呈送的《关于当前审查逮捕案件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的报告》中正式将"附条件逮捕"作为一项执法标准提了出来.2005年5月,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侦查监督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对"附条件逮捕"予以肯定.2006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审查逮捕案件质量标准(试行)》中正式确认了"附条件逮捕"的适用.  相似文献   

19.
对检察机关附条件逮捕这一工作制度在实践中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积极重要作用,但存在缺陷和不足,本文围绕这些不足及如何完善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附条件逮捕制度是侦查监督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现行的附条件逮捕做法尚存在一些问题,尽管试点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为完善附条件逮捕制度,应由公安机关启动附条件逮捕模式,完善审查、决定、撤销逮捕的工作程序,严格限制附条件逮捕的适用对象及范围,完善错捕追责标准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