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学者络德睦界定的“法律东方主义”,忽略了中国法在东法西渐历史中所具有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重要的作用。从东法西渐的视角看,他所界定的“法律东方主义”不仅在内容上不够完整,而且意识形态色彩较浓。中国法之于西方整个东法西渐的历史表明:第一,近代以来西法东渐的叙事框架不能完全定位中国法,应将中国法放置于整个东法西渐的历史进程中看待;第二,中国法在历史上并不只是传播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参与到西方法的构建之中,是西方法发展的重要参照资源之一;第三,中国法在东法西渐过程中的正反例证,构筑了一种跨文化法律交流的应有范式。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要向世界扩大自身影响力,需要重视并反思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2.
杰罗姆·柯恩 (JeromeA .Cohen)教授是美国当代中国法研究的开创人之一。从 60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国法以来 ,柯恩教授对美国的中国法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 :创建哈佛大学法学院东亚法律研究中心、倡导中美之间在法律和其他方面的友好合作与交流 (包括担任北京—纽约姐妹城市美方主席 )、积极协助中国当代的法律改革、培养大量专长于中国法的海外学者和律师等等。 (对柯恩教授更详细的介绍 ,可参见《美国的中国法研究 :杰罗姆·柯恩教授纪念论文集》序言 ,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http ://2 1 1 1 .1 0 0 .1 8.62 /f…  相似文献   

3.
在比较法研究中,中国法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在主流的西方比较法文献中,西方法是正统,中国法只处于边缘地位。法律在社会中不占主导地位,一直是西方人眼中中国传统法的主要特点。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法具有专制主义、集权主义的特征,这同中国的“治水社会”的历史有着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西方有关中国法的观点以及法律和社会发展的模式提出了挑战。在法律的地位和集权与分权问题上,不应把中国法与西方法绝对对立起来,西方和中国在处理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应对正常状态和非常状态问题上有许多相近之处,它们是中国与西方共同面对的问题。把中国法研究放在西方各种法律进化模式中虽然具有参考价值,但终归是靠不住的,应转到以问题为中心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刘磊 《法学评论》2020,(2):32-40
法律东方主义是欧美社会想象与误读中国法的结果,表现为欧美学者以西方法治标准来理解检验中国法。欧洲法律东方主义影响到美国,导致美国社会与学术界对中国法产生各种偏见与自负。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与民国时期美国驻沪法院"治外法权"的存在是美国法律东方主义的体现,是美国法制历史变迁中的阴影部分。美国学者络德睦对美国中国法研究中的传统思维定式进行了反思,指出美国法学学术界对中国法的认知存在很多偏见与自负。后殖民法学理论作为后现代法学理论的分支,依附与从属于美国的主流法学,美国学者反思法律东方主义是为了消除美国法律历史上的阴影,为主流法学的发展提供参鉴。中国法学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美国有所不同,各自的司法背景也迥异,后殖民法学理论有其学术价值,但吸纳判例教义学体系的精髓才是学习美国法的优先选项。  相似文献   

5.
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文章从分析法律移植与中国法的国际化进程 ,法律移植与国家主权、国家意识形态、中国法的本土资源以及立法成本等关系入手 ,指出法律移植是世界法律发展的一个基本历史过程 ,是法律发展的规律之一。文章最后对法律移植与 2 1世纪中国法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李青 《法学杂志》2012,33(8):1-5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意味着立足中国国情,深入发掘和科学地总结中国法文化的精髓,从优秀的法文化传统中汲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所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融入到当下的法制建设中,这样的法律秩序才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7.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法理学者揣着法治现代化梦想,引介了大量西方法律知识、价值和方法,进而衍生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法理学”知识体系;通过接纳融合民主、自由、正义、公正、平等、法治等要素,出现了“中国法理学”的价值体系;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修辞等方法,搭建了“中国法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国法理学理论为法治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缺乏专业精神;对法律价值体系的接受没有实现中西融贯;在方法论体系中缺乏整体思维与体系思维的区隔以及对逻辑的重视。中国需要建构以实现法治为目标的,能够分析、解释、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法治话语、法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法的课程在英美法系的学生中激起了极大热情,中国的法科学生,实际工作者与法律教师知道这个情况后可能会感到惊奇,伦敦大学的硕士学位可能是世界上最庞杂的,中国法是其中最受欢迎的比较法课程之一。这方面共开设三门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制度,中国民法,中国对外贸易法。在东西方贸易法律结构、国际法比较研究以及关于苏联、东  相似文献   

9.
尽管伴随着晚清西学东渐的的潮流,先进的中国人已经开始研究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但现代西方对中国法的研究却迟至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已经开启法制变革之门)。其中“有许多因素影响了现代西方对中国法的研究,对这些因素的探讨必须从韦伯关于宗教、法律、经济及国家之间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10.
马凤春 《河北法学》2011,29(2):33-38
在传统中国法中,"例"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对基本法律形式起变通、补强的作用。例既可从形式意义的角度划分为原生例和派生例,又可从实质意义的角度界定。研究传统中国法各种"例",有助于认识传统中国法"诸法并存"的事实,也有助于理解当今中国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徐爽 《现代法学》2004,26(5):187-192
《道与中国法律传统》意在检讨道与中国法文化之间的关联:道,乃中国文化传统的支点;而中国传统的法律则被包裹在礼的“玄想”当中。道,为礼与法提供了一个最高范畴和绝对价值;同时,道又通过道法、道术等各种渠道层层渗透进中国法律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2.
<正> 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L’AJECF)和法国中国经济法协会(L’AFCDE)合作,首次在法国司法界颇具影响的权威学术杂志《法院综述》(Gazette du Palais)上,共同编辑和出版2004年中国法专刊。专刊已于近期问世。 该中国法专刊内容涉及中、法法学工作者(教授,研究人员,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企业法律顾问,等)对中国法制建设发展的最新研究和评述,同时涉及对中法两国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正> 发展,与和平一起构成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尽管一般地看,发展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但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因此这个问题又广泛涉及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当然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好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法律。中国法律经历了十余年的新时期,现正处在如何从主要致力于数量增长向模式形成的转化期。从发展角度预示中国法律的未来走向,当是中国法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法国法学家爱斯嘉拉长期旅居中国,他对中国法在欧洲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试图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的窠臼,从整体文化的视角理解中国法律文明,并对中国法传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爱斯嘉拉认为,中国法上发展出了一套迥异于西方法的法律解释与适用方法,而国民政府激进的法制现代化政策最终将导致西化的成文法无法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然而,他所坚持的那种以本土习惯调查材料作为法典编纂基础的立场误解了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不同于以家族为核心单位组织起来的传统社会,掌握着至上权力的国家作为公共生活的唯一组织者登上历史舞台,必须有能力以其所选择的规范重新定义社会。在此过程中,以统一的国家法取代地方习惯成了必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中华法系是法制史上的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和亚洲一些仿效这种法律的国家法律的总称。中华法系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一起总称世界五大法系。其中印度法系和中国法系已经解体。中华法系开始形成于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到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618年)成熟。到清朝末年,在修律的过程中中华法系宣告解体,同时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制的雏形。中华法系的立法思想是中国古代立法者及法律思想家对立法实践进行总结升华的结晶,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影响中国自秦到清的立法实践。本文仅从中华法系的立法思想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王涌 《中外法学》1996,(1):12-16
<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中国法制现代化获得了新的启动和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当代中国法的理念和实践潜存着种种偏颇,制约着中国法律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律史学会暨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议2001年年会围绕“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文化”的主题,主要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价值及新世纪对其提出的要求、“法治”与“德治”、中国法制史的生命力和中国法律史的研究方法等四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付家东  陈雄 《河北法学》2004,22(5):113-115
从苏联到俄罗斯法的定义先后经历了三种主要观点的变化 :( 1)法律虚无主义法观点 ,( 2 )维辛斯基法的定义 ,( 3 )俄罗斯法学家理解法的多元化综合性观点。其中维辛斯基法的定义对中国法的定义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变化主要体现了从法的阶级性观点走向法的社会性观点。当代中国不应当过分强调法的阶级性 ,社会性应当成为法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法的价值需要重新审视。本文试从比较角度研究了礼对中国法的影响以及中法与西法的关系角度,来重新认识中国法。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法存在于一个实行着两种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内,三种法系风格兼备,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四地各有独立的法律体系,并在四个法域中分别适用各自的法律。中国四地不同的法律的未来,在全球地域化中,当是走向一种新的中国法圈,它既是民族国家的,又是"溢出国家"的地理性的,具有一元的现代法律理念,应透射出强烈的沟通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