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民自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从法律和国家政策层面普及到农村政治生活中,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是一种尚在成长中的新制度,要使农村接收和消化这一先进政治文明成果,将村民自治的制度设计转换为现实,还需要面临许多实际的问题。本文认为,促进村民自治的发育成熟,处理好村两委、乡村及村委和村民关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是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研究分析国家力量和各种社会力量在村民自治中的博弈,区分基层政府与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可以为当下的国家政权建设与村庄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本文以权力分析为线索,深刻探讨了村民自治下的乡村关系,指出制度设计上与现实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构建好农村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村民自治的发展困境谈乡村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7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来,我国的村民自治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但体现了广的农民的利益需求,保持了农村的稳定,而且极大的推动了农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今的农村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作为人民公社替代制度的村民自治面对当前农村的一些新的问题,显示出了很多的无力,村民自治的发展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新时期村民自治制度出现了怎样的困境?现阶段乡村治理的走向?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做一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采取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政治形式,建立了适合农村的选举和自治制度。但由于受农村各种文化观念因素的制约影响,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制约和阻碍了村民自治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作为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主要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形式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村民自治的民主自治性表现为四个方面:从产生背景看,村民自治是维系农村社会稳定、弥补制度真空的自治性民主;从发展历程看,村民自治制度的逐步完善、推广觉醒了农民民主意识;从实践层面看,村民自治是实现国家行政与农村民众之间良性互动的缓冲带;从发展趋势看,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载体是国家民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沿着“推进村民自治的目的,民主主体理性的培养,自治主体的组织化,旧非正式组织的改造,正式组织的革新,乡村与国家权力边界的界定,社会权力的扩张,两种民主的结合”这一前后相继的分析路径,求解乡村自治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以来,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蓬勃发展,扩大了农民的政治参与,促进了村民的政治认同;推动政府与村民良性互动;推进我国农村行政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大大增强了乡村社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实现了乡村民主化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发挥好农民的主体地位,加强村民自治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随着乡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村民自治过程中普遍存在村民对村庄事务关注度较低、自治主体结构失衡、自治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关注度;建立体制机制,积极吸纳人才;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自治水平;完善村规民约,提升治理效果来优化村民自治路径,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吸引村民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落实好《乡村振兴促进法》,助推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是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起到推动作用。但是,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村民自治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村民自治健康的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0.
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原有的基于农业和农民的乡村治理机制已无法适应变迁中的基层社会,探索一种能够有效适应乡村社会变迁的治理机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政治条件。以自治重心下移为核心特征的乡村治理机制变革是适应乡村变迁诉求的有益探索,彰显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发展理念,也是对共和主义以人民的自治能力和获得感提升为圭臬的核心理念的重要实践,开辟了村民参与和社会自治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村民自治”的缘起、成型,认为“村民自治”制度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结合的产物。分析“行政化”产生的表现并认为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自主性非均衡、强制性制度变迁压制诱致性制度变迁,是造成“行政化”倾向的原因。因此,需要完善国家政权,增大乡村社会自主性,使二者达到相对均衡,实现“国家——乡村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从村民自治与三农问题的关系分析入手,针对当前村民自治运行中出现的基层政府与村委会关系模糊、自治主体素质偏低和虚化以及村委会自身能力欠缺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划清政府与自治组织关系的界限、发展自治主体教育和增强村委会自身建设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乡村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复杂的问题,既存在着乡镇政府的越位,又存在着村委会的缺位.这种越位和缺位,使得村民自治的实践效果大打折扣.为保证村民自治健康深入发展,就必须正视村民自治下乡村关系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把握好乡村关系的发展定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地把乡村关系调适到最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政治体制的伟大创新。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农村的经济状况、社会事业得到了空前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其成效显著。然而,它的推行给基层民主化进程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农村传统观念、传统习惯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本文主要从多种角度去理解村民自治,对村民自治的进程和成效做了阐述,并对村民自治过程中的问题做了详细分析,最后对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村治研究是农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领域,其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以“村民自治”、“乡村治理”为关键词(精确)检索1998--2009年CSSCI数据库可以得到840篇论文。从学术发展史的视角对这840篇论文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就可发现村治研究的论域已经从村民自治制度研究扩展到以乡村治理统筹农村政治社会的研究,视角已经从国家转到了村庄与国家相结合;村治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是创造了一批对中国乡村社会有解释力的本土化概念,推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村治研究的发展动力是“乡土派”的引领和学术争鸣的推动。村治研究的学术发展史表明:创建学术共同体、开展学术争鸣、关注中国问题有利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了对农村妇女财产权、政治权、人身权等保护不力问题,村民自治法律制度不完善是很重要的原因。在村民自治法律制度中,应明确规定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标准、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的权利义务,完善村民自治的表决程序、外部行政监督、司法救济途径,进一步保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村民自治是现代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重大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社会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农村基层社会健康发展。村民自治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政治保证。村民广泛参与能够谋求各方利益的均衡,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村民自治是农村弱势群体凝聚起来的社会条件,是普通老百姓表达诉求、民主监督、当家作主的好形式,也是从源头防止腐败,培育农村新风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自我国推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乡村关系经历了10多年的重新建构。目前形成了有机联系的三重关系:一是乡镇党委与农村党支部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体现的是党的领导原则。二是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事务范围内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体现的是村民自治原则。三是乡镇党政机关与村级组织之间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政府公共政策等事务方面的行政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体现的是依法行政原则。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村民自治实践的逐步深入,村民自治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 表现为对“两委”关系、乡村关系、村民会议制度、村民自治权的救济等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过于 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要确保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完善村民自治的法 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村民委员会定位、村民会议的地位、民主选举的操作性、民主监督的形式以及侵犯自治权利的法律责任及其救济途径五个方面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对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成熟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