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耳廓观测指标的变化特征,提出利用耳廓特征识别点进行个体同一认定的研究方法,为法医学个体识别,及对视频图片中的个体进行同一认定,提供一种科学、准确、简便易行的方法。方法通过对19岁至22岁的汉族成人拍摄耳廓侧位图像,选取148人照片中的相应指标进行观测,数据收集,经SPSS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各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计算出各指标识别能力及两批照片各指标之间的差值,最终得出各指标差值的参考值范围。结果 10项观测指标经统计检验分析,最终保留6项指标,重复测量结果稳定。各指标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结果稳定可靠。结论通过制定6项观测指标差值的参考范围,确定指标是否同一,最终认定照片中耳廓是否属于同一个体的方法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成人正面照片,优选出面部特征指标建立分型特征标准,考察面部特征的个人识别能力。方法确定27项面部特征指标及分型标准,观察254张中国汉族成人正面照片,通过统计分析观察数据结果及计算个人识别能力评价指标和分型标准。结果 13项指标性别差异显著;联合所选择的27个面部特征指标,男性TDP(tolal discrimination power,累计个人识别能力)=0.999 999 909 08,女性TDP=0.999 999 919 82,总体TDP=0.999 999 868。结论正面照片面部特征指标越多、分型的多态性及量化程度越高,个人识别能力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X线头影侧位片的形态学分型,对识别指标进行数字编码,构建法医学同一认定体系。方法选取200例成年人口腔颌面的X线头影侧位片,通过SNA角、SNB角的相互关系及后面高与前面高比值,对颌面骨骼形态进行矢状向垂直向的综合分型,同时筛选出反映颌面特征的8个测量指标进行数字编码。结果依据矢状向、垂直向及8个测量指标构建的编码系统,其多样性较大,为99.5%。MP-FH和Y轴角的变异系数较大,同一认定价值较高。S-Ar-Go、Ar-Go-Me、MP-FH、1—-MP角、Y轴角、1—-SN角、1—-1—角各级别构成比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头颅侧位片矢状向及垂直向分型并结合所选取的8项定量识别指标进行识别编码的方法,为法医同一认定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四川省汉族人群额窦CR片的同一认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投照体位CR片上额窦用于同一认定的观测指标,以编制特异的识别编码.方法用两宽度比值与形态学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观测额窦CR片,并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描述性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以额窦不对称性AI、额窦与眼眶宽度之比RI、最大额窦宽度的侧别、额窦上缘弓形弯曲数目(左侧、右侧)、额窦部分隔数目(左侧、右侧)、额窦中间隔位置等8项指标,编制8位数字的额窦构型同一认定编码;额窦形态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额窦形态高度个人特异,可以用于同一认定,但不能用作性别判断.  相似文献   

5.
Gao D  Wang QH  Ye JQ  Wang H  Zhang ZH  Deng ZH 《法医学杂志》2008,24(2):114-117
目的采用颌面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针对牙齿无病变者筛选简洁实用的法医学同一认定识别指标并进行编码、统计分析及评估。方法随机选取170例牙齿无病变者的颌面数字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进行观测.根据牙齿的生理变异特征和牙齿的排列特征分别筛选全口牙型和牙列型识别指标。按设计的编码标准对全口牙型、牙列型逐一编码,统计分析编码的多样性,以评估两类识别指标的应用价值。结果170例中共有74种全口牙型编码,多样性为43.53%:170例中共有129种牙列型编码,多样性为75.88%;170例同时进行全口牙型和牙列型编码.则共有150种全口牙型/牙列型编码,多样性为88.24%。结论全口牙型编码多样性较低,单独使用尚不能满足法医学同一认定的要求。牙列型编码的多样性比较高,具有一定的法医学同一认定价值。如果同时进行全口牙型和牙列型编码,多样性明显提高,有较高的法医学同一认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筛选颌面影像法医学同一认定的识别指标,制定全口牙型识别指标编码。方法随机选取620例有牙齿治疗史者、150例牙齿有病变无治疗史者的数字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进行观测,根据牙齿的生理变异、病理改变和治疗特征筛选全口牙型识别指标,并按设计的编码标准和原则对其全口牙型逐一编码,最后分别统计两组全口牙型的多样性以评估其价值。结果620例牙齿有治疗史者中共有619种全口牙型编码,全口牙型多样性为99.84%;150例牙齿有病变无治疗史者中共有146种全口牙型编码,全口牙型多样性为97.33%。结论选出的全口牙型识别指标对牙齿异常者进行法医学同一认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测量中国汉族第12胸椎判定性别的效果,探索CT技术在法医人类学人体骨骼测量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确定11项径线指标测量第12胸椎多层面重组(MPR)三维重建图像,剔除不稳定指标后计算四项比值指标,统计各项指标的数据考察CT测量第12胸椎判定性别的效果。结果剔除两次测量结果不稳定的三项指标后的12项指标性别差异显著,建立了7个性别判定方程,综合判别率在80.0%~91.6%,仅含椎体指标的方程性别判别率最高达91.6%。结论中国汉族人第12胸椎形态学测量指标具有性别差异,CT技术可以准确测量骨骼,对法医人类学人体骨骼测量研究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谭秋丰  黄飞骏 《证据科学》2008,16(2):250-256
目的探寻头颅CT片同一认定的方法。方法分别计算同一被检查者不同次头颅CT片指标差值和不同被检查者头颅CT片指标差值,再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相同被检查者和不同被检查者指标差值,建立头颅CT片同一认定回归方程。结果建立头颅CT片同一认定方程46个。结论通过头颅CT片测量可以进行有效同一认定。  相似文献   

9.
黄云  徐喆  张建波  张红霞  邓振华 《法医学杂志》2010,26(3):173-176,180
目的 从法医学同一认定的视角探究柯氏位额窦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r radiography,CR)的形态学分类,并结合识别指标的数字编码,构建X线影像同一认定体系.方法 收集 400例四川汉族成年人额窦标准柯氏位CR片.以两侧眼眶上缘均相切的直线与额窦的位置关系对额窦形态学特征进行分型研究,并对额窦识别指标进行数字编码.结果 提出额窦CR片影像学特征6类分型,筛选出额窦不对称性、最大额窦面积的侧别、同侧额窦面积与眼眶面积比、额窦上缘弓形弯曲数、额窦部分分隔位置、额窦中间隔位置等8项识别指标.结论 提出了先作分型鉴别,再用所选取的8项指标对额窦形态进行识别编码的柯氏位额窦CR片影像同一认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选择颈椎CT片上的特征指标,建立逐步回归方程,探讨其在法医学同一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30名被检查者颈椎CT片各1张,70名被检查者不同次颈椎CT影像片各2张。选择并测量颈椎CT片上的13项指标值,分别计算被检查者随机分组后相同测量指标的组间差值,以及同一人不同次测量指标间的差值,运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各项指标的一元回归方程和多项指标的多元回归方程,并对方程进行盲测检验。结果建立的13个一元方程中同一认定的准确率在69.0%~90.4%之间;建立的4个多元回归方程的准确率在90.4%~96.7%之间,盲测准确率为100%。结论本文在CT片上选择的13项特征指标可以用于同一认定,使用时应尽可能选用多元指标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汉族成人甲状软骨的性别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中国汉族成人甲状软骨性别判别的函数方程。方法 对142例中国汉族成人甲状软骨(男73例,女69例)进行大体测量,选择7个性别差异非常显著的测量指标,然后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和Bayes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判定甲状软骨性别的系列判别函数。结果 建立了13个甲状软骨的性别判别方程,完整或大部分完整的甲状软骨性别判别准确率均达100%,残缺的达90%。结论 中国汉族成人甲状软骨性别差异明显,运用所建方程能够判定甲状软骨的性别。  相似文献   

12.
DNATyper^TM15与Identifiler^TM试剂盒遗传学调查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DNATyper^TM 15和Identifiler^TM试剂盒的遗传学调查应用结果,以评价DNATyper^TM15试剂盒的指标和性能。方法用DNATyper^TM 15和Identifiler^TM试剂盒同时对290份北方汉族群体的血样本进行扩增检测,比较遗传学统计数据。结果DNATyper^TM15和Identifiler^TM荧光检测试剂盒中各基因座在汉族群体中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累积个人识别率和累计非父排除率:DNATyper^TM15试剂盒分别为2.66×10^-18和0.9999997;Identifiler^TM试剂盒分别为1.28×10^-17和0.9999984。且两个试剂盒对相同基因座的频率调查数据一致。结论DNATyper^TM15具有较高的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能力,对法医学检案和DNA数据库建设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头颅CT片同一认定的方法。方法分别计算同一被检查者不同次头颅CT片指标差值和不同被检查者头颅CT片指标差值,再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相同被检查者和不同被检查者指标差值,建立头颅CT片同一认定回归方程。结果建立头颅CT片同一认定方程46个。结论通过头颅CT片测量可以进行有效同一认定。  相似文献   

14.
The frontal sinus is an important tool of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To assess the forensic applications of the frontal sinus patterns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 198 individuals were analyzed. 165 individuals who have the frontal sinus were observed in this population, and 12 parameters of the frontal sinus were observed according to Yoshino’s method. The same combined code was found in three persons from our samples. The unilateral frontal sinus scalloped with one arcade has few parameters applied to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and shows the poorer discrimination power. These parameters showed better discrimination power in our population, and could be applied to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5.
By means of X-ray photography tests were made of 224 (100 males and 124 females) volunteer Chinese adults of Han nationality to study the related regular patterns of superimposed projection of face landmarks onto the skull. On the basis of these tests, the present article reveals from a forensic anthropology angle the related regular patterns of plane projection of the human face with its skull. Study shows that there exist a strict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exclusiveness in relation between the human face and skull. The related regularity of displacement of face landmarks appears in projection of the skull with the human head at different photographic positions and angles. On the basis of this discovery, 52 indexes in 4 groups were established as a standard for judg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skull's body origin by means of skull-image superimposition. Based on forensic anthropology, the technique has raised to a great extent the credibility of unknown skull identification. In the past 8 years, 89 unknown skulls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their body origins which provided important and accurate evidence for the solution of murders with dismembered bodies, skeletonized bodies, and unidentified dead bodi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男性肩胛骨测量值与身长的关系。方法 测量了 2 0 7例已知身长的中国汉族男性肩胛骨的 14项指标 ,用测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分 3个年龄段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求出肩胛骨测量值推算身长的方程式。结果 建立了用男性肩胛骨推算身长的 9个方程式 ,其复相关系数在 0 65 99至 0 5 192之间 ,标准差在 5 13 45至 6 3 93 1之间。结论 中国汉族男性肩胛骨测量值与身长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获得南方汉族群体的基因多态性信息,分析16个东亚各人群的族源关系。方法 2018年3~7月收集贵州省和江西省汉族群体中健康且无亲缘关系的720份个体血液样本,其中贵州省407份,江西省313份。使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试剂盒扩增检测样本,获得法医学参数;通过文献获取湖北汉族,湖南汉族,四川汉族,重庆汉族,贵州布依族、侗族和苗族,云南白族、彝族、哈尼族和纳西族,广西壮族以及日本和韩国共14个人群的法医学参数,采用Arlequin v3.5遗传软件计算16个东亚人群(本研究的贵州汉族、江西汉族以及文献获得的14个人群)之间的相对遗传距离(Fst),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MDS)和主成分分析(PCA),MEGA6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在贵州汉族人群中,累积个人识别率为1-3.3080×10-23,累积非父排除率为1-3.1792×10-8。在江西汉族人群中,累积个人识别率为1-5.4721×10-23,累积非父排除率为1-1.6544×10-8。少数民族(贵州布依族、贵州侗族、贵州苗族、广西壮族、云南哈尼族和云南纳西族)与汉族群体间存在明显的遗传距离。日本人群与汉族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韩国人群与汉族群体具有较近的遗传距离。进化树结果表明贵州汉族、江西汉族群体与其他汉族群体聚集在一起,未见明显区别。结论 14个基因座在贵州、广西人群中遗传多态性较好,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日本与汉族之间的遗传差异明显,而汉族人群内部遗传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汉族青少年面部中线软组织厚度的数字X线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量四川汉族青少年(8~20岁)人群面部中线软组织厚度,探讨其生长发育变化规律,为法医人类学的面部重建提供的基础数据。方法选取974例(男496,女478)头颅侧位数字X线片,分13个年龄段(8~20岁),选择面部10个标志点的软组织厚度测量,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四川汉族青少年人群面部10个标志点的中线软组织平均厚度,在青少年阶段大多数测量标志点随年龄增长而增厚;男女性面部中线软组织厚度统计学分析存在性别差异(P<0.05),在15岁之后差异增大,且LLI点显著差异性在9~20岁之间均存在(P<0.01)。结论四川汉族青少年面部中线软组织厚度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厚的趋势,男女面部软组织厚度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PentaD和PentaE基因座分型引物设计 ,调查PentaD和PentaE基因座在武汉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方法 用重新设计的PentaD和PentaE基因座分型引物 ,采用热启动PCR和PAGE技术对 2 81名武汉地区汉族无关个体进行分型调查 ,并将其分型结果与Promega公司的PowerPlexTM16系统荧光标记复合扩增试剂盒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新设计引物扩增产物的片段大小范围分别为 15 3~ 198bp和 10 7~ 2 12bp ,其分型结果与PowerPlexTM16系统的分型结果完全一致 ,且用银染法检测的灵敏度显著提高 (由 0 5ng提高到 0 2ng)。PentaD和PentaE基因座在武汉汉族群体分别检出 10个和 2 1个等位基因 ,其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家系调查证实了其等位基因的传递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两基因座的个体识别能力 (DP)分别为 0 92 62、 0 9860 ,非父排除率 (PE)分别为 0 665 1、 0 83 2 5。结论 新设计引物用于PentaD和PentaE基因座的分型检测准确可靠 ,两基因座多态性程度高 ,在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中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