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无所作为;公安机:关的性质和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决定了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处于主力军的地位;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应当起到预防作用、参谋作用、劝说疏导作用、维护现场秩序和控制事件发展作用、平息事态作用、收集证据和打击违法犯罪作用,以及保护党政领导人身安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鲍韵 《法制与社会》2011,(18):197-198
近年来,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间,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正确处理好这些群体性事件对维护我国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群体性事件不断发展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公安机关群体性事件处理的实践,对公安机关如何提高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水平进行了思考。从加强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化解入手,总结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个基本原则,提出群体事件处置的基本方法以及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需要培齐的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3.
吕锋 《当代法学》2011,(3):157-160
积极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手段,不断提高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公安机关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需要.通过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从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六项机制",从而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进入群体性事件高发时期。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警察权异化及对紧急、特殊情况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不得力,使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社会效益不高。根据群体性事件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应强化对警察权的监督;对特殊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置阶段要做到"发现早、反应快、处置好",使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延黎 《行政与法》2009,(10):23-25
近年来,在群体性事件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确,群体诉求表达机制不畅通,干部工作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处置方式不当,一些干部存在不良心态等方面。因此,要提高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需要明确定位政府角色,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党委政府主导的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维权机制,建立群体事件的干部问责制度,构建化解社会矛盾的大调解机制和提高干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群体性骚乱属于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类型,以特殊的动员方式、组织化程度低、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没有直接利益诉求作为其主要特征;民众不满情绪的酿积与地方政府管治水平较低是转型期群体性骚乱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要有效防治群体性骚乱事件必须多管齐下:一方面要从体制上消解民众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要强化地方政府处置群体性骚乱事件的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一经产生,公安机关常常是主要处置职能部门,很多时候理所当然成为处置的主力军,怎样找准自己的角色,科学、高效、规范地使用警力,这是群体性事件得以成功处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频频爆发有特定的社会原因,也是地方政府处置不力应对乏术的表现;从调研中得到的部分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结果信息分析:行政决策者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事件时失误比较大,粗心大意,控制群情不办,导致严重的财物毁损事件发生;构建群体性事件应对处置的行政决策机制,演练预案,比对落实责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施伟东 《犯罪研究》2009,(3):27-31,36
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相继发生突发群体性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严峻复杂的社会稳定形势下,亟待抓紧研究建立应对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针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状况,指出当前国内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些主要特点。从政治学角度,深入探究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肇因,为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矛盾提供有益的启示。从预防与应急准备、实时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四个方面,提出应对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工作制度,以规范处置行为,提高处置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10.
李江 《法制与社会》2010,(9):156-157
近年来我国各地多次发生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如何通过构建预警机制来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就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在对群体性事件预警的认识和对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置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强调通过现代的治理手段来解决国家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如何在依法执法的过程中对群体性事件进行管理、控制就成为了公安机关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本文指出通过对群体性事件中不同参加人进行群像的刻画,分析总结参加人的不同特征;在确定诸参加人对于群体性事件不同影响后,对其采取不同的措施处置,以达到博弈的最佳平衡点,通过对症式的应对以达到对群体性事件的良性处置.  相似文献   

12.
陈江华 《法制与社会》2010,(20):192-192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应当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征,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及处置原则,掌握一套切实有效的处置策略,为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许潇赟 《法制与社会》2012,(30):172-173
群体性事件成因复杂,发展状态变化快,处理稍有不慎,就会激发冲突,后果不堪设想。然而无论群体性事件中个体的特征属性如何变化,都是由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决定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规律,对事件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个体行为建立模型,发现群体性事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帮助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更好地把握事态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是目前我国社会活动中出现的一些超出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是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一种不协调、不和谐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由于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和复杂性,加之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处置工作异常艰难,很容易导致事件的恶化,它严重干扰了政府的办公秩序,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因此,如何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社会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应对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对我国政府的机构设置,公安机关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当前社会下由于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利益诉求机制,加之信息传递的阻塞和失灵,民众不满情绪形成"蝴蝶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最终升级为与公安机关严重对抗的现状。公安机关对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在于开通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防止群众不满情绪升级,维护政府公信度。  相似文献   

16.
殷国安 《法庭内外》2008,(12):42-42
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指出,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要坚持“三个慎用”(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坚决防止因用警不当、定位不准、处置不妥而激化矛盾,坚决防止发生流血伤亡事件。这是对近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教训的深刻总结。滥用警力,不仅不能化解矛盾,而且使矛盾尖锐激化,甚至有些事件本来不是问题,就是由于警察的不当介入,反而使矛盾升级,演变成了群体性事件。而从我们国家的性质看,警察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它的职能是保护人民,打击犯罪,决不可以成为打击人民群众的“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17.
辛昊 《政法学刊》2013,(6):115-117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论述谋略智慧的军事巨著,在孙子“全胜”思想的指导下,主张通过认识战争规律来控制战局,用计策谋略来赢得战果。当下,公安机关根据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按照“以柔克刚、依法行动、注重实效”的处置原则,通常采用《孙子兵法》的“攻心”、“择机”、“拖延”和“就势”谋略,科学妥善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8.
论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可以分为常性、违法性、罪性。与此相应,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应当表述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教育疏导,依法制止;慎用武力,惩办首恶”。上位原则是依法、比例、效率。  相似文献   

19.
高琦 《法制与社会》2014,(7):169-170,176
目前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突出的严重问题,它对社会治安、经济、政治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凸显了社会矛盾,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上主要是由公安民警负责,如何有效的化解群体性事件,并且对各方的利害关系进行权衡是当前公安民警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本文将详细探讨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公安民警的在群体性事件中发挥的地位作用、公安民警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将各种矛盾冲突缓和缓解,同时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社会矛盾经特定诱因激活,就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政府应在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前做好矛盾的发现与化解、诱因的消除工作。公安机关要有效地预防群体性事件,就必须夯实基层基础,做好人员、经费、装备、信息和工作预案等五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