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延华 《前沿》2014,(7):121-123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们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内需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任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重点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真正完成“进城”的目标,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为此,必须寻找一条能够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立党员队伍正常新陈代谢机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党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除了要继续实行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之外,还要建立党员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使我们的党员队伍能够正常地吐故纳新,从而做到防微杜渐,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我们只有坚持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使我们的党能够真正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伴随新时代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能否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进而提高民族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于农村。中国有九亿多农民,只有农村真正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在全国普及。而要在农村真正开展素质教育,进而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要靠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谈及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还必须返回原典,再度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理想命题的意义;而在现实上,则要从根本上消除当下的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市民社会内部的种种异化现象。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所以它能够把产生于私有制之中的异化劳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保证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他部门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贡献与支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早日实现现代化、迈入先进国家之林,首先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小康,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真正发展。关于农业如何发展,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我们认为要想早日实现农业的快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一、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意义一般而言,人力资…  相似文献   

7.
《创造》2017,(1)
一直以来,缺少灌溉用水制约着村里的产业发展.希望新的一年里,农业灌溉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同时也希望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带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从而使我们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越来越好. ——东川区拖布卡镇大树脚村村民 祝定金 昭通市供销社在全市825个贫困村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为全市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搭起了产业发展平台.希望中央、省出台更加优惠的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村群众的脱贫渠道、致富平台.  相似文献   

8.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村经济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为我国12亿人口有9亿多在农村,农村是个广阔的市场空间,农民是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主体,如果农民不能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村和城市不能形成真正的统一大市场,我国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发  相似文献   

9.
新政     
《今日浙江》2006,(1):6-6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略论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分化和文化世俗化分析朱新山程利民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对此要有科学的认识,切勿陷入把单纯的数量增长当成社会发展的误区。美国著名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专家黄宗智区分了“扩大产出的‘增长’”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当代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中国能够创造出经济奇迹的真正奥秘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06,(4):3-3
到了我们不再重复强调“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我们的农村恰恰是真正实现“新”了。  相似文献   

13.
杨世梅 《前沿》2006,(11):39-41
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的分配和再分配,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生产关系;土地政策的变化是进行战争动员的有效手段和巩固统一战线的重要工具;通过土地改革全面改造农村社会和农村政权结构,在农村真正建立起共产党的自己的权威,使共产党真正在农村站稳脚跟。可以说土地改革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人民调解制度发源于传统的民间调解,兼具内发性和外生性。从宪政的视角考察人民调解在农村遭遇的困境,很重要的原因是村民自治未能在农村真正实现,导致了转型期农村社会的复杂状态,没有给人民调解在农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尽快实现村民自治,完善基层民主机制,保障村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可以促进人民调解的发展;人民调解的广泛实施,能够为农村提供合理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村庄秩序,构建公平的社会结构.推动村民自治的实现。二者在农村宪政建设的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近代中国农村的商品经济及其不发达的原因侯银辉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统治地位,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也已经存在了。但是,农村中的这种商品经济不仅极其微弱,而且紧紧地附着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肌体之上。而它的真正兴起和...  相似文献   

16.
提升消费力扩大消费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制经济格局"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消费力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这就需要把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透析农村消费力提升面临的诸多约束因素,寻求破解对策,提升农村消费力,培育好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激活七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才能真正持久地扩大内需,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培育是落实村民自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农民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中能够自主经营,而且还应当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为能够依法独立地行使民主权利,运用民主权利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此,在指导农村村民自治中应当立足于农村实际,通过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来促进农村群众民主意识的提高,自我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真正成为亿万农民的自觉行动,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改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过程。在农村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足中国农村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顺利发展并取得了伟大成就,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在中国农村改革中得到坚守、创新和发展并不断中国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这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适应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在新时代,农村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中国的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中国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只有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够真正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中国在农村开始施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总体情况良好,广大农村残疾人因此受益。一方面,我们发现残疾人能够加入这一新医保;另一方面,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新医保并不能阻止贫困家庭贫困状况的加剧。通过对中国北方K县农村残疾人家庭的关注,我们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但是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