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监察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就已设有御史之官,掌管五官的纠禁之职,对官吏中的违法者加以察举。我国封建时期的监察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督防百官渎职失职,纠正各级官僚机构的工作失误,维护封建王朝的纪纲法度,巩固封建统治而确立的。尔后随着皇权的扩张,中央政权力的集中,监察制度也不断得以完备和加府强。掌监察之职的官吏,实际上是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对百官和各级地方政府实施监督和纠举。监察制度发展到唐朝时期,已达到相当严密和完备的境地。唐代的监察制度,包括御史台系统和言谏系统两部分。唐代的御史台系统是唐王朝建国之初,沿袭隋制  相似文献   

2.
翁礼华 《政府法制》2011,(27):19-19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的改革力度最大,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隋文帝。隋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首先,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  相似文献   

3.
死刑复核是慎刑思想在制度方面的一个体现。慎型思想指导死刑复核制度在魏晋时确立,经过隋唐、宋元的发展,明清时形成了相当完备的死刑复核制度体系。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慎刑思想以及死刑复核制度的发展,探寻对当今死刑复核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先昌 《法学研究》2005,27(2):149-160
隋朝监察制度与前代相比有很大变化。一是在组织上 ,整顿御史台机构建制 ,淡化御史的天子监察官身份 ,强调独立行使监察权 ;废除御史台官属由台主任命之制 ,改由中央吏部考核任命 ,或由三省长官推荐 ,皇帝敕授 ;制定地方监察法规“六察” ;二是强化了监察机关和监察官的各项职责与权力。从实施效果和作用上看 ,文帝时代好于炀帝时代 ,二帝统治的前期好于后期。在封建社会 ,监察的效果虽与制度的完善和监察官员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 ,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的重视程度、个人品格与素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点的死刑执行制度.该项制度确立于北魏,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体系完整,制度完备,功能明确,是中国古代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防止错杀无辜的一项完善的司法制度,其合理"内核"可为完善现代死刑执行程序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点的死刑执行制度。该项制度确立于北魏,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体系完整,制度完备,功能明确,是中国古代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防止错杀无辜的一项完善的司法制度,其合理“内核”可为完善现代死刑执行程序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回避制度是我国古代管理在任官员的一种重要制度。它起始于东汉末年的"三互法",即"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在妻子娘家所在地任职及两州长官不得交互为官。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发展,宋代官员回避制度中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回避进一步细化完善。亲属回避是指一定服属关系的亲属不得在同一地区或同一衙门做官,如有遇及,则官小者回避,同级官后到者回避;籍贯回避是指官员不得在本州为官;职务回避则是指与在任官员有法定亲情关系、利益关系的人不得担任与其有密切关系的职务。  相似文献   

8.
明尼苏达州是美国第一个颁布《社区矫正法》的州,可谓是美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祥地。其社区矫正制度体系之完备,机构之健全,管理之科学,类型之多样,值得我国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巡察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几千年的监察制度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在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上,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皇帝和中央监察机关定期或临时派遣监察官巡视地方,我们称为巡察制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巡察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汉代,完备于盛唐,强化于明清,历代相沿,久盛不衰,一直是统治阶级强化其统治地位的有效监察手段,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独具特色的。巡察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尧、舜、禹时期的天子巡狩制,即天子对各地进行自上而下的巡察。如尧命舜摄行天子之政,舜即开始巡视东南西北四方,确立了“五岁一巡狩”制…  相似文献   

10.
“执行难”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特别在当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事债权债务关系越来越复杂,因而债务纠纷也愈来愈多,使“执行难”问题更趋严重。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原因是我国强制执行法之不完备。为了弥补强制执行法的不完备,笔者认为,我国民事立法应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的经验,设立保全债权的代位权制度。国际上设立代位权制度的国家主要有法国、日本、意大利及我国台湾,但最为完备的尚属台湾。  相似文献   

11.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总结出一套以御史的纠弹监察以及谏官的讽谏为主要内容的古代监察制度。其历史之悠久,体制之完备,影响之深远,是世界监察史上任何国家的监察制度都无法比拟的。研究我国监察制度的发展史,是吸收传统文化菁华、以史为鉴完善今时今日制度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纳税人权利之保护是各个国家税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纳税人权利保护官制度则旨在设立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外的第三人从中协调,以更好地沟通两方以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此项制度在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已经设立。目前,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专家极力主张应当导入这一制度。本文将对此项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国外立法例做简要梳理,并从我国的既有法律制度、机构设置及诉讼情况等方面分析在我国建立纳税人权利保护官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最高统治者是不重视监察法的制定的,但在封建社会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元明两代,监察法规的制定有了重大进展,尤其是清代统治更加重视监察法规制度建设,然而,监察法规并不能堵住封建社会腐败的漏洞。清代重视监察法规的制定清代的《钦定台规》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监察法规,而且是以皇帝的名义编撰并颁布的。这部法规的编撰前后受到了几代皇帝的关注与支持,曾陆续出台,又不断修订,有乾隆八年(1743年)的八卷本,道光七年(1827年)的四十卷本,以及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四十二卷本等,其中光绪十八年的本子最全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之悠久,机构之完备,方法之严密,作用之强大,极具中国特色,是世界各国所不及的。本文从形成和发展阶段、完备阶段、成熟和加强阶段考察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公民与法治》2010,(8):34-34
“官本位”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官为重的封建思想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尚有很深影响。表现之一:公共制度与决策设计中将“官”的利益放在优先和第一位,甚至专门为照顾“官”的利益设计某些制度与政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监察官担负着风宪重任,“纠劾官邪”、“匡辅人君”,选择什么样的人来行使这一权力,是决定监察目的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历代统治者就监察官的选拔任用环节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制度,强化监察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册府元龟·宪官部》里说:“夫宪官之职,大则佐三公统理之业以宣导风化,小则正百官纪纲之事以纠察是非,故汉魏以还,事任尤重,至于选用,必举贤才。”从两汉时候起,监察官员的任命即受到特别的重视,监察官员足够的学识、才干,凛然的风骨、人格,丰富的从政经验、良好的政绩等,都是获得这项任命的必须条件。一、重…  相似文献   

17.
在"工商食官"与国家对工商业实施严格控制的古代中国,商人组织经历了从市坊、商行制度到会馆、公所制度的演变,直至近代,在晚清改制修律的大背景下,才有仿行西制、具现代意义之商会制度的出现。由于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为载体的中国民间商会、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中国国际商会、以全国性行业协会为主体的行业商会这一三足分立、多元多层的商会制度格局。改革和完善我国商会制度,变现行的准行政性商会制度为社会自治性商会制度,将是我国未来几年政治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吴迪 《法制与社会》2012,(21):31-32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唐,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将其沿用.我国公务员制度随着时代步伐正不断发展完善.本文以隋唐科举制度为例,将其与现行公务员选拔制度进行比较,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仍有必要继续吸取科举制度的合理成分,以期对完善公务员选拔制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笔、墨、纸、砚,被喻为"文房四宝".这四种书写工具,其实未必真正应了稀有、昂贵才成其宝,确切地说,乃是重要,是因为须臾不可或缺.譬如,行文、作诗、绘画需要它们,写一手好字乃至想要学富五车自然更离不开它们.直到六世纪末,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隋唐施行,致"文房四宝"更显重要.尤其宋代,宋太祖开创的殿试制度,让皇帝钦点的状元,直接步入仕途:或治理地方,或参与朝政,甚或官至宰相管理朝政.自此,"学而优则仕"和"状元及第",才让笔、墨、纸、砚真正满载了"宝"的涵义.  相似文献   

20.
海上保险中的保证制度是保险人借以控制承保风险的重要手段,现如今,保证似乎已渐渐演变成保险人逃避责任的工具。我国虽然在事实上已承认了保证条款在实践中的应用,但目前尚不存在完备的保证制度,因此我国面临着如何构建保证制度这一问题。本文从保证的含义入手,结合其理论基础,提出了几点有关我国构建海上保险保证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