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先,这是由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功能决定的.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技.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它只能物化在生产力各个要素中,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第一,科学技术使劳动者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主要是指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责任心和积极性.决定社会全貌、制约历史发展的终极因素是现实的生产力,而不是人们所拥有的生产能力(或生产潜力).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社会拥有的全部生产能力.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买的生产力.则必须促使生产力结构中的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这个结合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在同样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人类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个国家的富强在于经济的实力,经济实力主要来源于较高的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靠科学技术做动力。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就难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生活水平高低,影响社会风气。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外流传:“人均6千美元旅游成风,人均9千美元出国旅游成风”。在国内,农村人均5百元,翻盖新房成风;人均1千元,购买四大件成风。发展经济可以为社会环境创造物质条件,但是,生活水平高并非社会风气就好。生活水平的层次不同,社会风气好坏的层次也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虽然也要看生产关系公有制的发展与完善程度,但根本上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力的阶段性的特征,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因为它直接制约着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的高低,制约着分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提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和低级阶段的区分,列宁提出“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概念,他们对社会主义做如此的价段划分时,很显然主要是根据生产力的发达状识。在他们看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将会以更加完善的经济关系和体制  相似文献   

5.
成云雷 《理论探索》2007,2(1):72-73
先进典型在优化社会风气、塑造公民人格以及完善社会道德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宣传先进典型要把握好先进典型的超越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区域性与全国性的关系、典型宣传和其它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原始社会是一个崇尚体力漠视智力的年代,帝位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度困乏,也没有什么私有财产.当领导人的条件就是身体好、干活多,与现在的情形完全相反,所以没什么人愿意当.禅让的方式也只能在那个年代产生--自己已经受了一辈子罪,干嘛还让自己的后代接着受?别人也该分担~些吧--所以才不传子女.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标准"的含义是说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它决定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疑,"生产力标准"具有客观性.然而,客观性并不排斥时代性.对"生产力标准"的时代意义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结合上更好地把握其实质内容. 一、"生产力要素内涵科学技术"在世纪之交有特殊意义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世纪之交.当人类社会向新的世纪逼进的时候,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正在形成新的动态格局.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了重大突  相似文献   

8.
异化与历史     
异化问题的讨论涉及面很广,和历史研究有直接关系。它的关系是什么,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文章,第一次把这个问题彻底讲清楚了。那就是到底什么是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人性和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社会是表现这种矛盾的阶级斗争。唯心主义关于历史动力的学说各种各样,不过在我国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平是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的一个伟大目标,然而社会为什么应该是公平的,却无人能够证明,而且似乎是无需证明的,犹如平面几何中两点之间直线最近,是“公理”一样,无人能够证明而又无需证明。与社会公平同样重要的概念平均主义,至今在人们头脑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用存在主义哲学的眼光来看,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有它的合理性,那么,平均主义恐怕也不是最坏的东西,否则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孜孜以求?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来分析,平均主义概念的出现,恐怕还要先于社会公平的概念。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狩猎和采集水平的生产力,人…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社会风气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街头巷尾,机关学校,船上车下,皆可听到。说商品经济和改革开放把社会风气搞糟了者有,说民族精神、社会面貌从来未曾象今天这样好者有。亦有看不惯时尚新风者,忧心黄风陋习和崇洋之风泛起者。还有好心者主张兴儒御黄。更多的人则认为,社会风气神秘莫测,人随社会走,风乘经济行,经济建设上去了,社会风气自然会好起来。总之,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孰是孰非,并非无准绳可依;风起风落,并非无规律可寻。正因为它是热点、难点,应该索本探源,兴起议论,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95,(44)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提出:“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全会闭幕时所作的重要讲话中,又把它作为十二个重大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关系作了阐述.这充分表明,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对搞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未来15年宏伟奋斗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深远意义.为什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首先,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如何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历史.在这一  相似文献   

12.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理论月刊》,1984年第二期,第7页)表明构成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三个因素:生产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马恩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P36)马克思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状况制约着人的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生产力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是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4.
按着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决定着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并整合为相应的社会制度.如建立在手工工具基础上的是自然经济形态,这时整合的社会制度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我们把这种社会整合方式称作对位整合.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些民族和地区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可能会出现某种错位整合的现象,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制度之间并不是正向对应关系.比如,有的生产力很发达,而社会制度则相对比较落后,或者是社会制度相对趋前发展,而生产力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种主体性建设.好的职业道德,需要通过启发人们的内在动力,激发人们的内在因素,增强人们自我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来实现.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全集》第1卷,第15页)只有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信念的人,才能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分配方式多样化,以及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等原因,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也参差不齐.用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还不可能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不少人不懂得自己职业的道德要求,不明白如何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6.
《理论导报》1999年第2期上张定鑫撰文认为,邓小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新贡献是成功地处理了中国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第一,邓小平正确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因素(阶级性)与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因素(非阶级性)之间的界限;第二,客观地比较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现有体制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的优劣及一定的互补性;第三,客观地比较了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17.
在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不同理解中,首先涉及到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的理解问题.从一些文章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只能理解为“科学技术是间接生产力”,这就是比较传统的“渗透说”或“转化说”的理解.另一种观点可称之为“直接说”,即认为科学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已是直接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五、激动人心的年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必然要求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邓小平深深地理解这一点,并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1].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说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从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如邓小平所说:"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2],"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3].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系统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维度分析,信息生产力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表征着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维度分析,文化生产力在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现着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从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维度分析,生态生产力体现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趋势,代表了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把当代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系统结构描述为:以"信息生产力"为科技平台和物质基础,以"文化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重要特征,以"生态生产力"为目标指向和发展趋势的生产力系统。  相似文献   

20.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生产力范畴,由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构成。组成两者的基本要素相互渗透。讲生产力,视野中只有物质生产力,没有精神生产力,是一种片面的生产力观点,应予纠正。第二、物质生产力经历了由低到高的一系列发展阶段,进步轨迹是:以自然力为主、使用粗笨的石器工具的原始生产力——以人的体力为主、以金属手工工具为特征的古代生产力——以机器技术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递进阶段中,精神生产力的产品——科学知识、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