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润 《新东方》2005,(1):28-34
中国传统王朝走向灭亡,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这无疑是正确的。传统王朝末期大规模的、疾风暴雨的农民战争,导致旧王朝灭亡、新王朝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已屡见不鲜。有学者进而指出,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官僚的贪污腐败、地主的大规模土地兼并和过度剥削。清代历史教科书和很多有关清代的学术著作也反映了这种观念。如果抛开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官僚的贪污腐败,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基础上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它的生成有着多元的历史缘起。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历史、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都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在多维历史透视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说过:“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组成为每个社会的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列宁也说过:“阶级斗争是全部发展进程的基础和动力。”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认为,阶级斗争自然也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封建社会则是农民的起义和战争直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至少是通过篡夺或窃取其胜利成果的新王朝的让步政策,间接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这是把社会发展置换成王朝兴衰后去看农民战争得出的误解,是历史观仍未摆脱王朝体系的产物。农民战争推动历史前进?史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可是中国传统史学却把王朝作为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金红  雷国新 《理论月刊》2003,(11):109-112
本文采用“集权政治解体—重构”的分析框架,对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文章认为旧王朝体制对现代化因素容纳能力有限和西方文明扩大了中国制度选择集合是导致中国集权政治解体与重构的原因所在。集权政治的解体与重构经历了地方离心势力的形成和迅速崛起、传统集权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与受挫和集权政治的重构三个阶段。集权政治的解体与重构完成了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演变,但其艰难曲折的历程也延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七大古都郑宪中国幅员广大,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王朝兴替,列国消长,所以拥有大量古都。仅《水经注》记载的历代王朝和列国故都就有180处,加上北魏以后的历代都城,总数在200个以上。这在历史上是举世无双的,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之一。都...  相似文献   

6.
石蕾 《传承》2009,(14):152-153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明成熟较早,有着辉煌的历史,由此养成了中国作为"中央帝国"的优越感。这种妄自尊大的"中央帝国"心态限制了中国的视野,延误中国近代化进程,并且至今仍存。目前,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摒弃这种心态,坚持对外开放,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在探求现代化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取得过辉煌的业绩,亦曾遭受过惨痛的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地洞察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趋势,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也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成熟。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这一理论蕴含着别具一格的创新性思维,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理论。深入分析这种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特色,对于我们理解、认识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坚定对未来的信心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中叶即2050年前后,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中国的社会整体和人的发展都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境界。到那时,中国新人的日常生活、心态和自我人格将是一种怎样的新形式、新形态?──未来新人的生活方式以合理、自由和丰富为最高原则和主要特征;──未来新人的角色认知将在角色互动频率增长的基础上充分显示出角色行为的高层次性和高参与性;──未来新人的个性气质发展将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更加体现出全面性、进取性和富于美感;──未来新人的心理需求特征将主要表现为多元性和本质性;──未来新入的价值取向将是主体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协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历史机遇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历史机遇思想初探王石奇“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这是邓小平同志规划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极其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历史机遇思想。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的历史机遇思想,对于我们按自己的时间表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传统比王朝存在更为悠久,没有任何一种惰力能够超过王朝这种惰力,无论是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还是层出不穷的宫廷政变、藩镇之乱和外族入侵,都没有打断王朝的循环。严家其同志指出,中国传统政治的周期性“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明成熟较早,有着辉煌的历史,由此养成了中国作为"中央帝国"的优越感.这种妄自尊大的"中央帝国"心态限制了中国的视野,延误中国近代化进程,并且至今仍存.目前,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摒弃这种心态,坚持对外开放,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化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功在西方学界引发强烈反响。从"北京共识"到"中国模式"的研究主题转变,反映出西方学者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关注存在明显的"不具特色论"和"可复制论"的误读。纠正这种误读的关键在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真正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立论之本、发展之基、时代之选,是中国取得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原因。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远高于一概而论的某种"模式",它是人类历史上发展中国家走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和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3.
王静婷 《前沿》2003,(12):175-177
元世祖忽必烈(一二一五--一二九四年),是元王朝的创建者,在中国历史和蒙古族历史的发展上都是一个影响比较深远的人物.他即位以后,实行"祖述变通"的革新主张,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扭转了长期的动乱局面,使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大统一.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忽必烈的"祖述变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精神,对于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深入认识民主政治的历史过程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要义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由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必然反映。首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由中国国情──不均衡性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宋一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新时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  相似文献   

16.
赵志浩 《桂海论丛》2010,25(2):44-48
在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被迫启动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接受了西方社会单线发展的历史观念。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都是在进步、进化等历史观的指导下开展现代化建设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像贫富差距之类的问题,追求个人之间的公平、民主和自由全面发展等问题提上了日程,此种情况下便需要在注重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建立一个具有个性的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艰辛探索的中国发展道路历史。在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范式,坚定地选择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从而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奠定了现实根基。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探索,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认同,增强了我们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时代延伸。历史和实践表明,现代化进程中所实现的每一步飞跃都强化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不断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向更深更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18.
《创造》1995,(3)
一部研究跨世纪人才工程的开拓之作──评尤力副研究员新著《跨世纪人才工程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事业,也是历史赋予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在新旧世纪的交接点上,我们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中国能否胜利地跨...  相似文献   

19.
伊格尔顿在对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进行概念区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反总体性、反连续性、反阶级性等观点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共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坚持现代性的价值导向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审慎对待后现代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首先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邓小平理论处处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今天,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深刻理解、全面掌握运用邓小平理论精髓,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又要深切领会、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爱国主义精神,以鼓舞我们的斗志,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邓小平爱国主义理论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一、爱国主义的时代观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爱国主义之间都存在着历史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