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质型绑架是绑架犯罪的形式之一。人质型绑架犯罪的主观要件应为行为人提出"不法要求"、"获取不法利益"或"满足不法利益",且"不法要求"或"不法利益"应以"重大"为标准。勒索财物、具有反社会、反人类性质的要求,或者其他明显非法目的应当视为"重大不法要求"。  相似文献   

2.
绑架罪与抢劫罪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虽然很清楚,但在司法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非典型性案件,在审理时难以准确定性。在实践中出现两种不同表现方式的抢劫行为:一种是拘禁型抢劫,一种是人质型抢劫。该类型抢劫与财物型绑架一样,既侵犯了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又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在客观表现上也有相似性,容易混淆。本文对拘禁型抢劫罪、人质型抢劫罪与财物型绑架罪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此类案件进行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碰瓷行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而事后未进行索财的,其行为单独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碰瓷行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而事后又进行索财的,其行为同时触犯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侵犯财产犯罪,应当根据牵连犯的处罚原则处理。如果碰瓷行为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但行为人实施了诈骗、敲诈勒索、故意毁坏财物、保险诈骗等索财行为的,应结合案件情况确定应单独适用的罪名。  相似文献   

4.
盗窃普通机动车号牌勒索财物案件中,盗牌行为和索财行为各自侵害了不同的法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行为,应予分别评价;盗牌行为可能成立盗窃罪,索财行为则可能成立敲诈勒索罪;最终处理应结合牵连犯理论和案件实际情况,区分不同情形认定为盗窃罪、敲诈勒索罪或无罪。  相似文献   

5.
所谓“绑票”行为,是指以暴力、胁迫等手段,强行劫持他人为人质,而向与人质有利害关系的人索取财物的行为。这种犯罪解放后已基本销声匿迹,但近几年似有死灰复燃的趋势。如广州市郊发生的一起绑票  相似文献   

6.
一、勒索财物型的绑架罪,是指行为人绑架他人作为人质,以人质的安危来要挟被绑架人以外的第三人,向该第三人勒索财物的行为。行为人虽然控制了被害人的人身自由,但其目的不是以被害人为人质来要挟被害人以外的第三人并向第三人勒索财物,而是对被害人实施暴力、胁迫以直接劫取财物,其行为不构成绑架罪。 二、索债型的非法拘禁罪,是指行为人以索取债务(包括合法债务与非法债务)为目的,以拘留、禁闭或者其他方法故意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如果不能证实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则不构成索债型的非法拘禁罪。三、行为人以暴力、胁迫的方法要求被害人交出自己的财产,由于被害人的财产不在身边,行为人不得不同意被害人通知其他人送来财产,也不得不与被害人一起等待财产的到来。这种行为不是以被害人为人质向被害人以外的第三人勒索财物,而是符合“使用暴力、胁迫方法当场强行劫取财物”的抢劫罪特征.应当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7.
敲诈勒索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主要客体为公私财产所有权,次要客体为意志自由.敲诈勒索罪的实行行为是威胁行为与索财行为双重违法的复合行为,威胁行为合法而索财行为不正当不合法,威胁行为违法而索财行为正当合法,都不构成敲诈勒索罪.以实施非正常上访为威胁而向地方国家机关无理索取财物的行为,属于敲诈勒索行为,这样认定符合法的正义、合目的性和安定性要求.消费者以向媒体曝光的合法方式相威胁而向商家无理索赔的过度维权行为,不能认定为敲诈勒索罪.  相似文献   

8.
对于“绑票”行为如何定性的问题,我赞同应比照抢劫罪类推为“绑票”罪的主张。一、“绑票”行为不能定敲诈勒索罪和非法拘禁罪。首先“绑票”是一种以绑架人质为手段,勒索财物持有人,迫使其交出财物赎取人质的犯罪行为。犯罪人在主观上只有一个非法取得他人财物的犯罪故意。客观上,行为人要实施绑架人质和勒索财物两个行为,这是一个完整的犯罪行为不可分割的两个步骤。在“绑票”行为中,绑架人质是勒索财物的必要手段,勒索财物是绑架人质的目的,二者一是手段行  相似文献   

9.
“人质型”非法拘禁案的特点与对策杨桐桂“人质型”非法拘禁罪,是指行为人基于某种目的,非法将被害人扣押作为人质,剥夺其人身自由,并胁迫被害人实施一定行为以满足行为人要求的一种犯罪。本文主要探讨因经济纠纷引发的“人质型”非法拘禁案。近年来,随着经济活动的...  相似文献   

10.
绑架罪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是典型的目的犯,其犯罪特殊目的是为勒索财物或谋求其他不法利益。人质型绑架罪的犯罪目的要带有明显的非法性,或有一定的非法性,但绑架手段行为极其恶劣。从犯罪目的和手段行为两方面相结合评析司法实践中的两起案例。  相似文献   

11.
盗窃车牌与勒索财物是两个行为。车牌只是车辆使用凭证载体之一,与其所代表的上路行驶权是分开的,其本身价值甚微,且无法单独流通,不属于刑法上的财物。单纯盗窃车牌行为不构成盗窃罪。车牌不属于国家机关证件,故盗窃车牌也不能认定为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非法占有财物的客观方式,是区分财产犯罪罪名的关键。此类案件的刑法评价点在于后续的索财行为。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多次敲诈也是敲诈勒索罪的入罪要件之一。此类案件构成"多次敲诈"的敲诈勒索罪,数额应累计计算。前面的盗窃车牌与后面的索财行为并不存在牵连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人质型”侵权犯罪案单棠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蓬勃发展,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与之同时带来了经济纠纷的大量增加。而有的人则采取强行扣押“人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以违法犯罪的方法胁迫他人履行一定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3.
在具体处理"汽车碰瓷"案件时,笔者认为,首先要审查行为人驾车制造交通事故的行为是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其行为是否成立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其次,如果行为人的行为较为轻微,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就排除成立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犯罪的定性就取决于"碰瓷"索财所使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人质型”非法拘禁犯罪的成因与惩治对策黎美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各种经济合同、债务纠纷也与日俱增,以扣押“人质”为手段索债追款,处理债权债务纠纷的“人质型”非法拘禁犯罪成为检察机关近年来查处“侵权”罪案中的“热门”案件。一、“人质型...  相似文献   

15.
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从绑架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及新刑法的规定看,大致可将其犯行为分成三种类型:其一是中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绑架行为;其二是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绑架行为;其三是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而偷盗婴幼儿的绑架行为。就新刑法实施后近两年的司法实践情况看,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而绑架他人的绑架行为发案率较高,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及财产权利,社会危害性极大,而绑架罪后两种类型的发案率则相…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绑架罪可以区分为基本犯与加重犯两种类型。基本犯有3种行为表现: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行为、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以及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其法定刑为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加重犯有两种情形:致使被绑架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刑法将行贿罪规定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将"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认定行贿罪的必备要件。这就意味着要认定某一行贿行为是否构成行贿罪就必须先探究行为人在该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目的,谋求的利益是否属于"不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18.
因为强奸29名女子并犯有绑架等罪行,2015年2月,南非一名男子被判入狱1535年。这名男子叫阿尔伯特·莫拉克,35岁,被指控犯有175个罪名,其中包括30起强奸案、41起绑架案、24起抢劫案、3起抢劫未遂案以及1起试图谋杀案。莫拉克在法庭上为自己做  相似文献   

19.
蒋铃 《法治研究》2012,(9):101-109
刑法上的处分行为不要求达到民法上的处分行为和转移占有的程度,而是只要有财物持有的转移就够了。认为处分行为要求转移财物所有权的见解,缘于将刑法上的处分行为等同于民法上的处分行为的误区,使得凡是以借用为理由的诈骗行为都成为盗窃罪或者侵占罪;认为处分行为要求转移财物占有的见解,不仅难以解释犯罪的着手问题,混淆犯罪成立与既遂的关系、"处分行为"与"占有转移"的功能,而且有违背责任主义之嫌。  相似文献   

20.
2002年6月10日,乌鲁木齐市发生了一起绑架人质案件。在该案处置过程中,虽然现场指挥始终坚持“确保人质安全,把解救人质放在第一位”的原则,但是解救工作还是以失败告终。回顾该案:其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借鉴。解救过程2002年6月10日11时30分,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案:乌鲁木齐市火车西站安康路飘逸发型屋内发生一起绑架案,绑匪可能携带炸药。接到报案,各级领导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