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极探煤海     
张继民 《侨园》2002,(3):43-44
如果有人仅仅把南极和北极视为冰天雪地,那就陷入了误区,因为那里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仅以煤为例,极地的煤的储量就高达约21030亿吨。记者以前曾远征南极大陆,经查资料,知道南极拥有巨大的煤的储量,约为5000亿吨,煤层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二叠纪的冰盖下面。由于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暂时禁止在南极开采任何矿产资源,煤的开采自然也在禁绝之列。因此可以说,南极有煤,但还没有展露于世。北极呢?就煤而言,至少有两点与南极不同。一是储量远胜南极,高约16000亿吨。二是得到大量开采。记者2001年10月赴北极采访,在那里了解了北极煤的开采历史之后,又深入煤井考察,获得的印象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北极有煤海。记者随考察队前赴北极的地点,是地处北纬74度至81度,东经10度至35度之间斯瓦尔巴德群岛,其首府朗伊尔宾就是随  相似文献   

2.
北极的主体是一片由主权国家领土环绕的海洋,当前争执的是海域或大陆架边界的精确划界问题。《南极条约》已成功运行了近半个世纪,而北极仍处于区域基本法的空白地带。去年俄罗斯北极海底插旗导致纷争骤起,国际社会包括众多非北极国家竞拟策略,试图在未来的北极安排中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这一背景下,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也多次呼吁建立统一的北极地区  相似文献   

3.
张东亮 《侨园》2022,(7):46-48
<正>2月19日,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奖杯”授予了中国人民。鲜为人知的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位幕后“造雪”英雄。他就是七旬老人、中国第一位横穿南极大陆的勇士,也是“中国造出冰状雪第一人”的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勇闯极地前他拔掉十颗牙齿  相似文献   

4.
《党政论坛》2013,(14):37-37
伟大表现为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我经常跟王石出去玩,爬山。大家都会很关注,一会儿爬这个峰,一会儿到北极点。他爬山大约只用了5年多时间,把七大洲最高峰都爬完了,加上南极点北极点,“7+2”。对于当时已经四十七八、而今56岁的人,做到这样很不简单。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10,(16):27-27
地球上有两个极:南极和北极,这是人们知道的。但除此之外,地球上还有其他一些很极端的地方,有的地方最热,有的地方最冷,有的地方最高,有的地方最低,不一而足。以下是十个地球的“极点”。  相似文献   

6.
张云 《党政论坛》2011,(14):14-14
冰天雪地的北极,厚厚的冰层上面散落着一些冰窟窿,它们是海豹的出气口。一只体形硕大、浑身雪白的北极熊正晃动着略显笨拙的身躯,在这些出气口间来回徘徊,期待着能够猎取到定时上来出气的海豹。北极熊起初显然未意识到这种主动性的进攻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7.
科研和万宝之地南极面积约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在七大洲中居第五位,相当于我国面积的一点四五倍。这块严寒、干燥、暴风雷频繁的大陆,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南极考察的逐步深入,它的重要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南极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寒的气象条件,可以提供在其他大陆上得不到的异常宝贵的科学资料。它对许多学科的研究以及认识地球的整体环境,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南极被称为“科学研究的圣地”。  相似文献   

8.
《求知》2017,(12)
<正>2017年7月至10月,我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进行第8次北极科考,历时83天,航行逾2万海里,其中冰区航行1995海里,顺利完成航渡任务。考察期间,"雪龙号"首次穿越北极中央航道、试航西北航道,实现中国首次环北冰洋调查。北极、北冰洋以及北极航道再度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一、北冰洋是人类涉足最少的大洋北冰洋面积1310万平方公里,其中冰域面  相似文献   

9.
‘精华糟粕东河西’论王得后人有生死,又分男女。日有昼夜,月有朔望。上天下地,南极北极。人的自身和所在的时间空间,自然变化,都给人两极相对的深刻印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之所概括,是常识,也是哲理。虽...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行船三分险”这句俗语成立的话,那么,在南极冰区行船还要加上一个“更”字。由于南极远离内陆,一旦出现船只破损或困在冰原,不仅救助困难,而且极易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澳大利亚灾祸连年澳大利亚在这方面是灾祸连年。1987年12月3日,在南极水域航行26年之久的澳大利亚租用丹麦的“内拉丹”号考察船,搁浅在马阔里岛,船只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11.
冰天雪地的北极,厚厚的冰层上面散落着一些冰窟窿,它们是海豹的出气口。一只体形硕大、浑身雪白的北极熊正晃动着略显笨拙的身躯,在这些出气口间来回徘徊,期待着能够猎取到定时上来出气的海豹。北极熊起初显然未意识到这种主动性的进攻不是明智之举,因为海豹通过北极熊行走时冰层的振动能够觉察到它的  相似文献   

12.
近一段时间,北极突然成为一个热点。丹麦、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等所谓的"北极国家"纷纷围绕着北极地区的归属展开争夺,搅得冰天雪地的北极沸腾起来。  相似文献   

13.
易杳 《瞭望》1994,(35)
人类尚不知道,地球正被改变为冷酷的世界之前夜.七十年代初,美国教授F·S·Rowland提出,人类生产活动不断排放的氯氟碳化物,可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以当时工业排放量按一维模式计算,100年后约有7—10%的臭氧层被损害.事实如风驰电掣的疾速印证着.1985年英国科学家J·G·Farman等报道,1976年以来,每年10月在南极上空可观测到臭氧层总浓度降低约40%.几乎同时,美国宇航局通过卫星监测,证实南极上空确存在一个很大的季节性“臭氧空洞”,其位置每年都在移动,其面积逐年扩大,到1985年已相当于美国大陆.1992年,科学家又发现北半球上空的臭氧洞也已形成,其程度几乎与南极上空相当.科学家  相似文献   

14.
大幕拉开。在南极冰山深处,外星人玉宇博士和飞飞播下的种子,刹时长成大树,树上又结满了水果、粮食、糖果。玉宇博士摘下些水果,请地球上21世纪的小朋友明明和天天品尝,飞飞摘下糖果,向台下的小朋友  相似文献   

15.
南极安全是南极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南极安全变化及其影响,已经在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全球范围和特定地域内进行了扩散,形成了南极安全影响扩散的不同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当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立足南极变化与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客观关联,采用分类和分层的方法来归纳我国具体的南极安全利益,以形成系统全面的南极安全利益体系。我国要塑造和维护中国南极安全利益,需要以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为抓手,充分把握南极安全影响及其扩散效应;以明确中国南极安全关键性利益为起点,持续提升中国南极事务参与能力;以南极既有治理机制为基础,倡议打造南极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有条不紊地实现我国南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6.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有地球三极之称的南极点、北极点、珠穆朗玛峰飘扬过,在太空中,它亦曾环绕蓝色的地球巡行110周。这不寻常的踪迹,多为近年来从事科学探险的我国勇士、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出于对祖国的深情,努力拓展的结果。他们只要有机会奔赴宇宙间新的科学探险目标,就总是把五星红旗极为挚爱地带在身上,胜利时展布开来。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新添"北冰洋方案",正式将北极地区纳入"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之中。在此背景下,北极环境变化及其所造成的广域性安全影响,关系着"北极海上丝路"沿线地区的民生福祉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全球公共品之一,北极环境安全的扩散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国际合作治理的必要性。针对此领域依旧存在的合作关系不对称、规制不完备以及缺乏认同等不足与困境,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者",中国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指导,积极参与到以"绿色发展"协调矛盾关系,在"合作治理"模式下完善相应国际制度,建构基于"共同体"理念的合作认同,通力推进北极环境安全的国际合作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8.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本世纪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冲国国家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将于7月1日从上海启程。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组织形式对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科学考察。也是中国科学考察船首航北冰洋(沿北纬80度左右环行半个北极地区),并破冰前进至北纬88度,从88度起有直升机送考察队员前往北极考察。考察队由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际测绘局等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在北极考察队出征前夕,记者采访了论证此次北极考察的部分专家组成员,就北极…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99,(25)
随着冷战结束,世界各国对北极研究日起走向活跃、开放。1990年成立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了北极多学科综合研究,并把“北极与全球变化”放在最优先的研究领域。目前国际科学界对北极研究主要覆盖5个研究领域,有10项优先研究计划。它们分别为:全球变化对北极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北极地区紫外增强的影响研究—巴伦支海影响研究—白令海影响研究与全球系统有关的北极过程—北极地区冰川和冰盖物质平衡研究—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研究北极地区的自然过程—北极海洋/海岸/河流系统研…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5000米水深,标志我国继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之后成为掌握5000米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第五个国家。实际上,当今的军事博弈正向深海延伸。深海领域具有其独特的军事价值。一般地讲,深海空间都是公共空间。其与陆地空间不同。全球陆地空间,除南极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