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光祥 《世纪桥》2008,(21):15-18
<正>莫衷一是的姓"资"姓"社"之争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姓"资"姓"社"之争,并非偶然。究其原因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搞清楚。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3,(11):21-21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面对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的“姓资”和“姓社”之类的争论,邓小平曾果断提出“不争论”,正是担心空谈和争论会使中国错失发展的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50年代初,围绕山西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问题在党内引发了一场争论。争论的表面是老区互助组织要不要提高一步,但实质上是老区农村或土改后的农村要不要开始起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场争论不只是在山西呈现白热化,而是直接牵动着中央高层领导,影响至全国。甚至到了1966年"文革"爆发,林彪、康生、陈伯达、江青等人又重提这场争论,并把它作为农村"两条路线斗争"的案例,以及刘少奇反对在农村搞社会主义的"罪证材料"加以利用,致使刘少奇等一大批中央及省、地、县党政领导干部遭受猛烈批判和斗争,有的甚至被摧残、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4.
李绍来 《实事求是》2012,(1):109-112
民主有无姓“资”姓“社”之分?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要不要提姓“资”姓“社”?这些问题在近年来引起学界的热烈争论,本文对这些争论进行综述与评析。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围绕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党内高层,有一位先被毛泽东倚重为"中央农村工作的主帅",后被斥为"像小脚女人"、"需要用大炮轰"的领导干部,他殚精竭虑地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勇于抵制各种"左"倾错误,特别是敢于同毛泽东争论,多次被批判仍坚持真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部分纠正了中央农村工作的偏差和失误。他,就是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共中央唯一一届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赶超"思想再认识--兼与齐卫平等人的观点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赶超"思想集中体现在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前期.因这一思想与5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历程有着密切联系而受到研究者的较多关注.但由于毛泽东自50年代后期在思想与实践的关系上呈现复杂状况使得毛泽东晚年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在"赶超"思想的研究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本文试图就研究中存在的几个争论性问题提出自己几点不成熟看法,以期引发更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高举起解放思想的利剑,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世纪80年代,我们党又是通过解放思想、破解了“姓公姓私”的困惑,将改革推向深入;上世纪90年代,我们党再次通过解放思想,化解了“姓资姓社”的误区。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进入新世纪,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继续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以新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观念研究新情况,以新理论回答新问题,以新实践探索新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群 《党史文苑》2011,(18):59-60
任何一次全党统一进行的理论学习讨论,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都务求实现认识上的突破,达到预定的目标。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经历了数次大学习大讨论。比较近的两次是:"1992年姓‘资’姓‘社’大讨论"和"科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雁昕 《求实》2001,(3):6-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解决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既要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高难度的历史课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姓"资"姓"社"问题等一系列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诞生之后,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却成于邓小平.这是因为两位伟人探索的视角不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姓"社"姓"资"等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毛泽东没有完全弄清楚,而邓小平弄清楚了,所以结果只能是"始于毛,成于邓".  相似文献   

11.
<正>1992年初,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一些长期以来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当人们为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的时候,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10月中旬,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相似文献   

12.
高长武 《党的文献》2012,(2):25-34,46
对邓小平理论,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全面准确地去理解。关于"不争论",并不是说任何问题都不要争论,在改革的具体措施、方法问题上不要陷入无休止的抽象争论中,在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则要同任何违背这一方向和原则的思想、做法进行争论甚至批评和斗争;关于姓"社"姓"资",在涉及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发展的政治方向、基本制度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地问姓"社"姓"资",而在一些具体方法、手段等问题上不必拘泥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关于解放思想,并不是说思想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无论怎样解放也不能脱离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关于共同富裕,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只是第一步,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关于农村的"两个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取得的成就有力地证明了第一个飞跃的重要性,但不能由此满足现状,裹足不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即实现第二个飞跃才是我国农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民营经济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进一步发展对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然而,为了使民营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必须对它的身份做一个正确的把握,即它姓“社”不姓“资”,姓“公”不姓“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经引发了一场关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焦点上升到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高度。经过两种模式的比较和市场取向改革目标的最终确定,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两种模式之争,以“温州模式”优越于“苏南模式”而终结。  相似文献   

15.
王庆 《当代贵州》2014,(2):20-21
正正如后来国人普遍认同的那样,毕节试验区确定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试验主题,将毕节多年的痼疾,近忧远虑一体解决,"是一大创举,对贫困地区具有普遍意义"。启动前夜:论争与挑战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剧烈论争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的出台,满足了全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切身愿望,但却给不少人留下了无法回避的剧烈论战。围绕着如何搞经济建设,众说纷纭,论争四起。起初,争论较多的是:一心搞经济建设会不会丧失阶级立场?追求经济效益会不会损害计划经济?扩大商品经济流通会不会冲击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姓"资"还是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有人说:“在姓社姓资问题上不搞争论就是不问姓社姓资,在发展经济中怎么干都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在姓社姓资问题上不搞争论决不是“不问姓社姓资”,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一,“不争论”是为了使人们进一步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坚定不移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当前“左”的思想影响在一些人头脑中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的思想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  相似文献   

17.
颜旭 《前线》2013,(7):45-47
经过30多年的持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已经逐步进入“深水区”,虽然水面开阔但也暗流涌动。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不仅考验着我们党的决心和智慧,也在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共识度。只有凝聚起广泛的社会改革开放共识,才能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的“姓资姓社”大辩论、本世纪初的“是否加入WTO”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思想认识领域,那么今日改革开放的争论则愈加集中于发展利益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永辉 《党史纵横》2004,(12):11-12
雇工这个问题,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大问题.在我党历史上,关于雇工问题有两次大范围的争论,一次是建国初期关于"党员雇工"问题的争论;另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关于个体、私营经济中雇工问题的争论.与邓小平直接相关的雇工问题的争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这一次.邓小平在关键时候的几次表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遇到的是意识形态上的障碍,最根本的是姓“社”还是姓“资”问题。邓小平采取的方针叫“不争论”。日夫科夫曾说过,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改革时,“对于许多人来说,同旧的事物、同被弃置的体制的表现决裂是一场深刻的内心抉择。……有人赞成,有人怀疑,也有人反对”。因此,保加利亚“许多正确的决定都遭到了失败”。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党内就改革的重大步骤达成高度一致,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当时反对农村最早出现的包产到户的人,不在少数。1979年6月18日,万里在出席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对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都需要有政治稳定局面做基础。然而,如何才能保持稳定?我国改革实践的经验表明,一是在实践之中"不争论",二是在实践之中"不折腾"。"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来的。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说:"不搞争论,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