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血吸虫病的诊断,历来各地仍旧以粪便孵化检出毛蚴作为诊断和疗效考核的依据。在粪孵工具方面,大多采用三角烧瓶常规法(图1,见封二),此法操作烦杂,不易观察,易于破损,阳性检出率不高,需进一步改进。为此,我们从1974年起至1980年,研制并改进粪孵新工具,经过一系列试验,1976年正式改制成功“玻璃顶管塑料瓶”(简称“顶塑瓶”,或塑料盅顶管法、塑料瓶顶管法)。通过17批1239例控制对比试验和3460例扩大试验,证明“顶塑瓶”法比常规烧瓶法操作简便,易于观察,阳性检出率提高9.02%,沉孵两用,省时、省工、省水,且经久耐用,便于农村条件推广。1977年,我们又将“顶塑瓶”进一步改进为“顶塑瓶棉析法”(图2,见封二),使顶塑瓶更加完善,不仅省时、省工、省水,而且还可减少诊断时的用粪量,同时省去滤粪筛和食盐水,使观察部位水不对流,具有直观效果。不受时节限制,冬天也可加温孵化。  相似文献   

2.
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于1979年始创的湿育粪孵法,有效地解决了对患畜粪便中不同成熟度的虫卵控制发育,而后同步孵化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血吸虫病的阳性检出率。但因该法需要配备电源及恒温设备等条件,且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在基层推广应用有一定困难。1983年以来,我们根据湿育法的基本原理,在农村工作的一般条件下,进行了反复的对比试验,最后优选出农用薄膜代替恒温箱孵育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1989年以来对1000余头耕牛粪检血吸虫毛蚴,通过摸索和试验,改用虹吸法向棉层上加水。运用此法,水速快而均,无冲力,棉层薄片也不会上浮,使棉层上的水清晰、透明无混浊的成功率高达96%。远比塑料量杯加水法(68%)的高。在全县推广使用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4.
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属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病。病害流行地区遍及南方12个省、市、区的350个县、市。1957年国务院发出“要坚决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疫情大减。在诊断方面,原来用粪检虫卵的经典方法,检查轻度病牛粪便已经无效,于是从1957年起改用检出率高的粪孵法以观察其病原毛蚴。 粪便孵化法应用到现在已走过了三个历程。最早是沉洗法,用玻璃器材,洗粪一次,要65分钟,才能换清粪水见到毛蚴。此法换水量很大,耗时长,工序繁,当时曾有13种以上的改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直接法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Dot-ELISA)和常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耕牛日本血吸虫病方面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直接法McAb-Dot-ELISA对实验感染耕牛的阳性检出率为100%(32/32),对安徽省自然感染耕牛(粪孵阳性)的阳性检出率为93.90%(418/445),对健康耕牛的阴性符合率为98.50%(66/67);而常规ELISA对实验感染耕牛的阳性检出率为95.35%(41/43),对安徽省同一地区的自然感染耕牛的阳性检出率为90.82%(188/207),对健康耕牛的阴性符合率为86.27%(88/102)。提示,直接法MoAb-Dot-ELISA不仅具有操作简便、反应快速、成本低廉等优点,而且在阳性检出率和阴性符合率方面均优于常规ELISA。  相似文献   

6.
关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目前,国内外除致力于免疫学和血清学等方面的间接诊断研究外,对病原学直接诊断法仍相当重视。但是迄今为止,国外在本病的病原学直接诊断方面尚未出现重大突破。国内多年来由于血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显著下降,而相应地查病难度增加,因此迫切要求有一个阳性检出率高的诊断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但经过多年来现场实践证明,原有的粪孵诊断操作法(下称“常规法”)阳性检出率不高,亟需进一步改进提高。我所几年来通过粪孵改进的研究提出了诊断耕牛日本血吸虫病的新方法──湿育-棉析法,本法实际上系由虫卵湿育法和棉纤维毛蚴离析法结合而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血吸虫病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一种由尾蚴、成虫及虫卵三者切片组成的联合抗原酶免疫染色法,兹简介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成虫—虫卵—尾蚴三联抗原切片的制备:(1)组织块制备:①用15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家兔,45天后剖杀取肝脏,将其剪成约0.5cm~3的小块,用生理盐水洗净。②取一正常小鼠心脏,用手术刀剖开,在心脏片中划数条槽;将感染家兔时预留的(固定或未固定)尾蚴约50条用滴管滴在心脏内包裹,再用线捆扎。③另取一正常小鼠心脏,用同样方法剖开,内放3~5条血吸虫成虫包裹捆扎。  相似文献   

8.
防治耕牛血吸虫病是整个血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国内对该病治疗主要采用酒石酸锑钾、锑—273、血防846、敌百虫等,这些药物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均不十分满意,而且其中部分药物有较大的毒性,临床治疗往往使病畜产生严重副反应,甚至死亡,造成较大  相似文献   

9.
用单抗酶联测定法与粪孵法检测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对比试验罗森,张绍舜(安徽省宿松县畜牧兽医工作站246501)以前我们检测家畜日本血吸虫病一直采用粪孵法,1994年10月份我们采用单克隆抗体酶联测定法对我县程岭乡生机村、程岭村202头牛进行中试测定并与...  相似文献   

10.
硝硫氰胺的合成,使耕牛血吸虫病的治疗有了很大突破。但该药口服剂量须60mg/kg,疗效才可达90%以上;1~2%微晶粉水悬液静注,疗效虽好,但副反应明显;肌注、直肠给药疗效则不佳。1981年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第三胃注射给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我州于1983年开始应用第三胃注射法治疗耕牛血吸虫病,至1987年,共治疗1844头,证明第三胃注射比口服投药疗效高,且节省药物2/3,克服了  相似文献   

11.
于1985年3~7月对耕牛闹羊花中毒进行了预防试验,证明活性炭具有确实的预防作用。 去毒试验 (一)预防药物的筛选 1.选择药物的原则:按闹羊花毒素(RT)的化学结构和性质选择相应的降解或吸附的药物;选择的药物对动物相对无毒性(包括无刺激),来源丰富,价格便宜,适于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单克隆抗体Dot—ELISA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扩大试验邵永康,蔡道南,荣先行,刘淑贞,褚峰,章文,姚育才(安徽省安庆市兽医工作站246001)(望江县畜牧兽医站)(桐城县畜牧兽医站)王先节,方胜才,罗森,张绍舜,方幸生,姚尚久(潜山县畜牧兽医站)(宿...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区防治耕牛片形吸虫病的开展,如何普查和考核疗效的诊断问题已经被提出来了。片形吸虫病的实验诊断方法有粪便检查和免疫反应诊断二类。免疫反应诊断虽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耕牛的膀胱肿瘤发生与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Var latiusculum (Desv)Undew)和毛叶蕨[Pteridium revolutum(BL)Naki]的地理分布有着密切相关。蕨和毛叶蕨是蕨科(Pteridiaecae)蕨属(Pteridiun Scopoli)的两种植物。前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好生于酸性土壤;后者主要分布于亚洲温热地区,好生于钙质土壤。国外对蕨已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取得了生态、毒性、致癌性和防治等方面的一些资  相似文献   

15.
解放以来,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一个更大规模的“送瘟神”的群众运动正在蓬勃兴起。实现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这一伟大指示已为期不远了。  相似文献   

16.
硝硫氰胺是目前国内治疗耕牛血吸虫病广泛应用的药物。近年以来,全国不少单位曾在该药的剂型、投药途径、方法等方面作过大量研究。通过协作,提出以每公斤体重60毫克的剂量一次口服,疗效达90%以上,并在生产中运用。但此法用药量大,治疗费用高,一头病牛以400公斤计,需药费15.6元使推广受到影响。用微晶粉水悬剂静注治疗,用药量只要口服剂量的1/40,亦可达到相同疗效,但临床上有突然倒牛和死牛的严重反应。因此寻求新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实为必要。从1980年以来,我们研究了将药物直接注入第三胃的给药途径。通过安全试验、自然病例预试、人工复制病例试验、扩大试验、以及病理生理生化等研究,获得  相似文献   

17.
血凝试验中,用手捻搓稀释棒(下称捻搓法)以达到被检血清在血清盘内混匀、稀释的目的。但使用该法稀释液中易形成气泡,影响血凝效价,同时存在费工、费时等缺点。我们在试验中观察到,血清盘随同微量搅拌器托盘一起进行有节律地震动时,血清盘孔中的稀释液即产生旋转运动,随着搅拌器震动频率增加,稀释液转动速度亦随之加快的这一现象,我  相似文献   

18.
羊线虫幼虫寄生阶段分离方法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羊线虫病病原种类复杂,常在春季出现寄生的高潮。长期以来,对其病原的感染季节,防制时间等,在国内研究者中尚存在多种不同意见。而线虫幼虫寄生阶段的数量统计对研究以上问题占有决定性的意义。其次,评价抗蠕虫药的驱虫效果,也要检查药物对亲组织期幼  相似文献   

19.
耕牛血吸虫病酒石酸锑钾治疗过程中的死亡问题,长期以来成为实际防治工作中的一个严重障碍及研究课题。四川、广东、福建及其他各地的兽医工作者们曾先后就锑钾治疗引致耕牛死亡的病例进行过分析研究。为更深入地了解锑钾中毒引致死亡的原因及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损失,现将我们先后收治的1653例、死亡8例的病案资料作初步报导、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奶牛乳房炎,根据患牛有无临床症状这一特点,一般分为临床型(Clinical)和隐性型(Subclinical)两类。前者因有明显临床症状(局部或全身的),故易于确诊;后者因乳腺病损轻微,无或不显临床症状,主要是以乳汁体细胞数增多,并伴有乳汁组成和理化性状的潜在性异常变化为特征,这时乳汁因无肉眼变化,故临床上不易发现和确诊。然而这类乳房炎在整个乳房炎病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发病率往往高于临床型乳房炎三倍以上,同时又易于转化为临床型乳房炎。因此,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乳房炎的发展与播散,对隐性型乳房炎的早期诊断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