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倡节俭与鼓励消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勤俭节约、增加积累与鼓励消费、改善生活是对立统一关系。用形象的语言来讲,前者是“源”,“源远”才能“流长”,否则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后者是“流”,“流畅”利于“开源”,否则积累也就成了“一潭死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要把提倡节俭同鼓励消费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重视消费,又要重视节俭,做到在勤俭节约中鼓励消费,在鼓励消费时不忘勤俭节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勤俭与否事关人之成败…  相似文献   

2.
守持俭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智者莫不戒奢尚俭,守持俭德。节俭是人们德行的基础。俭以养德,玩物丧志。《左传》上有名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宋代司马光对此解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此识颇有见地,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事实证明,俭朴勤奋乃修身之必需,立业之  相似文献   

3.
申圣超 《世纪桥》2013,(3):33-34
现代社会,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也就是说,节俭使国民富裕、国家昌盛,骄奢淫逸则会国破家亡。《墨子》对节俭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主张人们在穿衣着装、饥食渴饮、营造宫室、使用舟车以及举办葬礼等方面厉行节俭,对抑制现代社会的浪费现象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德终其一生都在践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建设年代,朱德的穿着都十分简朴,衣服上经常打满补丁.不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视察,他的饮食都非常简单.在自己节俭的同时,朱德还教育子女从点滴做起,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在朱德看来:奢侈浪费的风气不是小问题,只追求个人享受,不愿意艰苦奋斗, “这是一种最危险的现象”;而“勤劳和节俭,是建成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5.
节约,就是节省,俭约的意思。廉洁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沾污。二者的关系古人早有定论,古人提倡勤俭节约,“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勤俭节约就是廉洁的前提标准,广大人民群众做的叫勤俭节约,人民公仆做的叫廉洁。节俭和廉洁是共同促进而又相互寄生的孪生体。她不仅凝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品质,更可以彰显一个执政党的生命之本。  相似文献   

6.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德性主义经济伦理的“义利之辩”、“重义轻利”的思想,以管子、墨子、司马迁等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义利统一”、“富而义利附”的思想有利于推动资方主体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勤劳敬业”、“团结互助”的劳动美德观、“明分使群”、“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论有利于推动劳动者主体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敬德保民”、“天道酬勤”的劳动光荣理念,“仓廪实而知礼节”、“恒产恒心”的富民理念,“力戒奢侈”与“俭奢统一”的消费理念有利于推动政府主导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管子俭侈并重的消费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被齐桓公尊称为“仲父”,是我国春秋时期最早的、功绩最显著的改革家。在其辅佐齐桓公时期,大力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使齐国“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成为天下的霸主。他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其反映在《管子》一书中的思想,对后世乃至当今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俭侈并重的消费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拟从管子的节俭思想、侈靡思想及其借鉴价值等方面对其加以探讨和研究。 一、管子的节俭思想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一直都是中…  相似文献   

8.
节约是一个古老而又不断深化的概念,有着与时俱进的特征。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耕社会,"节约"一词主要是就消费领域而言的,它有三种含义:节俭、节省、节用。其中"节俭"主要是指个人修养方面要以俭朴为标准,以"俭"为美,以"俭"为善;  相似文献   

9.
节约是一个古老而又不断深化的概念,有着与时俱进的特征。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耕社会,"节约"一词主要是就消费领域而言的,它有三种含义:节俭、节省、节用。其中"节俭"主要是指个人修养方面要以俭朴为标准,以"俭"为美,以"俭"为善;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权的同经营权分离,经典作家同样有过论述。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时指出,无产阶级国家“把大地产转交给(先是租给)在国家领导下独立经营的合作社,这样国家仍是土地所有者。”(《马恩全集》第三十六卷第416页)“由劳动人民实际占有一切劳动工具无论如何都不排除承租和出租的保存。”(《马恩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对奢靡产生的危害历代统治者也有一定认识,颁布过许多“禁奢令”。以令禁奢中国传统思想一直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唐代诗人李商隐则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进行总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相似文献   

12.
如何深刻理解和认真落实党中央与江总书记关于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指示精神,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一、艰苦奋斗必然兴旺发达,奢侈浪费必然衰败没落《墨子·节用下》说:“俭节则昌,淫快则亡。”唐朝诗人李商隐也有一句著名的咏史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如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则兴旺发达;如果骄奢淫逸、铺张浪费,就必然走向破败衰亡。这是为古今中外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中,有三种情况很能说明这…  相似文献   

13.
正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不仅在党政部门树立起了清正廉洁的新风尚,还有效地带动起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真正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这种新风尚,正如一缕春风吹向了整个社会,吹进了平常百姓家,积聚起整个社会的正能量。节俭之风盛行"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勤俭节约不仅要从官方做起,更要从平常百姓做起。每个人从小都  相似文献   

14.
《前线》2020,(8)
正后汉三国时,南阳太守王畅洁身自好,生活俭朴,衣食住行比其下属还不如。他的学生刘表就进谏说:"奢不僭上,俭不逼下。"意思是说,我理解你这样紧巴巴地过日子,是想为端正吏治带个节俭好头,可是,你想过没有,这样做会对下属产生一种压力,让他们很不好办。和你一样俭朴吧,他们不愿意委屈自己;比你过得好吧,他们  相似文献   

15.
蒋国宏 《唯实》2022,(12):92-96
谭峭是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思想家,著有《化书》一书。全书共分六卷,分别为“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谭峭重视节俭,并形成了丰富的俭啬思想。对此,学界尚无专文考察。与中外众多思想家相比,谭峭的俭啬思想具有视角的多维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价值地位的崇高性和作用领域的广泛性、来源的多元性和思想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6.
我曾在安徽黟县看到很多楹联,其中一副“寿本乎仁乐在于善,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另一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令人难以忘怀。两副楹联都倡导了一个“俭”字,前者说,俭省可以培养清廉的家风;后者说,富裕后最好的传家宝是俭省与勤奋。其实,“俭”还能“养德”,始终保持节俭作风就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畏艰苦著称于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格言,就是祖先们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也是传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艰苦奋斗精神是艰苦和奋斗两种品德和行为的有机结合,是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说艰苦是一种困难条件、恶劣环境和现实的挑战,那么,奋斗则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品德,就是常修为官之德古语云:“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战国策》)。品德反映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水平。完美的人格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再大的才能却填补不了人格的缺陷。自古及今,人们都把“做官先做人”看作是从政为官的美德。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不可能当好官、做善事,靠投机钻营,不管官做多大。也只不过是“庸官”、“贪官”或“佞官”,只能败坏风气,危害社会。历史上,有多少贪官污吏、奸臣贼子祸国殃民、陷害忠良,搞得世道乌烟瘴气,惹得天怒人怨。典型的有唐代的李林甫、杨国忠,宋代的秦桧、贾似道,明代的严嵩、魏忠贤,清代的和坤、李鸿章等等。“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戴礼记》),他们的所作所为必然遭到社会和人民的唾弃,并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19.
棠棣 《前线》2013,(4):94-94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反对浪费。对于浪费,墨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超出人实际需要的消费,即奢侈的浪费。墨子尖锐指出,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条件下,浪费将导致国家发展失衡,甚至会使国家衰落和败亡。他说:王公贵族吃的要色香味俱全;穿的要绫罗绸缎;住的要宽敞富丽;驾驶的车船要装饰华丽;玩乐要设宴赏歌,死后要厚葬久丧,这种浪费行为势必引起上行下效,并迅速蔓延,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浪费无休无止,生产财富却不增加,财富被消耗殆尽,一旦国家发生战乱或灾害,就将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他把反对铺张浪费与否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兴衰成亡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江淮》2007,(10)
十月三十一日是世界勤俭日。节俭成为世界性话题,这是件好事。我国自古就有节俭的优良传统,把节俭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经史子集倡导节俭的论述比比皆是。"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秦《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篇把节俭视为善行中的大德,把奢侈视为邪恶中的大恶。"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