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公安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创新型人才才能迎接挑战、不负使命。公安院校作为高等学府肩负着公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为此,研究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在实践层面探索出公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破解路径,才能将科技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具有现代警务技能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褚伶利 《前沿》2012,(19):19-20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毕业学生自主创业,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培养就业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际出发,从基地功能和特点的角度对创业者孵化基地的建设进行有益探索.结合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实现创业促进发展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项建斌 《前沿》2013,(4):176-177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但高职院校普遍不重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本文在借鉴UROP计划的研究成果,提出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就如何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静 《人民论坛》2010,(4):200-201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应该有效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期间尝试参与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要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在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崇高感、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论文在简要分析了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即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创设良好校园文化;注重学生创新认知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7.
国外创新教育的开展及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创新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以人为中心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教育观;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授课内容,突出创新精神。借鉴国外创新教育的优秀成果,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顺应时代需要,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观;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培养力度,造就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要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授课内容,探索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重视实践教学,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要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8.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的落地落实,导致地方高校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法学与工程课程体系的深度复合、工程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等问题亟需探讨解决。通过对东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和福建工程学院等院校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地方高校的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进路为:第一,培养法科生的工程素养与知识,挖掘法学与工程学的最大结合潜力;第二,重视法律实践能力的养成,以校地合作作为地方高校工程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动力;第三,合理设置德育课程及其比重,以充沛的人文知识和伦理素养作为工程法律人才的坚实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当前高等教育的弊端导致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缺乏和创新内在毅力的不足等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型科学意识,同时注重创新型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是公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做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选题应关注警务理论发展前沿和热点难点,坚持问题导向;大小适当,小中见大;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比较充分的文献资料保障。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指导可以从检索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综述、开展调查研究、选择研究方法、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等环节予以规范。为有效推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应提升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融入日常课堂教学,营造公安院校的创新文化氛围并注重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究在TRIZ理论基础上构建适合高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TRIZ意译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方法的重要手段。TRIZ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是与教育改革、专业教育、教学实践等相融合的多元化、多维度的教育改革,有助于创新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系统地运用TRIZ理论,能够帮助大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从而更好地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寻求传统文化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发挥传统文化对创新人才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鲍洪杰  王存教 《理论月刊》2010,(10):108-110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大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民族地区创新型人才的输出主要依靠民族高校。笔者在明确民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特征的同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分析了民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的研究上,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各类民族高等教育创新模式体系,同时提出各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并从这些创新模式中找到可供西北民族大学改进的措施和对策,也能为其它民族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燕 《前沿》2006,(6):76-77
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提出具体对策:培养创新型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设置课外实践活动,教给学生基本的创新方法和技巧,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平台,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参与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类社团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为学生搭建生动有效的素质拓展平台,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加强科技创新类社团机制建设,使社团活动适应当今大学生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孵化与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重任.本文从创新团队视角对如何深化和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作了探讨,在深入分析创新团队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知识培育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索》2007,(8)
高校是创新型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本文结合山东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探索建立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模型,并对知识培育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和途径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旨在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对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新要求。理论与实践表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式方法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实践,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进行探讨,这在十八大大力倡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大背景下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基于美中通识教育比较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鲁文  许峰 《理论月刊》2012,(5):161-164
通识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主流趋势,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对比美国和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并指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可帮助我们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