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提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以来,直到我们今天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为什么历久而弥新?最根本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不仅在于它是一切真正科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一中国化民族化传统化的思想理论精华和世界化人类化当代化的时代精神精华,还是人类认识一切规律的规律即元规律之一.这便是我们对实事求是及其各种界说的元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实事求是研究的"元空白"的一种填补.同时,实事求是元法则也是"广义元理论"的核心法则.所以,我们必须给予专门研究和确认.  相似文献   

2.
人类创造的理论及其所认识的规律已不知多少,那么认识规律到底有没有规律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理论分类学"和"理论形态学"意义上,我们把研究所谓(宇宙起源及其)"普遍规律"的思辨理论称为"源态理论";把研究客观规律的实证理论称为"原态理论";把现有研究科学规律的反思理论称为"元态理论"(但属于狭义元理论)."广义元理论"也属于"元态理论",但它是对以上各种形态理论及其研究各种规律的经验教训的综合总结,它以一切科学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为核心,最终试图揭示和证明人类创造的各种科学理论中所蕴藏的认识规律的规律即元规律.在研究对象意义上说,"广义元理论"也就是"元规律论".  相似文献   

3.
张青松 《理论探讨》2007,(3):150-152
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域总是不断扩大、不断拓展的,但是我们的理论观念有时却跟不上这个步伐.为了论证我们的理念应该随着科学对象的延展而延展,从理论与元理论、科学与元科学、本体论与"本元论"、可知论与"可元论"、科学统一论与"元学"统一论、世界哲学说与世界"元学"说、哲学第一提琴说与"元学"第一提琴说、"两学"概括说与"三学"概括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作为"广义元理论"系列研究的又一内容.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曾经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人类的理论成千上万,为什么说"只有一种"?人类的理论真的能归结为"一种"吗?这"一种"指的到底是理论的什么?是理论的形态还是理论的本质?恐怕应该是理论的本质.为此将对真正理论原来的本质和今天的本质展开分析,并作为"广义元理论"系列研究的又一内容.  相似文献   

5.
张青松 《理论探讨》2007,(6):160-163
我们现在讲的自主创新,一般应包括理论自主创新、科技自主创新、制度自主创新、文化自主创新及其他创新。而理论自主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自主创新不仅指哲学和科学理论的自主创新,也应该包括元科学元理论的自主创新,还应该包括从狭义元理论到广义元理论的自主创新。对此从理论对象创新、理论体系创新、理论形态创新、理论范式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元理论自主创新的初步探讨,并作为"广义元理论"系列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或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从科学即原态理论到哲学即质态理论,从科学和哲学到元科学元哲学元理论即识态理论,从科学、哲学和元科学等到广义元理论即元态理论,各种理论形态的演化是否具有客观历史必然趋势?为回答这一问题,将从质态化趋势、识态化趋势、元态化趋势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并作为广义元理论系列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和相对论一样,都是人类科学理论思想精华。我们不但要把它当做政治经济学理论来研究,更要把它当做"元经济学"理论来解读。因为《资本论》不仅揭示了经济规律,而且蕴涵着认识规律的规律即元规律。本文作为《资本论》元解读的初步尝试,探讨了其认识经济等规律的"二重性法则"、"动态化法则"、"中间性(或趋中性)法则"、"全息性法则"以及"态势统一法则"。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作为元规律,不仅具有必元性,而且具有可元性;不仅具有自元性、本元性,而且具有同元性、普元性;不仅具有一元性,而且具有恒元性;不仅具有始元性、通元性,而且具有质元性、识元性;不仅具有狭元性,而且具有广元性.为此,对实事求是的多元化属性展开多方面的探讨,并作为"广义元理论"的系列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青松 《理论探讨》2006,(6):141-145
所谓“元规律”,就是认识规律的规律,即主观与规律之间的一种关系及其运行趋势。也就是“广义元理论”的研究对象。那么怎样才能认识和获得“元规律”呢?途径和来源之一恐怕是对已知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但其客观前提和逻辑前提是已知规律对未知规律必须具有信息相关性或全息性(即“参考价值”),否则已知规律就不可能具有元规律性。从部分之“是”与整体之“是”、已知之“是”与未知之“是”、微观之“是”与宏观之“是”的全息性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也是“广义元理论”系列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而要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研究和遵循理论自身的发展规律或者叫"科学规律",这就需要有元理论来研究和揭示这些规律.为此本文依据当代科学发展的"元理论化"大趋势首倡开展马克思主义元理论研究,并初步提出理论发展和创新的三条规律即元理论的基本规律(或"元规律")以及"理论形态演化规律"和"理论范式转换规律".同时尝试了马克思主义元理论建构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数据元标准及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通过对某区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数据元的实例分析,反映出我国电子政务数据元的现状、特点及标准化重点,由此给出了电子政务数据元标准化的策略.文章对于区域电子政务数据元标准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青松 《理论探讨》2008,(3):164-166
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认识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实事求是活动.只不过不同学科的科学理论是在不同的"实事"对象领域"求"不同之"是"罢了.因此,实事求是可以在多个学科领域或视阙进行解读.为此从历史学视阈、党史学视阈、党建学视阙、科学视阈、哲学视闽、元科学视阈、"元学"(即"广义元理论")视阈等多个学科对实事求是进行解读.并作为"广义元理论"系列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研究本原规律的原态理论,哲学是研究本源规律和本质规律的源态和质态理论,元理论元科学元哲学是研究理论知识规律的识态理论,“元学”则是研究元规律的元态理论.元规律则由科学、哲学、元理论元科学元哲学对象所实证的本元规律质元规律识元规律所组成,并由此构成“元学”理论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4.
王刚 《理论视野》2014,(4):21-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和何以实现"的问题。对这个"元"问题,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时,不仅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而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和"如何实现"两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问题,同时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问题作了后续拓展,即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韩炳黎 《理论导刊》2005,3(2):76-78
分析以布雷岑卡学术思想为代表的西方元教育理论以及我国元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相互问的理论渊源.我国元教育研究由高潮走向回落是由于我国研究者的治学思想与西方有着不同传统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王聚芹 《理论探讨》2008,1(2):19-22
由于传统跨越无法有效协调自身诸多的二元性困境,因此在社会转型中只能陷入全面的冲突.马克思晚年为东方社会筹划的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指明东方社会可以走和谐转型之路,成为人类和谐跨越的元理论,它是开启东方和谐跨越之路的檄文.党的十七大报告预示了和谐跨越工程的全面开展,是东方走向和谐之路的又一檄文.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间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由主客体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研究对象的转换有其发生的深刻基础.语言学转向破除了传统哲学研究的一些固有弊端,却也因其过于理性化使得哲学丧失了自身的活泼性,远离了社会现实.同时也成为了科学的附庸,模糊了哲学的学科界限.  相似文献   

18.
元伦理学是时代的产物,当时由于规范伦理学发展的杂乱无章、非科学性、无系统性,规范伦理学本身这些缺点,不但制约其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整个伦理学的发展,人类为了应对这种思想困境,元伦理学应运而生,它结合当代科学文化最新成果成功一些疑难问题,它不但能够解决实际伦理问题,而且它是其他伦理学分支发展的基础,它也整个伦理学发展的动力源。元伦理学也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毛病和不合理观点,但是这显然不能影响我们对整体元伦理学的判断和评价,因为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元伦理学是现代伦理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朱曼丽 《学理论》2010,(14):175-176
基于Hyland有关元话语的理论,研究了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中的元话语,并从元话语的功能角度尝试作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普遍存在元话语,奥巴马总统不仅通过语言准确无误的表达了自己的信息和观点,而且通过语言手段将自己和听众置于真实感人的情景之中,创造出了和谐友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移动数据流量,移动智能正在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流量社会"正在崛起!在和受众相结合之前,互联网平台有的只是"没有内容和形式"的"元数码",它是"流量社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基质性生产资料,任何发生在互联网空间的数字行为都是对它的"塑形",因而对它的私有者来说,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而是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数字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元数码",进而占有普通受众生产的各种"数据商品"及其自然建构的"商品空间"得以获利的。"流量社会"数字生产占据并整合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时空,使生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日常生活本身也被当作"数据商品"来生产。"流量社会"生产资料的数字化使其不必被资本家排他地占有在自己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是资本借助社会日常完成的,生产劳动因而采取了不支付工资的普遍雇佣的形式,数字雇工和普通大众已无法区分。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数字化,而在于"元数码"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数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