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潇潇 《法制博览》2015,(3):132-133
公民的住宅权是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也具有复合性这一特征,故而住宅权应在实践中享有宪法的保障。本文通过简述住宅权的含义和特征,以及宪法保障住宅权的含义来探讨住宅权的基本权利属性,即其住宅权包含了住宅自由权利和对于住宅的保障权利两个方面。住宅自由权利是为了防止公民住宅权被国家权力恣意侵犯,是公民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维持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私人空间的自主独立。然而我国的现状却是许多的弱势群体无法享有住宅权或者住宅权被侵害,而仅仅依靠住宅自由权是无法保障公民在上述情况中实际享有住宅权,所以公民还需要依靠住宅保障权来实现拥有住宅权。住宅保障权是赋予国家权力根据本国的实际国情进行适当措施的采取从而积极地帮助公民实现享有其住宅权的积极作为的义务。住宅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其的宪法保障是需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这三个方面的保障实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寇婧博  左寸芳 《法制博览》2023,(10):118-120
随着网购的发展,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长期处于不平等地位,不少消费者都有过被欺骗的经历。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专门规定了消费者反悔权。而在现实中我国消费者反悔权制度还面临着一些困境,关于消费者反悔权的规定并不完善。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网购消费者反悔权制度,分析了我国反悔权制度现状,例如消费者反悔权在实践中的应用困境、相关理论争议等问题。同时建议可以借鉴境外其他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网购经济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类成壮 《法制博览》2022,(14):24-26
公共警告的正当发布,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公众及时避开风险,减免损害发生.然而,违法或不当发布公共警告,会对特定利害关系人的信息权、营业自由、名誉权和财产权造成侵害.并且,从实例中可以看出,公共警告不作为也会对公众的生命权、健康权和知情权造成侵害.因此,政府发布公共警告,需要注重对公共警告利害关系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知情权、...  相似文献   

4.
王欣 《法制博览》2015,(8):205-206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是为克服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实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限时提出主义"的转变而设立的。它对于司法实践的指导和证据立法的推动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截至目前,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失权制度主要经历了两次变革,而且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5.
闫真 《法制博览》2013,(7):63-64
亲属拒证权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证据制度,很多国家的刑事法律都涉及到该制度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任何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如实作证的义务。此规定与我国人情事理有很多冲突之处,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缺失亲属拒证权制度而引发的问题比比皆是。虽然在新设置的一百八十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但是本条并没有排除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的作证义务。本文从设立亲属拒证权的理念出发,对比古今中外的亲属拒证权制度,提出构建我国亲属拒证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此权利的具体设置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谢维斯 《法制博览》2023,(13):13-15
在侦查阶段中,如何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权和相应诉讼权利一直是我们法治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笔者认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确保律师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辩护权,以此可以确保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得到最大化的保护。在现代刑事诉讼中,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则是律师辩护权中一项最基础的权利,是保证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重要一环。所以,想要全面保护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就不得不探讨律师的调查取证权。鉴于此,深入地分析研究在刑事诉讼中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相关内容、提高律师调查取证权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当律师的相关权利得到完善后,才能进一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张璇 《法制博览》2013,(6):133-134
探究权利与债权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首先从权利的分类说起。从法理上来看,权利可以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救济权是原权受到侵害或侵害之虞时原权利之保护效力的一种积极外在化表现。而救济权理论又是债的法理基础,以此为角度考虑权利与债权的逻辑关系就比较清晰了。  相似文献   

8.
张子文 《法制博览》2013,(10):60+27
军事司法权和军事统帅权同属于军事权的下位权。在我国军事法制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军事司法权和军事统帅权所呈现出的集中和分离不同的关系。在平时和战时,军事司法权和军事统帅权的关系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又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无论从纵向的历史中还是从横向的平战状态中,会发现军事司法权和军事统帅权这对权力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这对当今这二者权力的发展起到借鉴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双周·言论     
《南风窗》2002,(24)
目前在中国已有辉煌实践的十项人权在下次修宪中应当被增加进去,它们是:生存权、财产权、环境权、发展权、知情权、隐私权、经济自由权、迁徙自由权、平等权,以及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我们承诺的是关税水平五年內由15%下降到10%左右,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外市场商品的差价仍然很大,作为隐蔽走私的主要形式的价格瞒骗还存在较大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10.
方妹 《法制博览》2013,(7):148-149
在我国,"法治政府"概念的真正提出还是近十年的事,其目的主要是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从而最大限度得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建设和谐安定的法治中国。由于"法即硬法"的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中国在行政控权方面采用的主要是"硬法控权模式",但是,随着行政的专业性、技术性发展,行政裁量的事项越来越复杂,硬法难以满足控制行政裁量权的实践需要,而新生的软法控权模式正好可以弥补硬法控权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