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与公民关系实际上是以契约形式体现的政府与公民间的权力交换关系。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从人性的假设和自然状态的描述入手分析了契约的产生原因,奠定了政府与公民关系两分的基调;并通过对契约内容的设定进一步探讨了契约中政府与公民的权力,由此界定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内容;通过对抑制政府的权力分析了政府与公民关系的界限,也即契约失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政务公开是当今许多国家推行行政革新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公民与政府关系角度来看,政务公开包括信息告知、政府与公民互动、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层含义.在对中国政务公开实践评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需要从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入手,重构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3.
政府和公民的关系,是公民社会中最为核心的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打造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和谐关系,要从政府与公民两个方面来努力,但由于其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掌握的权力与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政府是更加主导的方面。因此,打造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各级政府。和谐社会要求什么样的政府呢?换言之,我们要通过改革使政府达到什么目标呢?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服务型政府中的“服务”?长期以来,我们经常听到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公民社会组织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应当通过正规的与非正规的渠道,与政府及其领导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公民社会与政府、市场共生共强机制。现代政府对新生的公民组织来说,依然是处于强势地位,政府的侵权行为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利益还动摇了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社会管理的法制化、人民生活的民主化,必须首先实现政府和公民的理性博弈。为了使公民社会组织得到健康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民主体制下唯一良好的权力配置就是强社会与强政府共存。  相似文献   

5.
建设现代行政文化 构建政府与公民的新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行政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政管理思想,政府管理组织与公民关系会有不同的定位。受传统行政文化影响,政府与公民关系出现了严重的错位与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行政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体化倾向。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协作、相互监督、相互推动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的构建,将有效地保障公民的权力,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政府与公民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公共管理视野下,重塑我国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一要打击腐败与侵权行为,二要改善工作作风,三要转变政府职能,四要完善公民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7.
公仆精神与构建政府与公民良好关系、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当前我国政府系统内公仆精神弱化现象明显,促使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是政府改善与公民关系、塑造良好形象的核心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公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提出,公民社会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与决策提供了一个信任、合作和有效的平台,进而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环境保护中的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就成为了一个必须探讨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当前环境保护背景中的政府与公民社会研究文献,可以大致归纳为环境保护中的政府,环境保护中的公民社会和环境保护中的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三个理路。具体到实践层面,在面对环境问题时,政府环境治理模式应进行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社会合作型"的转型,实现政府与社会在环境保护中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民主恳谈":政府创新的维度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恳谈作为一个政府创新行为和结果,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中可见政府创新有以下维度:领导者的重视和引导;外脑的理论支持和制度设计;创新与既有制度之间的衔接。"民主恳谈"探索了一条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有效路径,促进了政府-公民互信,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形成,但也反映出政府创新的限度受制因素:政府官员的政绩追求与任期之间的关系;保持制度的稳定性与改革政府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的发育程度与政府创新目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政府社会管理中的政府、社会、公民三者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与社会及公民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也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首要问题 ,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及公民的关系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水平和质量。我国未来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模式应该是一种既能保证社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又能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统筹、协调和控制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在政府与公民的相互关系中 ,处于主体地位的应当是公民 ,而不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要真正处理好政府与公民关系 ,保障公民参政取决于两方面的自觉 :一方面是公民的自觉 ;另一方面是政府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农村房屋不是商品,但可以转化为商品并上市交易。农民拥有自己的房屋所有权,但并不拥有土地的所椒;农民买卖自己的房屋,并不能买卖属于集体的土地。因此,农村房屋买卖应该实行“房地分开”;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以购买农村旁屋,但除了支付房屋价格以外,还应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地租,地和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城乡资产融合,城乡房屋同地同房同质同价,政窬在整个城乡房屋的开发环节、持有环节、交易环节都能收取税放,这种税放收入量大、稳定,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昆明市公安局不间断地组织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拐卖儿童犯罪案件的多发势头。但此类案件还是边打边发,难以有效根治。原因:1、买方市场巨大的需求,刺激着拐卖儿童犯罪的滋生与蔓延;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违反计划生育,子女“放养”现象普遍。建议:1、从立法上加大对拐入地买方市场和买主的打击、惩处力度;2、对不履行监护职责的家长制定具体的处罚条款;3、出台打击拐卖儿童犯罪协作工作机制;4、建立全国性的失踪被拐儿童父母DNA数据库。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应围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这一主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全面地评述,并且敏锐地捕捉和紧跟思想文化界的前进脉络,与时俱进,大力推动思想文化界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构建和谐、创新型社会的一项非常必要的、刻不容缓的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政治导向的过程。这一工作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品质,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共命运,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发展相一致。现代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不会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会发展和丰富其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不会过时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网络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人们的生活、工作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研究网络对青年的影响 ,积极制定对策 ,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消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使国家的界限变得模糊 ,对国家的职能和作用产生冲击 ,对国家的主权地位提出严峻挑战。但这并不能得出民族国家过时甚至消亡的结论。因为 ,无论从一国之内还是就世界范围来看 ,政治的冲突、经济利益的差异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对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全球化并没有创造出使国家最终消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和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历史发展沿革之阐述、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本质上的权力与权利之分析、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法律控制的法理内涵棗法律与权力关系之阐发、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诉讼价值和目的的评价,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层面上,批判与分析我国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基本理论现状,提出相关认识,以促进刑事强制措施理论的完善,推进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刑事强制措施实施民主化、人权化、进步化之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不仅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大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从深层看,就是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产生和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成员所认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也不断发展,从而推进民族认同的变化,并制约着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民族认同的程度、民族凝聚力的状况。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对民族领导核心的认同程度。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拉开了建设民主、自由、富强的现代中国的序幕;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改变了中华民族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当前,我国社会有两个“认同点”(或“凝聚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民生问题,二是腐败问题。只有坚持全面的改革开放,才能推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司法机关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又破坏了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本罪客观方面是实施了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作伪证的行为,"威胁"和"引诱"的认定一定要慎之又慎;本罪犯罪主体是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实践中多数是律师构成;犯罪主观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是行为犯,因而必然存在未遂形态。要关注本罪的刑罚适用,免于处罚的情形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