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王志涛 《法制与社会》2010,(22):273-273
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对食品安全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较之《食品卫生法》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食品安全法》具有很强的经济法属性,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及其内容的经济性等都在《食品安全法》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经济体制转变中的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转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刊历来重视经济法基础理论和经济法学学科理论研究,自去年以来曾发表了刘国欢《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回顾、评析与展望》,王健《经济法理论体系构成的核心》等论文。本期发表的王保树研究员的《经济体制转变中的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转变》一文,系统阐述了经济体制转变中的经济与经济学的转变特点和经济法学趋向成熟的理论问题,并对经济法学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刊竭诚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为把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这一专题不断引向深入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地位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概念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 ,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已近一个世纪 ,但在中国 ,经济法学说的兴起自 1 979年至今才 2 0多个年头 ,学界对经济法的地位并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本文试图从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以及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三个角度 ,阐述经济法的独立性。一、从经济法的产生看经济法的独立法律地位经济法最早产生于美国。 1 890年 ,美国颁布了《谢尔曼法》,开创了经济法独立的先河 ,它和其后不久颁布的《克莱顿法》赋予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权力 ,是对传统不干预政策的否定。由于美国是经济法的起源地 ,因…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学科体系的新探索———评《经济法概论(第四版)》的出版冯益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隆亨教授所著的《经济法概论(第四版)》是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作了较大修改补充而成的,作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法学科体系作了新的探索。众所周知,经济法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经济法的著作和教材中,未见有人提到过“经济管理权”这样的概念,有些著作在论述经济法律关系中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时,虽然提到了经济职权问题(其中含有经济管理权的某些因素),但并没有把它作为经济法的一个特有范畴提到应有的地位。经济法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适应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三中全会开始到1986年4月《民法通则》颁布以前,是经济  相似文献   

6.
正目次一、反贫困的法律途径选择二、经济法反贫困的机制解析三、经济法反贫困的机制重构贫困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世界难题,从社会文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人类就不断与其进行着斗争。然而,关于贫困问题形成的根源,法国学者摩莱里早已在其著作《自然法典》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罪恶的根源是私有制,正是维护私有制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导致了贫富不均",〔1〕因而在其撰写的"自然法"草案中明文规定"一切社会品  相似文献   

7.
甘强 《当代法学》2023,(1):58-69
《民法典》的颁布对经济法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民法典》背景下,经济法司法的发展进路主要有三条:独立经济法诉讼、实质理性司法和经济法思维的“嵌入”。独立经济法诉讼是指以公益诉讼作为独立的经济法诉讼程序,它是形式理性司法的体现,实质理性的经济法不需要独立的经济法诉讼程序,公益诉讼也并非经济法所独有。实质理性司法与经济法的特质相契合,符合“司法能动主义”的发展趋势,但与我国当下形式理性的司法机制并不融洽,只能是一种“理想图景”。经济法思维的“嵌入”是经济法司法发展进路的理性选择,它在尊重当下司法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法官经济法思维的建构,在经济法司法的运行过程中渗透和内化经济法思维,从而有效沟通形式理性司法和实质理性司法,并逐渐推进经济法司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最近,漆多俊先生的《经济法基础理论》(修订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第一版是1993年出版的.在第一版中,漆先生独到地提出,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管理经济之法,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经济法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创立了其特有的经济法学科理论体系,动摇了曾在我国经济法学界盛行10余年的大经济法观点的主导地位,被广大学者所赞同和接受.该书第一版在出版后不到两年时间里,被多次重印,在出版社准备再次重印时,漆先生作了修订.  相似文献   

9.
<正> 青年学者俞梅荪、朱晓黄合著的《经济法新论》将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从新的角度论述当今我国经济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深入经济生活当中研究经济法的新思路,并试图找到经济法研究的新出路。本书还对我国经济法的成长过程作了纪实性描述,对一些现实情况和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实证分析。著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我刊于今年第一期发表了题为《法制建设必须为改革服务》的评论,并从第二期开始增辟“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法制建设”专栏。为了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第四期我们发表了潘念之同志的《从经济体制改革谈经济法》专论。这篇文章,按“决定”精神,较全面地论述了有关经济法的若干理论问題。这期开始,我们就经济法的概念、主体、调整对象,我国经济法的体系、性质、作用和经济立法等问题,将陆续发表文章。欢迎来稿,深入进行经济法的理论研究,共同为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制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172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经济法这一概念。1842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在其《公有法典》中、1865年蒲鲁东在其《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中也都提到了经济法一词。但是这些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一词来源于德国。1906年德国学者莱特在《世界经济年鉴》中使用了经济法一词,用以说明与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是经济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核心的和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一、争论仍然很大。有的同志认为,由于《民法通则》的颁布,经济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之争,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据我所知,目前,我国法学界对经济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论。首先,对这个问题要不要争论,就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民法通则已经明确了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以此类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就只能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了。从而认为,没有必要再对经济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进行讨论,否则,就是与现行立  相似文献   

13.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民法通则》颁布以前,经济法学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这段时间,由于民法没有出台,人们把所有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都视为经济法,因此,认为经济法既调整纵向经济关系又调整横向经济关系的大经济法观点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法学也就以“纵横统一论”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和体系。在“纵横统一论”的理论体系下,把公民和法人都视为经济法主体,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在《民法通则》制定的过程中,国家立法机关并没有采纳经济法学者的意见,而是把平等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全部划给民法调整,这就使“纵横统一论”为中心的经济法理论在立法上失去了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把“法人”和“公民”的概念引入经济法学,就很难从主体上划清民法理论和经济法理论的界限,从而不利于经济法学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武汉大学法律系王峻岩编写的《经济法知识手册》,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我国经济法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并对国外的经济法也作了简明的介绍。内容包括基本经济法、部门经济法、工业产权法、经济诉讼法,共十九章四十万字。全书采用词条形式,自成体系,既可单独查阅,又可连贯通读,实用性和可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经济法的宪法功能与宪法问题》一书在中国出版了 ,这对我来说是一件荣幸的事。正如在中文版序言中已经表达的 ,我首先要对翻译本书的何志鹏先生及其同事表达谢意 ,是他们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使这本较为沉重的著作以中文的面目问世成为现实。这里 ,我进行一个扼要的介绍 ,并回答《当代法学》的编辑提出的 6个问题 ,以期对这本书的背景以及在当前情势下的解读提供一些思路。正如我的书的副标题———“美国、欧洲共同体和瑞士的国内与国际的对外贸易法与对外贸易政策”所显示的 ,我的这本著作比较了贸易法的演进 ,即通过 1 8世纪 (美国 )…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际经济法研究正在从重数量向质量转变,研究领域从相对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这尤其体现在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丛》、韩德培总主编《国际法研究丛书》和芮沐主编《国际经济法系列丛书》等出版物方面。但是,个别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少数同志仍然热衷于介绍,求快求洋,好编教材和手册,却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拓宽。总的来看,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很多的经济法学家对于经济法体系的构建都进行了讨论,经济法学界对这一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法理论的发展。因此,构建清晰的经济法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分析我国关于经济法体系之争,可以发现我国经济法体系是以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规则为核心的,从而可以构建出以市场主体规则、市场监管规则、市场主体经营成果分配法为基本构成的经济法体系。  相似文献   

18.
1906年,德国学者在《世界经济年鉴》里首次使用“经济法”一词,自其产生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其性质争议不断,公法性质说和公法为主、兼具私法性质说,都论及了经济法的某些特征,但以此来论证经济法的性质,实有不妥,值得商榷.本文认为社会法性质说在这其中是较有说服力的,该观点较为完整的体现了经济法的立法初衷,以此来论证经济法的性质也是可取的.因此,经济法的性质是社会法.  相似文献   

19.
《中外法学》1990,(5):61
<正> 由青年学者俞梅荪、朱晓黄合著的《经济法新论》,近日由辽宁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以简洁、明快,注重实际的体例和文风,从新的角度论述当今我国经济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深入经济生活当中研究经济法的新思路,并试图找到经济法研究的新出路。本书还对我国经济法的成长过程作了纪实性描述,对一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蓬勃的发展。经济法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现在不仅立法、司法、科研和教学等各个部门认真研究经济法,而且其他各个方面的同志也关心它学习它。现在就我的认识,谈几点体会,以供律师函授学员学习经济法时参考。一、什么是经济法? 经济法是指国家调整纵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和其他部门法一样,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是根据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反过来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由于它所调整的对象主要是经济关系,而不是其他关系,所以它是更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法规。但根据最近颁布的《民法通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