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国在第一和第二个发展计划期间(1961—1971)着重发展代替进口工业,第三个发展计划(1972—1976)则着重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第四个发展计划(1977—1981)除继续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外,还着重发展劳动集约型工业、甚础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过去2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平均增长率为8%。按当年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539.84亿铢增加到1970年的1,360.6亿铢、1980年的6,849.3亿铢和1981年的8,031.61亿铢,与此同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9铢增加到3,751铢、1,425.5铢和16,312铢。其中,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从1960年的39.8%逐步下降到1970年  相似文献   

2.
自50年代以来,菲律宾经济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与其邻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相比较,菲律宾则略显逊色。1970——1983年,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6%、6.6%、7.3%和5.5%。菲律宾经济增长速度名列第四。在东南亚各国中,菲律宾的工业基础原来是最好的。1960年,菲律宾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0%,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则分别为9%、13%和8%。但到1985年,3国该项指标分别达18.7%、19.6和12.5%,菲律宾仅上升到24.8%。经推算得知,1960——1985年,马来西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东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1960—1970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4%,1970—1980年为7.8%。1981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价格计算)达到1819.39亿美元,其中印尼占42.5%,菲律宾与泰国分别占19.1%和18.4%,马来西亚占13.2%,新加坡占6.8%。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新加坡最高,为5045美元,马来西亚次之,为1167美元,菲律宾与泰国分别为703美元和694美元,人口最多的印度尼西亚也达到了514美元。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是亚洲的一个新兴工业国,二十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成为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1960年至1970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8%,1970年至1980年平均增长率为9.4%.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1980年平均增长率为9.7%,1982年跌到6.3%,1983年下降为4%,1984年有所增长,为8.2%.但到了1985年,却出现了独立二十年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增长率骤然下降,出现了1.8%  相似文献   

5.
拉丁美洲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十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约5.5%,超过了除石油输出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如表1所示,拉丁美洲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960—1975年平均每年增长约6%。七十年代头五年提高到平均每年增长约6.5%,超过了联合国国际发展战略所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6%的标准。但拉丁美洲国家之间发展速度不平衡。以1970—1975年为例,年平均增长率  相似文献   

6.
60年代以来,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1960年—1970年东盟五国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6.4%,高于西方发达国家,1970—198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7.8%,比发达国家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一倍以上。80年代以来,由于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下跌和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冲击,东盟五国的经济有所下降。1981—1986年,东盟五国经济年增长率分别为:1981年6.9%,1982年4.5%,1983年4.8%,1984年4.1%,1985年2.75%,1986年3%左右,1987年4.5%。尽管下降,但仍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7.
面向21世纪的老挝:抓住机遇,力居中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老挝开始实施第三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91—1995年).同年,老挝人民革命党“五大”明确提出“建设与工业、服务业相结合的农林经济结构”.充分调动国内资金,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关系,制定优惠的外资政策,吸引外商向电力、能源、矿业等大中型项目投资.这一时期,老挝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0—1995年期间,老挝经济年均增长率达6.4%,1995年为7.1%.从1991年到1995年,老挝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7%,工业发展以年均14%的速度递增.1995年的工业总产值达1728亿基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200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300美元.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60%下降到1996年的56.5%,工业产值从16.1%上升到18.9%,服务业从23.7%上升到24.6%.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进程的分期,巴西经济学家的意见基本上一致,即依据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增长水平,分为五个周期:第一个周期(1947—1961年),以国内生产总值高增长为特征。其中,1947—1955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1955—1962年期间为7.1%。第二个周期(1962—1967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2%。第三个周期(1968—1973年),经济奇迹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2%。第四个周期(1974—1980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其中,1973—1976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3%,1976—1980年为6.2%。第五个周期(1981—1983年),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数。这个周期被公认为经济危机时期。也有不少经济学家称第二个周期为经济危机时期。  相似文献   

9.
主要观点  90年代墨西哥经济年均增长率 (3 .5 % )高于 80年代 (1 .9% ) ,其中塞迪略政府执政期间国民经济连续 5年持续增长 ;2 0 0 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 7.0 % ,为 1 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鉴于存在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些有利因素以及福克斯政府中期经济发展战略和新经济政策的正面作用 ,2 0 0 1年墨西哥经济形势乐观。 2 1世纪初墨西哥的经济增长率将高于拉美地区其他国家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大大提高。国际石油价格和美国经济走势仍是影响墨西哥经济发展的变量。  相似文献   

10.
泰国坚持以农立国,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繁荣农村经济,首先要解决农村的“四通”,即资金融通、商品流通、运输畅通、信息(包括技术)灵通。这四通是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泰国近年来农业有很大发展,六十年代期间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5.6%,七十年代期间为4.7%,1960—1980年期间为4.5%,1960—80年期间农产品出口值年均增长率为12.6%。农产品出口占农产品总产值的比重,从六十年代的33%提高到七十年代的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厄瓜多尔是南美洲落后的农业国,经济以生产和出口香蕉和可可等农产品为主。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高于巴拉圭和玻利维亚,居南美洲倒数第三位。 1972年厄瓜多尔成为石油输出国后,在石油的推动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1970—1980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7%,为拉美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由1970年的二百六十七美元增至1979年的一千零三十美元,1983年增至一  相似文献   

12.
战后三十多年来,拉丁美洲经济有了迅速发展。整个地区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5. 5%,超过了除石油输出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960年为六百九十四亿美元,1979年已达五千九百九十三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从1960年的三百四十美元增至1979年的一千五百美元以上。1950-1975年,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达6. 9%,整个工业生产也逐年平均增长了6. 5%;目前,拉美的消费品生产已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本地区需求,基本中间产品和资本货也能大部分自给。在此期间,还大量引进现代化生产技术和先进设备,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济几乎完全陷入停滞状态 80年代是拉美经济“失去的十年”,1989年是“失去的十年”的最后一年,更是拉美经济形势暗淡的一年。据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估计,1989年拉美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0.2%。阿根廷、巴西和委内瑞拉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据统计,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4~-5%、-0.5%和-7~-8%。秘鲁经济形势更糟糕,出现大滑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5%。厄瓜多尔的经济完全停滞,增长率仅为0.01%。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经济形势略好于1988年,增长率分别为2~2.5%和4.5%。智利的经济形势仍然不错,  相似文献   

14.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衰退给马来西亚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马来西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固定价格计算):1982年为5.2%,1983年为5.6%,而1976—1981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则在7%以上。今明两年(指1984年和1985年—译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可望达到6.1—6.3%的水平(据估计,按1970年的固定价格计算,198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359亿马元),但据估计,以后几年的增长率将会再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是一个全人类正在面临、而且越来越紧迫的问题,它正日益成为有关学者、政策制定者、商界甚至普通白”性关注的焦点。为了具体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拟从菲律宾的实例出发。首先介绍战后菲律宾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环境变化情况,然后着亟分析三者之间相互作见的机制,最后讨论菲律宾政府及相关部门为解决有关问题所做的努力及其成效。一、经济、人口和环境发展的状况1.战后菲律宾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950-40年为7%,1960-70年为5.1%,1970…  相似文献   

16.
印尼90年代以来的经济状况及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印尼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自苏哈托上台执政后,印尼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90年代以来,其经济增长持续有力,被世界银行称为“亚洲的奇迹”之一.经过长期发展,目前,印尼已是引人注目的地区经济大国.90年代以来,印尼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表现在:——国民经济平稳增长.1990—1996年期间,印度尼西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6.8%,大大高于同期年均增长率为3%的世界平均水平.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增长最快年份与最慢年份的差值仅为1.5个百分点,也没有出现过负增长,即便是经济增长乏力的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也超过35%,这是区别于此前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这说明进入90年代以来,印尼经济的发展质量已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1980年是马来西亚实施第三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按1970年固定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261.88亿元(马元,下同),比1979年的243.46亿元增长了7.6%,低于1979年的增长率8.5%和1976—80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8.6%,但高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在东盟五国当中仅次子新加坡居第二位。通货膨胀率为7%,在东盟五国中是最低的。平均人口国民收入达3,649元,比1979年增长了34%。  相似文献   

18.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多年来,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迅速。然而进入80年代后,拉美经济却陷入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1981年,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970~1974年的7.3%降至1.2%。就少数国家而言,经济衰退早在70年代末期就出现了,如玻利维亚、萨尔瓦多和委内瑞拉(1979);阿根廷、哥斯达黎加和洪都拉斯(1980)。1982年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出现负数(-1.3%);  相似文献   

19.
十几年来,哥伦比亚虽然没有出现象巴西那样的“经济奇迹”和智利的“经济复兴样板”,也没有象委内瑞拉和墨西哥那样从出口石油中得到繁荣。但是,它以令人满意的速度在持续增长。据统计,七十年代,哥伦比亚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超过拉丁美洲地区经济增长平均数的0. 5%。国内生产总值从1970年的七十一亿三百万美元,提高到1980年的三百二十七亿三千八百万美元。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范围内,拉丁美洲是战后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三世界中处于领先地位,1974-1975年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不曾打断拉美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1970-1974年十九个主要拉美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 2%,1975年虽降至3. 8%,而1976-1980年五年中最低年增长率也有4. 8%、最高达到6. 5%。然而,最近这两年,拉美国家竟出现了“近四十年来最低的经济增长率”,整个地区的经济陷入了“近五十年来最深刻的危机”。这个变化是如此之大而突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