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F0003-F0003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以后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区中心,海拨1135.5米,面积36000平方米,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为“延安宝塔山”。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核心图案就是宝塔山和红五星。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纪念邮票中也屡屡出现宝塔山。“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名句热情的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烽火台、摩崖石刻、范公井、古城墙、摘星楼、嘉岭书院、日本农工学校等,一一记录着延安的风云变幻。延安宝塔又称灵山寺塔,始建于唐代,塔高44米,属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脚下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墨宝“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历经风雨的侵蚀,巍然依立于宝塔山崖。宝塔山不仅遍布文物古迹,而且风景秀丽,环境优雅,是欣赏延安城市风貌和黄土高原风光的绝妙观景台,登山观景,能看到圣地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2.
正1973年6月9日,革命圣地延安城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来这里参观访问。曾经在延安和陕北战斗生活过多年的周恩来,旧地重游,思绪万千。他上枣园,到杨家岭,趟延河水,登宝塔山,寻觅当年烽火岁月的踪迹,询问今日延安人民的生活。从宝塔山下来,他问陪同的地委负责人:"你们知道陈友才烈士吗?当年他被安葬在这宝塔下。陈友才同志死得很英勇。我一生遇过多次危险,但最危险的就是这一次。你们要把陈友才等牺牲的同志情况搞清楚,将他们请进烈士陵园,给他们立个碑!"  相似文献   

3.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塞上重镇、中原屏障,曾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宝塔山为延安城四山(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万花山)之冠。先秦蒙恬,汉代李广,唐时尉迟敬德,宋朝范仲淹、沈括等贤臣良将均踏延河之水,凭群山雄势,屯田驻扎,抵御来寇,留下许多美好的传说。  相似文献   

4.
沈小平 《求贤》2007,(5):51-51
旧时歌颂官吏的政绩,多用刻碑的形式,名为“德政碑”,也称“遗爱碑”。而今不兴封建官场那一套,不立“石碑”重“口碑”。有句话说得好:“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一心为民,赢得群众的爱戴,有口皆碑。反观有的“公仆”,也在追求“口碑”,但走的却是另一条路子:投机钻营,大言欺世,“注水政绩”。这些人,谈思路,说发展,语不惊人誓不休;做规划、定指标,震古烁今才作罢;摆功劳,论政绩,米不够就水来凑,甚至涂脂抹粉去作秀。  相似文献   

5.
1937年11月,延安已是冰冻的时节。29日下午,忽然传来嗡嗡的飞机声。不多时,一架飞机出现在宝塔山的上空,绕着延安城,越飞越低地打圈子。这是一架苏联的军用运输机。什么“大人物”来了?  相似文献   

6.
回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在去延安的火车上,一下子就想起了这么两句,挥之不去。 “回延安”这样的题目,本来只有贺敬之这样的老革命才有资格写的,现在我写起来,心中自然是充满惭愧。不过也不能算太牵强,十几年前,因为一不小心,得了个小报的新闻奖,人家组织几个获奖者去过一次延安。那一次去了七大会址、清凉山  相似文献   

7.
6月的延安,星光璀璨,宝塔山凉风习习,这里正在举行欢迎“世界学联代表团”大会和联欢晚会。一位年轻姑娘置身于数千人的大剧场,她无比兴奋和喜悦,内心发出由衷的呼唤:“延安,我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我梦寐以求的新世界,现在终于来到你的身边。” “是黄嶶小姐吗?”坐在她后  相似文献   

8.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圣地,再次来到延安,愈感亲切温暖。远眺见证过战争烽火的宝塔山,近抚滋养了革命前辈的延河水,瞻仰安葬着革命英灵的“四·八”烈士纪念碑,思绪不由自主地穿越历史的时空,飞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那波澜壮阔的13载岁月。  相似文献   

9.
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全省群众路线教育辅导报告中提出.要让“只见公仆不见官”“干部群众一家亲”成为常态..这既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融入了党的先进性元素和时代要求。对全省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谆谆教诲.也是殷殷期盼、回眸党的历史.共产党人始终和人民同甘共苦。“当年父辈聚延安,只为公仆不为官,开荒种地白馍面.纺线织纱土布衫”,描述了当年岁月的艰辛,表明了革命者的自信和豪迈。“实行民主真行完,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  相似文献   

10.
宝塔山下的女兵们文/刘风梅图/郑彤这是一首拥军曲。50年前,它从宝塔山下飞出,回荡在解放区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传播了一曲曲拥军爱民的乐章。今天,它再次萦绕在宝塔山下。人们用歌声表达着对子弟兵的一腔爱心,叙说着一曲拥军之歌。呼唤延安精神踏上开往延安的...  相似文献   

11.
宝塔山下的女兵们文/刘风梅图/郑彤这是一首拥军曲。50年前,它从宝塔山下飞出,回荡在解放区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传播了一曲曲拥军爱民的乐章。今天,它再次萦绕在宝塔山下。人们用歌声表达着对子弟兵的一腔爱心,叙说着一曲拥军之歌。呼唤延安精神踏上开往延安的...  相似文献   

12.
王婕妤  王姿颐  裴文博 《党建》2023,(12):60-62
<正>宝塔山、延河水,动听的山歌交织出一抹耀眼的红;橄榄绿、火焰蓝,嘹亮的口号萦绕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在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下,有一支被老区人民亲切誉为“红军传人、人民卫士”的队伍——延安市宝塔区宝塔消防救援站。自1973年成立以来,一代代宝塔消防人始终赤心为民、勇毅前行,持之以恒打造“圣地铁军”,守护着老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改革转制后,他们在换羽新生、转型升级中提质强能、  相似文献   

13.
1973年初夏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阔别延安20多年后,又陪同外宾一起来到这曾经决定中国命运,不是故乡却胜似故乡的黄土地。 周恩来在延安交际处住下后,顾不上休息,叫来警卫局的领导,无限深情地说:“延安,我已经20多年没有回来过了,这次回来,我要多看看。午饭吃了,我们就去宝塔山。”  相似文献   

14.
在宝塔山下.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吴家枣园,是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英雄吴满有的家,这个村子原名叫南枣园,因为出了吴满有这位劳动英雄,而改名为吴家枣园。1946年,毛泽东亲笔为吴满有生日题词:“天下有名”,并且把刚从苏联回国的儿子毛岸英送到吴满有家里上“劳动大学”。  相似文献   

15.
乍观此文标题,准会有人提问,这不是给我们社会制度抹黑吗?在当今的中国哪有“主人”惧怕“公仆”的道理。其实笔者哪能不懂,但面对现实,谁又敢说“主人”怵“公仆”的事情一点没有发生。“主人”怵“公仆”,怵在什么地方?据基层的百姓反映,他们眼下对一些“公仆”心存“三怕”:一是怕公仆“追求”政绩瞎折腾。这类“公仆”上台伊始,不顾当地客观实际,张嘴要大展宏图,闭嘴要改天换地,今天建世纪大道,明天与世界接轨,要创建千亩园区,开发万顷基地。规划一年一变,灵感时时翻新,百姓稍有疑虑,就被扣上思想僵化,不求进取的帽…  相似文献   

16.
<正>“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是共产党人的红色灯塔,是中国革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圣地,是讲好革命故事、争取话语权的高地,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党局部执政时间最久的阵地。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宣称发现了一种伟大的“东方魔力”,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胜利之本,并向全世界做了报道。这种伟大的“东方魔力”,来自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峥嵘岁月中形成的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17.
余玮 《党史文汇》2007,(3):50-50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决定给时任总军械部部长的王树声建一幢住宅。按规定,房子和家具可以考究一点。但是,王树声的“意见”来了——盖成一般平房,外加“两不要”:不要独门独院,不要警卫森严。这样,王树声一家就住在当时的总军械部(现解放军报社)大院内极其普通的一幢平房里,用的是寻常的家具,没有特别的装饰,墙上的一幅“延安宝塔山”油画显得格外醒目。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心目中延安一向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有宝塔山.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那里领导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随着以后对革命史、党史的学习.我对延安的了解和认识逐渐加深.向往之情也油然而生,很想在有生之年.能到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等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地方.亲眼看一看.领略一下这些地方的精神风采,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重塑圣地辉煌记延安市宝塔区建设局局长赵宏胜当你步入延安街头,你准为整洁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激动不已,坦率地说,今年5月23日,当我站在宝塔山上眺望整个延安城全景时,我是那么地心潮澎湃,我几乎被延安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格局而征服。然而,更令我由衷折服的...  相似文献   

20.
莽莽黄土高原,最美的还是延安窑洞。 为了看窑洞,我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就像久别的亲人重逢,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站在杨家岭窑洞宾馆楼上,举目四望,巍巍宝塔山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