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话语的语用义早已引起语言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丰硕,但词的语用义的研究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对词这一层面有无语用义尚存在颇多的争议。词语语用义的认知理据是词语语用义生成机理的一方面,探索词语语用义的生成机理是对词汇语用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的系统界定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词媒体是近来出现的一个学术名词,目前对词媒体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传播学的角度,鲜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立足于语言学视角,来发现词媒体的独有特点,深入探索词媒体如何创造性地利用语词的特点,通过词义的召唤性和意象激发性来增强对事件或现象的传播效果。同时本文也深入研究了词媒体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离合词是汉语里特有的一类词,也是汉语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中文信息处理的一大难点。就根植于汉语事实,对现代汉语离合词进行周遍性调查,提出现代汉语离合词分为典型离合词和非典型离合词,将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现代汉语离合词,对现代汉语离合词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定性分析,为判定现代汉语离合词给出了确切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苏轼的咏物诗词进行比较研究。有深沉情感寓托的咏物词,是对比兴寄托类咏物诗的一种分流,并且与苏轼的贬谪生涯相同步;在分流的过程中,词与诗既有趋同性又有差异性,比兴手法更为深微是咏物词区别于咏物诗的根本所在;正是差异性的存在使得苏轼的咏物词保留了词体幽微要眇的情感特质与隐性起兴的抒情方式,从而完成了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郭家翔 《求索》2013,(9):177-179
“从”在先秦由各动词义产生对应介词义,并由副词演变为连词:“随”在汉魏间由各动词义产生对应介词义.并由副词发展为可配对用作连词;“跟”在元明间由“随行”义产生各介词义,并由伴随介词演变为并列连词。三词介词义形成分工和互补。源义相同的三词语法化过程各异,说明在平行虚化规律作用下。词义演变仍会遵循“特化”的原则。三词并非都符合“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的演变路径.证明词义演变在一般认知心理驱动下,尚有民族特色文化心理的干预。  相似文献   

6.
魏艳伶 《求索》2011,(11):225-227
在现代汉语的量词中,有些量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反复出现的表次数义的动量词,包括“次、遍、回、趟、下、道、度、顿、番、遭”等。这些表次数义的动量词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有着各自的使用场合和使用特点,弄清这些动量词的用法对母语学习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均有重要价值。“度”和“次”这两个动量词表次数义时有些场合两者可以通用,有些场合则不行。本文试对“度”和“次”语法和语用两方面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以求对探究表次数义动量词的用法规律。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词学接受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次 《前沿》2009,(12):181-185
新世纪以来,我国古典词学接受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即:对词人接受的研究,对词作、词集接受的研究。对词体、词统与诃学群体接受的研究,对词人词作对前代作家与非词体作品接受的研究,对词作为文学之体接受的研究。新世纪以来古典词学接受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从一个侧面标示出我国古典词学研究的范围正在日益拓展。研究的对象正在日益丰富,研究的论题正在日益细化。  相似文献   

8.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界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方言用附加成分来表达复数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界定要从语法意义、结构功能、普遍性程度等三个方面出发,其基本参项可设定为"构形功能"、"固定形式"、"复数意义"、"普遍性程度"等四个,由此可以得出判定汉语方言的某个语法单位是否为复数标记的三条综合性标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界定标准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武振玉  李铭娜 《求索》2012,(2):182-184
汉语"尤最"副词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来源于具有积极色彩义的词;二是来源于具有消极色彩义的词;三是来源于具有"超常"义的词和词组。这类副词从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其一是采用具有鲜明色彩义的词语来表达程度高,包括具有积极色彩义和具有消极色彩义两个明显对立的色彩范畴(后者尤为突出)。因为在汉民族的观念中这样的词语色彩鲜明,所表达的语义强度突出,用来表示程度高,可以很好地增加对程度的强调。其二是汉语选择具有"超常"义的词和词组表示程度高,又是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移位”说作为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特设理论,在海外汉学界特别是生成语法学界具有很大影响,笔者从理论探讨和具体语例的角度指出“移位”说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语法化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论“词诠”     
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早年以研究古汉语语法为主,写了多部语法专著。其中写于1922年,出版于1928年的《词诠》,发行量很大,影响深广。今天,深入研究《词诠》,对于研究古汉语虚词,仍有重要的意义。 一《词诠》是第一本从语法角度解说虚词的专著 我国研究虚词的专著,元代卢以纬的《语助》初具规模,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则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这些著作都是作为经学的附庸而存在的。它们都是运用训诂的方法来研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状态形容词在语法意义上的典型特征是刻画事物或动作的状态,注释者往往用"……貌"的形式来解释;语法功能上的典型特征是绝大部分都能自由作谓语,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和"不、弗、勿"等否定词的修饰;形态上的典型特征是重叠形式和附加形式,一大批词还可以在意义相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单音、重叠或附加的形态外貌。以上三个方面既是古汉语状态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也可以作为其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湘华 《求索》2012,(3):178-180
王国维《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在词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从中可以窥视王国维选词观与词学思想。全书编辑体例调整适当,编选全面,几无遗珠之憾;对词家词作选编勘校各有侧重,在词籍编选上有辑佚开拓之功。王国维词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跋语之中,具体表现在对词作的优劣论、意境论和风格论,虽吉光片羽,然弥足珍贵。其词籍校编与其词学批评相辅相成,使得其词话举例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从而形成完善的词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王宏力  张志宁  刘少坤 《前沿》2008,(6):193-195
词的应用性对词多样化风格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使词从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有别于“艳”的风格,其中娱乐、思想传播、谋生、交流的应用性表现的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李锦 《求索》2013,(5):134-136
对宋人引用唐诗入词之现象学界评价不一.然不同作家之不同状况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本文通过对苏轼以唐诗入词的动因之分析.认为苏轼通过移诗入词借鉴和模仿了唐诗的创作技巧和风格;通过集句成词,在展现个人才学的同时也帮助词进一步向诗歌靠拢,逐渐雅化;而化用唐人诗意,推陈出新。让词作有了更醇厚的味道。此外的粜栝成词以合乐可歌为创作目的.也正说明了苏轼对词体音乐特性的尊从。多种形式的以唐诗入词是苏轼提高词品的手段,而词体也正是在苏轼手中真正开始由俗转雅了。  相似文献   

16.
北宋中期较有影响的是豪放派词的开拓者苏轼,而把慢词创作引向通俗、市民化道路的则当是柳永。自此,婉约词风雄踞北宋词坛,苏轼对词的革新竟未能起到很大的反响。但是,他把词的创作由俗的领域向文人士大夫的方向转化,这个贡献在词的发展中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北宋后期词似乎有些传承性地努力摆脱柳永的“俗”向“雅”的方向回归。在这  相似文献   

17.
谈新时期女警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人文 ”一词 最 早出 自“观 乎天 文 以察 时 变 ,观 乎 人文 以 化 成 天 下 ”,也 就 是 说 用“ 人 文 ”来 教 化 天 下 ,促 成人 治 。 今 天的“人 文 ”一 词 ,从 词 义 上看 ,指 人 类 社 会 的各 种 文化 现象 。[1] 而 人文 素质 作 为一 种内 化 于人 心灵 深处  相似文献   

18.
丰国欣 《理论月刊》2013,(3):101-104
本文认为,传统上从语法角度分析汉语复合词内部结构容易混淆“自由形式”和“词”,汉语复合词的内部成分处于“位”“序”互动关系之中,“位”的组合形成了复合词的结构——“序”,而“序”在语义上表现为“(具体)意义+概念(意义)”的结合,在逻辑上表现为“义象+义类”的整合.文章指出,西方语素观无助于汉语复合词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雨 《求索》2005,(11)
词以“婉约”为主流是由词的传播性质决定的,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婉约”、“柔媚”是词创作和理论界对词体性的基本认识,也即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对词这种文体特性的“一致概念”。而北宋苏轼以他的“不合理行为”给已经相对稳定的词之示现媒介传播系统带来了“不和谐”因素,或称“不调和”因素。苏轼以及后继之辛弃疾等人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引起了词的接受者的三种不同态度其一是接受者完全认同并赞赏苏轼的创举,主张不应拘于“婉约”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二是坚持长期以来凝定的词之“婉约”本色,反对苏轼的革新;其三是存保留意见,或接受苏、辛词作中偏婉约的部分,却刻意忽略粗豪的那部分,其实质仍是以“婉约”作为词的基本美学要求。尽管经过几代豪放词人的努力,“豪放”终于在“婉约”主流之外别立一宗,显露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但豪放词派的创作和理论引起接受者态度的改变是渐进的,而且始终处于矛盾、徘徊的状态。由于豪放词不能适应词的根本传播性质,因此豪放词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撼动词坛“婉约”的主旋律,就好象交响乐中的“不和谐音”一样,始终只能作为主旋律的对立面出现。  相似文献   

20.
滑溜词避免直接陈述,给人以真实、实在的印象,但仔细推敲,却什么也没说,其特点受到商家的青睐。滑溜词有其形成的原因及独特的功能,从而在广告语中频繁地使用。英汉广告中的滑溜词,既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层面对英汉广告中的滑溜词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弄清英汉广告中滑溜词的异同点,以此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理想的广告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