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国富 《行政与法制》2002,(7):17-17,19
行政损害赔偿抗辩权是指被告行政机关提出的一切可免于承担或减轻行政赔偿责任主张的权利。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作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对此损害结果,行政机关应予赔偿。但在司法实践中,行政机关为了息事宁人,摆脱不利地位,消除负面影响,有的在诉讼中对相对人的赔偿请求有求必应;有的甚至在诉前就满足了相对人的赔偿请求,作了“私了”。  相似文献   

2.
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1999年至2001年,共受理并审结行政诉讼案件(含行政赔偿案件)86件,其中行政机关败诉的39件,占案件总数45%,3年中各为13件,占当年案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1.7%、56.5%、59.9%。行政机关败诉主要指以下情况: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被判决撤销、被确认违法;被告行政机关被判决行政赔偿;  相似文献   

3.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的一切行政行为都要依 法进行,而不是依“长官意志”进行。具体地说:(1)行政机关行使权力首先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法无授权不行。法律没有让政府做的事情,政府决不能做,否则政府的行政就是不当行政、越权行政乃至违法行政。(2)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法令、法规和规章,其程序和内容必须有宪法或法律上的依据。否则是没有效力的,更不能作为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3)行政机关日常事务的运作和处理,必须于法有据。(4)行政行为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违背程序的行政行为是没有法律效力的。(5)行政机…  相似文献   

4.
王俊 《行政与法制》2002,(10):42-43,45
“电子警察”查纠交通违章,是交通管理机关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交通管理的一种新手段,这种方法与传统的交通管理方法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实施时存在着一些缺陷。由于查处交通违章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在实施该行为时,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容不得丝毫的偏差,否则便是违法行政,一旦成讼,必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行政规范性文件与制定行政法规、规章都是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但有本质的区别.我国长期的行政实践证明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极其必要的,法律也授予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职权.同时法律规定行政活动必须适用行政规范性文件,这与依法行政在本质上并不矛盾,但在实践中存在因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违法,导致依据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现象.要保证适用行政规范性文件与依法行政的统一,就必须依法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相似文献   

6.
吕欣然  李永奎 《求知》2006,(10):21-22
效能监察.是指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行政管理中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效力、效果、效益问题的监督检查,以及对行政管理工作中违法失职行为的查处。高校效能监察是指以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为根本目的,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对校内各单位、部门的整体配置效益及其行政行为的效率与质量所进行的整体性监察。今年以来,加强效能监察.改善行政管理,成为全国高校管理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各高校纷纷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相关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以改善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7.
段超 《学理论》2012,(7):123-124
行政复议制度是我国在建设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形成的重要制度之一。随着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成为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以及行政相对人可选的行政争议解决方式之一。它在纠正违法行政行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规范本身的缺陷和立法技术的不成熟,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在许多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原告资格范围越来越呈扩大趋势,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将原告资格限定为须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者,然而,当行政机关违法侵犯社会公共利益时,普通公民能否通过司法手段监督行政行为,维护社会公益呢?本文探讨了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紧迫性及可行性,并对如何构建该制度作了粗略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罗鸣 《行政与法制》2003,(8):11-11,13
简易程序是指在特定场合下,行政执法人员当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程序,又称当场处罚程序或即时处罚程序。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适用简易程序,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2)违法  相似文献   

10.
戴涛 《行政与法制》2000,(10):12-14
行政违法推定,或称行政行为违法推定,是指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未经证明为合法,人民法院得认为该行为违法,或推定该行为违法。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行政违法推定在行政诉讼领域实质上扮演了“帝王条款”的角色。但迄今为止它并未为行政诉讼立法所明确,也未被行政审判实践所认知,导致其价值与功能发挥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1.
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而产生的行政侵权责任已为以宪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所确认。同时,行政机关由于其非职权行为亦会产生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这两种责任都是由于行政机关的某种侵权行为所引起,在性质上都具有补救性(即补救受害方所受到的损害),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但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一、归责原则不同 所谓归责原则,就是确定责任归属所必须依据的法律准则。归责原则所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在不断调整。由此,在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管理职能被转移到其他行政机关的情况下,当事人提出起诉时,是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为被告呢,还是由接受该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呢?例如:一公民状告某市房产管理局拆迁许可证违法案,原告请求撤销该拆迁许可证。  相似文献   

13.
告知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告知是指行政机关在对当事人的行政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向其通报将要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内容及当事人享有的相关权利的行为。广义的告知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书面、口头或者其他方式,告诉当事人及相关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以及法律规定应当告知他们的其他事项的行为。通过告知使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弥补法律知识的不足,便于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是否存在违法办案、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问题。本文探讨的是广义的告知。  相似文献   

14.
行政机关在行政复议过程中是否有补充证据的权利,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规定,但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还是常常成为行政机关、复议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争议的焦点。现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行政程序合法是行政行为合法的必备要件,因此,应对违法的行政程序进行司法审查。行政程序违法的司法审查,仅限于法定的外部强制性行政行为并应遵循合法性审查、合理性审查、无司法变更权原则以及一定的步骤。此外,行政程序违法的司法审查应以公正和效率为标准,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以行政诉讼法确定行政机关因行政违法而导致的被告地位,到国家赔偿法明确行政机关因侵权损害而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这一发展,标志着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即将于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赔偿法,其中有关行政赔偿的许多规定,对于促使行政机关更好地依法行政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行政机关作为赔偿义务人,应该承担行政赔偿责任。对此,行政机关应予充分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行使国家行政权,与行政相对人签订的协议。在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享受行政优益权。所谓行政优益权是指行政机关享有的优先处分的权益。行政合同虽然是以双方合意为基础成立的,但是由于公共利益的变化,行政主体必须根据公共利益的变化内容调整合同本身的内容,享有对合同的监督权、变更权、终止权、  相似文献   

18.
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作为违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不能等同。在行政管理中 ,地方保护主义、“长官意志”、行政部门职能交叉、监督不力等是产生行政不作为违法的主要原因。为此 ,应逐步规范行政立法 ,改革现行行政体制 ,完善监督机制 ,切实提高行政人员的整体素质 ,才能有效地遏制行政不作为违法。  相似文献   

19.
所谓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为的条件,自行选择行为的方式和自由作出行政决定的权力。行政职权通常包含着处理权和裁量权两个部分。只有处理权而无裁量权,称为羁束权力。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只能严格按法定条文行事.没有任何裁量的自由。如果既有处理权又有裁量权,称为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20.
最近,某基层人民法院以一纸《关于不再受理除片区集中整治改造以外的零散违法建设处罚执行案件的报告》为由,而拒收该市规划行政机关《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申请》,致使该行政机关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显得苍白无力,而违法建设却在向法律示威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