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红军王定国年已97岁,但精神饱满,气定神闲。一双洞察一切又包容一切的眼睛,一口地道浓郁的四川话。  相似文献   

2.
无尽的哀思     
鸣岐,你匆匆走了,走完你仅仅49岁的短暂人生路程。你不该走得这样匆忙,你还没有向我和孩子们道一声别,你还没有满足我和孩子要你陪着回一趟哈尔滨老家的愿望,你还只在我们刚刚修理过的房子里住了一宿,就连那天早晨我为你留下作午餐的你最爱吃的油煎咸带鱼还放在厨柜里,你没来得及吃上一口就匆匆走了。锦州发生水灾的消息像命令催你上路。如果我知道早晨出门时就是永别,别说是下雨,就是下火下刀我也得到车前与你告别啊!  相似文献   

3.
遗产风波     
父亲去世后,遗嘱里把财产分割得很公平:房子和房子内的一切给我,因为已离婚的我没有房子,带着孩子不方便;和房子等价的存款留给了妹妹。办完丧事,我们开始收拾房子。妹妹在书房里找到了一只旧皮箱,她抬眼看我,眼神复杂,有说不上来的一种隔阂感,"爸爸有整整一箱字画"。父亲喜欢丹青我们是知道的,却不知他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0,(10)
<正>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跟美国记者斯诺谈到在长沙读书的一件往事,他说:为了发泄排满情绪,"我的一个朋友和我剪去了辫子,但是其他一些相约剪辫子的人,后来却不守信  相似文献   

5.
<正>著名作家梁晓声说起在美国时经历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有一次,正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一看左右两边都没有汽车,只有一位老太太照章停下等候绿灯亮起。他忍不住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  相似文献   

6.
余玮 《党史纵览》2018,(2):14-17
正细细的缝衣线将谢觉哉缝进了王定国的人生在老红军王定国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中堂",上面是一首王定国亲笔为丈夫谢觉哉70大寿写下的贺词:谢老:自从我们在一起,不觉已近20年,互相勉励共患难,喜今共享胜利年。今逢你七旬大寿,我无限的欢欣,正当可爱的春天,正值祖国的建设年。花长好,月长圆,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祝你万寿无疆,祝你青春长远  相似文献   

7.
遗产风波     
连谏 《廉政瞭望》2012,(7):65-65
父亲去世后,遗嘱里把财产分割得很公平:房子和房子内的一切给我,因为已离婚的我没有房子,带着孩子不方便;和房子等价的存款留给了妹妹。  相似文献   

8.
"我想在四川当警察,帮我如愿者必得重谢"、"我有武警广东总队的关系,需要我搭桥者可以留言"、"重金寻找与中石油、中石化有关系的人"……近来,互联网上一些剪去辫子的当代掮客高举"提供全方位中国关系网络平台"的大旗,以能摆平天下之能量办起拉关系网站,做起了与权力者分享油水的中介生意.  相似文献   

9.
《西行漫记》中记道,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中曾采取了一个革命行动,“我的一个朋友和我剪去了我们的辫子,但是其它一些相约剪辫子的人,后来却不守信用,于是我的朋友和我就出其不意强剪他们的辫子,总共有十几个人成了我们剪刀下的牺牲品”。这位与毛泽东一起勇敢地与反动的清朝决裂的“朋友”,叫胡崇减。他是湘乡永丰  相似文献   

10.
5月12日下午两点多钟,我正开车走在路上,突然感到汽车剧烈摇晃起来.路边的房子和电线杆,接连不断倒了下来.我猛然惊醒:"不好,地震了!"  相似文献   

11.
曾勋 《廉政瞭望》2021,(6):50-52
近日,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形式掀起一股古籍热潮。当第二期《天工开物》播完后,网络上却爆发了一场“宋应星该不该有辫子”的争论。有人认为宋应星大部分人生处于明代,不应该留清代的辫子;也有人认为,宋应星一生跨越明清两代,晚年留辫子无可争议。争议归争议,关于宋应星长什么样,有没有留辫子,留了多久辫子,史书没有详实的记载。他的成名作《天工开物》正式出版是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到清顺治年间再版时,因为其中有“北虏”“夷狄”等词,被列为禁书销毁。  相似文献   

12.
李跃进 《共产党人》2008,(12):11-13
5月12日下午两点多钟,我正开车走在路上,突然感到汽车剧烈摇晃起来。路边的房子和电线杆,一个一个倒了下来。我猛然惊醒:“不好,地震了!”  相似文献   

13.
正①唐代名相刘瞻封相后居住的还是破旧的房子。有位商人对他说:"我经常走南闯北,京城有几间空房子用不着,当是替百姓们感激你的为民之心!"②刘瞻笑着对商人说:"你整年劳碌,赚钱买房不容易,我怎么能够因为在朝为相就占用别人的财产?我的房子虽然破旧,但想起还有许多百姓没有房子,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相似文献   

14.
正按今天的说法,我是凤凰男,一个进京讨生活的外地人。由于来得比较早,没有户籍问题,在房价还没有如此疯狂的时候就在北京买了房。所以,在理论上也成了具有过千万资产的人。如果我肯把房子卖了,在三线城市足以买栋别墅,再配  相似文献   

15.
父亲年已古稀,他是《四川党的建设》的忠实读者。自小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少言寡语,总离不开一张靠背椅、一支燃着的香烟、还有一本《四川党的建设》,多年来这形象一直都没有改变,只是现在多了一副老光镜。每当我看到他在烟雾弥漫中聚精会神地读报看书的时候,我总能回忆起《四川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3月15日21时45分,母亲走了,就在我一转身的工夫,母亲就走了。母亲走得很安祥,她没有留下遗憾。母亲这一生,把生命的激情燃烧到了极致。但是,母亲的去世,就像家里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一下子没了,留下一片让人难以忍受的空落的天空。我好像一下子没有了主心骨,无所适从。有时我想,我从18岁开始摸爬滚打,一直在领导岗位,做了很多年的团  相似文献   

17.
《福建党史月刊》2014,(3):34-34
正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1岁生日。出乎人们的意料,毛泽东破天荒地要在生日这一天请客。生日宴会的主题是招待劳模,无疑饱含着毛泽东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那一天,一间不大的房子里,品字形地摆了3张桌子,陶铸夫妇、李富春及胡耀邦提早到了宴会现场。不一会儿,毛泽东走了进来,说:"东兴同志讲,罗长子和陶铸让我请客,好嘛,今天我就来请。李敏要同我来,我说你不下乡,你没有资格来。李讷好,李讷下去搞‘四清’了。"一会儿,江青进来,她的身后跟着几位特殊的客人——钱学森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带  相似文献   

18.
正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阅读,应会给予我们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不,它不是黄金屋,也没有砖和瓦的搭建,它只是一种虚拟感的存在。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也只有这个具有虚拟感的房子属于自我。在阅读中,只有我和我在阅读的书有关系,在那时,我和他者、和爱与不爱的现实都是隔开的,在那里,我可以与书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姚强 《广东党史》2003,(1):39-42
我的父亲姚继鸣是老北京人,也是一位老革命者,1901年(清光绪26年),出生在北京城南姚家坟村。我的曾祖父曾在朝廷做过官,到我爷爷时家业衰败。但还拿着朝廷的俸禄,每月三两银子,每年四石大米。还有十几亩地,十几间房子,生活还能过得去。父亲十几岁时,也就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钱粮随之取消。打那时起,便靠典当土地为生。到父亲十四、五岁时,家里便一无所有。自幼过着坎坷生活的父亲,总有一股追求新鲜事物的激情。国民政府成立后,明令废除女人缠足,男人剪掉辫子。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率先把…  相似文献   

20.
宫维民同志: 最近,我家里发生了一连串不幸的事情:孩子没考上大学,房子也没分到,我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儿子没有工作,妻子单位开不出工资,回家一看全是难事,心里一点缝儿也没有,生活真难,有时真想一了百了。我也知道这种思想不对,但也解脱不了。请帮帮我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