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管理者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环境,让事情和人情分开:人是人,事是事。一次"赢在战略"课上,一个管理者问我:一个员工有一件事明明做错了,但他是公司的一个骨干员工,如果我说他,他受不了不干了怎么办?但如果我不说他,他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又怎么办?我怎么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一个企业的高层会议上,一个管理者问我:我交给一个骨干员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没有按时完成。但我知道他很辛苦,在做这件事的同时还做很多其他事情,而且别人配合得也不好,这事不能全怪他。如果我不说,他自己心里也难受,毕竟交给他的事情没有做好。我应该如何办?是批评他还是不批评他?  相似文献   

2.
去年3月30日,一个令人窒息、悲壮的一天,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就在这一天,我至亲至爱的人,我的新松,匆匆地走了,永远离开了美好的一切,永远离开了我。他终于以满腔的爱,在报效祖国母亲的征途上,献上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这突然的离去,使我悲痛欲绝,无情的现实,是这样的残酷,让人无法承受,却又必须承受,可悲可叹,呜呼哀哉! 作为蒋新松的妻子,我深切地想念着他。一年来,我每天班前班后,都要在他的灵前,望着他的遗像和他对话,回忆着他的音容笑貌,仿佛他就在  相似文献   

3.
李理 《实践》2005,(1):26-27
我是牛玉儒同志生前的秘书。我怎么也不能相信,一向令我钦佩,时时给我力量的牛书记,会突然离我而去。这些日子以来,我一直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他那忘我的工作精神,永不衰退的激情依然深深地包围着我。很多人都问我:“牛书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刚到他身边工作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人。跟随他工作3年后, 我深深感到,他更是一个时刻不忘爱与责任的人。越是在困难面前,越是在矛盾之中,他  相似文献   

4.
李蟠 《湘潮》2005,(1):44-47
羊春秋离开我们3年多了。他去世时我恰巧在外地休养,没能同他作最后一次告别,非常遗憾!羊春秋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享誉文坛的诗人,又是从教数十年的资深教授,桃李满天下。他长我9岁,我不是他的专业同行,认识的时间虽然很长,真正密切交往的时间却不长,对他的学术成就和教学业绩没有资格置喙。但是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有许多话要说,有的在他病重住院时说了,有的还没来得及说他就走了……在我的印象中,羊春秋是一条硬汉子。我第一次见到羊春秋是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1958年的秋天。当时我在武汉华中师范学院进修俄语,他在那里…  相似文献   

5.
人生的画幅     
正我去访问一位画家,他一向以"难产"著名,要很长时间才作出一幅画。他非常郑重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作画好像游戏一样,一天画好几张,我的态度是很严肃的,因为我觉得我诞生在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我的存在是为了艺术。"我去访问另一位画家,他一向以"快手"著称,有时一天作好几幅画,他非常轻松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  相似文献   

6.
援助热线     
可以在打工地办理离婚协议吗我和爱人是四川人,2002年,我们来到北京打工。因为他怀疑我对他的感情,经常对我打骂,最严重的一次他打伤我胳膊,在医院缝了六针,我提出离婚,他也同意。  相似文献   

7.
我多次到欧阳海的家里采访他父亲欧阳恒文。也许是我的童年和欧阳海很相似,也许是我从小父亲就被日本鬼子杀死,我将他的父亲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每次和欧阳恒文老人见面总是倍感亲切,有说不完的话。最使我难忘记的是和欧阳恒文老人在列车上的一次交谈。那是1978年的一天,是他在长沙参加完劳模会回家的途中,我跟踪采访,和他同坐一列车厢,并排坐在一起,谈着笑着。他手拿一支香烟,眼睛久久望着窗外,似乎在回忆往事,我抓住时机按动快门,留下了这难得的一瞬。我问他:“您老刚才在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旧社会,一个难以忘记的恶…  相似文献   

8.
一天,有一个群众来办事,社区其他干部都不在,只有我在值班。那人进门后二话不说,气势汹汹地把一沓材料扔在我办公桌上。我看出他心里有些怨气,便陪着笑脸给他让座,并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随后,我拿起资料认真地看了一遍:如果资料属实,他是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的,可为什么他这样愤愤不平呢?我像聊家常一样,问他的小孩多大了,在哪上学,然后又问他家住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收入怎么样等等。不经  相似文献   

9.
为希望吆喝     
每天清晨6点,酣梦中的我就会隐隐约约听到一个中年男子的吆喝:“买粽子哟——醪糟汤圆——”我已把这吆喝声作为我按时起床的信号,也作为自己不敢懈怠每一天平凡工作的忠告与鞭策。这是一种传统而落后的行商方式,比坐商要辛苦得多。有一天,我在买他粽子的时候,与他闲聊起来。他说,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他就骑着这辆载有200多斤货物的三轮车沿街叫卖,估计一天至少得骑100多公里路程。我问他一天要吆喝多少次,他笑着说:“没算过,不过我一分钟至少吆喝3次。全天上街14个小时,用于休息的时间不足半小时。”我默算了一下,他一天至少要吆喝2500多次。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他说,他每一次吆喝都是极其认真、卖力的。当我问他生意  相似文献   

10.
刘瑞龙同志是我家两代人的领导,也是我最敬重、最钦佩的一位领导.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担任红十四军军长时,我舅父纵翰民是红十五军师长.两军一在苏中,一在苏北,经常联合作战.抗战时期在豫皖苏边区,他是边区领导,我舅父是区党委民运部长,我父亲和叔父也都是他的部下.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后,他是局党委委员、农委主任,我是华东局政治研究室最小的干部.我们俩地位虽有高低悬殊,但是由于刘瑞龙同志平易近人,我与他的接触还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11.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丰南市,我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知道八路军好,是共产党的队伍。1945年8月,我刚满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 我的原部队是四十八军一四二师供给部粮秣科。我们科有一位比我长几岁的老大哥叫董沛然,他是河北省卢龙县人。在平日里的工作、生活中,他总是耐心地帮助我,体贴我,经常和我谈心,使我明白了很多革命道理。可是让我纳闷和不理解的是,领导认为我工作干得不错,他却总是找我的毛病。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一名党员,因那时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不公开的,我根本不知道谁是党员。  相似文献   

12.
刚两岁多,父亲就让他抱着一根竹竿,然后把他往水里一扔,说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是兔子胆粟戎生,粟裕大将之子。他的幼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当时部队办了一个保育院。部队打到哪里,保育院就跟到哪里。粟戎生就在这个保育院里。他回忆说:"我妈告诉我,战士一个扁担挑子,一头挑着电台,一头挑着我。我两岁时,有马  相似文献   

13.
我有弟弟     
我从没有想过如此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情,竟会让弟弟对我感激至今,甚至牺牲自己上学的机会打工挣钱供我读书。弟弟虽不善言辞,却始终用行动证明了他对我的关爱。今天,在弟弟婚礼的宴席上,我听完弟弟讲述的那个冬天里的故事,回想起这十几年里,弟弟为我所做的一切,忍不住泪流满面……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我3岁的时候,妈妈生下了我的弟弟。打他出生那一天起,我一直很讨厌他,因为在农村,儿子是用来养老的,而女儿却是替人家养的,因此,父母总是特别宠他,给他买这个买那个,这让我心里特别嫉妒。虽然我很讨厌他,但…  相似文献   

14.
周富兰 :我的丈夫我和万立春结婚时 ,他家里贫寒 ,当时是石板房 ,屋里没有粮食 ,捞一把吃一把 ,结婚也就很简单。他在小双、朱良、西营、仓上工作 ,每回都是他过生日我才去 ,给他做几个菜。其他干部不知道 ,他也不告诉人家 ,怕人家花钱送礼。我跟他结婚半辈子 ,他把屋里的活都甩给我了。他说 :“家里的事 ,你担八十斤 ,我担二十斤。”他工作好 ,晚上回家也写文章 ,一写就是半夜 ,白天又下村跑。他在西营区林特站当站长时 ,到朱良乡搞技术培训 ,讲了满满一个星期 ,每天都讲到晚上。人家奖励他1000元 ,他不要 ,给了乡上。他在朱良乡当党…  相似文献   

15.
闽南特委的恢复1927年7月底的一个傍晚,同学已吃完晚饭了,适值我在宿舍里投有他往。谢景德和一位个子稍为矮胖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的人来找我。言谈之下才知道他叫陈明,龙岩人,以前我不认识他,更不了解他以往的历史。谢景德我是认识的,1923年在浮宫圩高小六年级读书时,他在集美读书,我们虽然是同年龄,但他上学早,已是集美师范3年级的学生了。假日常来高小找他的堂兄谢灵英。灵英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又是国文教员。景德有时也来代课上算术。因他年纪  相似文献   

16.
正"没有没有""没有没有"是我们在机关里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一次,办公室小王给我送来一份外部门征求我们意见的材料。我问他:"你看过了吗?"他说:"看了",我问他:"你有什么意见吗?"他急忙说:"没有没有",态度谦恭,意思是说"我怎么敢有意见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对他说:"既然你看了就应该有些意见,说出来看看。"看我真心听他说,他就说了一些  相似文献   

17.
采访他之前,我查阅了他的档案,那里面的记载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参加工作40多年,几十次受到表彰奖励。挑主要的说吧,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出席过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三次当选为省劳动模范,不久前又荣获“吉林英才奖章”。他是省委命名的优秀共产党员,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他作为一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着政府津贴……他可谓荣誉等身。 可当他坐在我的对面与我交谈的时候,我觉得他是那样让人敬佩又是那样普通。他的眼睛大而且明亮,我想那是因为他能明察秋毫所致;他的背略有些弯,我想那是他常年站在手术台前的纪念;他说起话来平缓温和,如春风徐徐,我想那是他的职业道德使然。  相似文献   

18.
我读初中的时候,村里有一个叫魏长松的长辈从北京归来,他那时二十多岁,身体很棒。每天放学后我便跑去同他聊天。他说话不那么顺畅,有点结结巴巴。他家中兄弟多,回家当儿正赶上做瓦房,他没命地用木盒做泥砖,并在每块砖上用拉丁文和俄文两种文字记下序号。当时我好惊奇,心中挺佩服他这么年轻就懂几种外国文字。后来听说他曾向中央首长写过一封很长很长的信,在信中述说他在毛家湾的经历,然而此信一去便不复返了。于是他安下心来种田。只是偶而一次听人说他是“反革命”,坐过牢。再后来又听说他是林彪的警卫。我总觉得魏长松这人挺神秘的,直到读完大学参加了工作一直不能忘记他。终于我萌发了采访他的愿望。1993年4月9  相似文献   

19.
赵五是石景山区环卫中心管工班的班长。1999年,他从农村来到北京,在石景山环卫中心当了一名管工。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坚守在这个岗位上,2010年还被评为北京市劳模。谈及他的成长进步,赵五说:"是北京接纳了我,让我成为新市民;是党组织培养了我,让我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20.
龚育之同志是我非常敬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共党史学家。他既是我的老领导,更是良师益友。如今他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难以抹去。一想起他几十年带着肾病默默地为党的理论事业超负荷地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