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局第一书记邓小平:三战全胜1948年4月中旬刘邓大军进入河南中西部。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中原局,邓小平任第一书记,陈毅任第二书记,邓子恢任第三书记;成立中原军区,刘邓野战军及陈赓兵团改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陈毅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任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以便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逐鹿中原。  相似文献   

2.
1948年2月,解放战争顺利发展,整个战局朝着有利于解放军的方向转变.这时,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主力从大别山地区转出来,进入了伏牛山东麓地区.随后,邓小平、刘伯承、陈毅(6月中旬到中原局所在地)等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总部在这一地区整整待了半年时间,领导了中原人民的解放战争,顺利实现了中原战场从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资料卡片     
邓小平生平大事年表(五) 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6月30日,同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发动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同刘伯承率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相似文献   

4.
《先锋队》1999,(7)
刘伯承(1892—1986),四川省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1930年回国。曾任中国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西南军政委…  相似文献   

5.
与熊复的接触 我认识熊复是在河南省郑州市. 1948年10月,熊复自中共中央调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兼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社长.1949年1月1日,中原局在郑州出版《中原日报》,他又任社长兼郑州市委宣传部部长. 我原任新华社第二野战军随军记者,1948年末坚持大别山斗争胜利后,回到中原局,被分配到《中原日报》任编辑部副主任,但因不参加编委会,与熊复接触不多.  相似文献   

6.
正邓小平生于1904年8月,胡耀邦生于1915年11月,邓长胡11岁。他们两人相识于江西中央苏区时期,真正交往开始于1949年。1949年初,胡耀邦任政治部主任的十八兵团进入四川作战不久,便正式编入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胡耀邦任川北区委书记,直接在邓小平领导下工作。1952年7月,邓小平与胡耀邦差不多同时从西南调入北京。邓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胡任中国新民  相似文献   

7.
正在将星璀璨的共和国开国将领里,曾绍山是一位战功卓越、彪炳史册的猛将,在第二野战军时他曾一度与被誉为"王疯子"的虎将王近山齐名。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他先后任红四军第十师司令部侦察参谋,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参谋长、一二九师新编第十旅副旅长兼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  相似文献   

8.
陈赓(1903-1961),湖南湘乡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1926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  相似文献   

9.
张际春是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在红军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抗战时期任抗大政治部主任、代政委,在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二野、西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是刘邓的得力助手。1954年,张际春调北京工作,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为新中国的宣传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在建国初期五大军区的政治部主任中,张际春是惟一没有被授予军衔的一位。在长期的政治工作中,张际春细致入微、春风化雨般的工作,赢得了部队官兵的好评,称他是"老妈妈"。  相似文献   

10.
1947年夏,刘邓首长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第一、二、三、六4个纵队,约13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将解放战争由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这是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大步骤。 为了促进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经略中原,晋冀鲁豫军区奉党中央的指示,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的部队及原中原军区部队,编为第八、九、十、十一、十二5个纵队,相继南下,加入中原作战的行列,支援刘邓大军作战。我当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随十纵一道南下,于12月到达湖北省应山县(今广水市)北部的浆溪店。 12月13日,十纵在浆溪店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宣布我为桐柏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会议还确定十纵29旅的领导机关及所属部队85团、86团(87团已调归二分区所属)为三分区的领导机关及所属部队,李定灼为三地委书记兼分区第二政委,吴罡为三地委  相似文献   

11.
正1946年春,我党与国民党和平谈判期间,中共中央中原局调我去武汉参加谈判。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对我说,为了加强我军在武汉方面的工作,决定成立中原军区武汉办事处,他已与国民党武汉卫戍司令郭忏谈妥,由我任办事处少将处长,同时作为他的私人代表,以双重身份开展工作。于是,我带着徐达三、熊中节和《七七日报》女记者夏  相似文献   

12.
1947年10月的一天,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在湖北蕲春县胡凉亭研究战斗方案,农民孙志先给他们送来一壶茶解渴。  相似文献   

13.
陈锡联年仅16岁就担任红四军十师三十团团部 政治指导员,在红军时期,是年龄最小的正师级将领。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769团团长、三八五旅 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 三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相似文献   

14.
王树声(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西部军副指挥,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鄂西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  相似文献   

15.
魏国营 《共产党人》2011,(18):52-53
1936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西征命令及西征战役计划。由红军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和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一师、骑兵团等共1.7万余人,组成"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方野战军"进行西征作战。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任  相似文献   

16.
《广东党史》2013,(9):2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队56个师55.5万人(包括起义部队在内),解放了长江中下游  相似文献   

17.
刘志青 《湘潮》2014,(11):41-43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分别从两翼配合。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有力地策应了其他战略区的作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8.
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同国民党在淮海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随着战役的发展,投入决战的有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和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60多万人,建立统一的指挥核心,十分重要和迫切。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在电报中指出:“此战  相似文献   

19.
《党史天地》2006,(7):F0002-F0002,F0003
卜湖北省纪念中原突围胜利60周年大会主席台。▲部分当年参加过中原突围的老同志出席大会。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委、组织部长陈少敏中原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纵队政治委员任质斌纪念中原突围胜利60周年~~  相似文献   

20.
决战前夕办大学 1948年春,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四面雷鸣逐鹿原,八方风雨会汴梁".为了加强中原战场上我军的协同作战能力,中共中央决定调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陈毅到中原野战军工作,以便更有效地指挥我军在中原战场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