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庆  肖玉元 《传承》2009,(24):34-35
唯物史观以人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并从这一主体性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们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准确理解是把握唯物史观的根本所在,而把实践作为基础来理解唯物史观则能够更加地体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以人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并从这一主体性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们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准确理解是把握唯物史观的根本所在,而把实践作为基础来理解唯物史观则能够更加地体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3.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是以知觉为起点的。在这一基础之上,梅洛-庞蒂强调身体的作用和价值。梅洛-庞蒂早期研究借助于知觉.从而将身体从意识哲学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并且为了避免胡塞尔的“唯我论”困境.他还提出了“身体间性”、“世界之肉”等概念。而在其后的研究中,梅洛-庞蒂发现自己并不能够真正避免自我中心主义.所以他就开始关注语言问题-他希望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和他人。只是这些并不能解决自我与他人、存在及其理解的困难。所以他最终只能强调共存与共生。总之,梅洛-庞蒂的哲学强调一种“交织”、“互逆性”的“配置”和知觉的基础地位.它是一种“含混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陈巍 《理论月刊》2023,(10):131-141
现象学及其自然化运动对社会认知研究的读心范式提出了严肃的批判,并与该领域内部从个体主义到互动主义的转向形成了有效的对话关系。舒茨的现象学心理学思想对自然态度的现象学姿态,显示出从胡塞尔的超验主体性向世俗主体性回归。这也为其交互主体性学说同当代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之间的互惠约束提供了认识论上的可能性。舒茨提出的“我们关系”,强调面对面际遇的基础性和不可还原性,以及主体间理解的异质性。这些现象学洞见与当前社会认知的互动主义所关注的社会信号、社会响应以及共同表征证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理论兼容性。你—导向得到来自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实验数据的支持,并将为“第一人称复数的社会认知”提供丰富的现象学启示。舒茨对“我们关系”中他异性的分析有助于弥补“我们模式”的缺陷,并为自然化现象学的系统探索预留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社会规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这意味着,既可以从社会规范的角度来理解个体行为,也可以从个体行为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规范。这两种思路容易在一个问题发生分歧,即,是将社会规范仅仅理解为一种行为常规性,还是将它理解为一种对个体行为的外在约束?文章试图从实体与事实的区分这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试图通过考察社会实体的本体论地位与创造结构,来探究社会规范的产生机制,或者说,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行为常规是如何被实体化的。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在研究社会心理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来理解社会心理现象。本文认为这一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提出社会心理是人类历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把心理分析运用于历史 ;提出社会心理过滤机制 ,并把它作为历史的中介 ;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的形成及其历史功能作了独到的分析。作者理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社会心理理论的意义 ,认为它不仅揭示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 ,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现代西方社会统治的新形式 ,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而且 ,该理论也深化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是注重康德把自由问题归结为一个伦理道德实践本体论问题,而忽视了把自由问题归结为本体问题的原因,进而忽视了康德分析自由问题的理论思路以及这一思路对当代哲学自由理论的深远影响。本文试图简要地从康德分析自由问题的思路出发来关注这些问题。一、自由问题的提出康德清楚地认识到近代欧洲哲学自由理论的二极观点:经验论肯定自然的因果性,强调主体顺应自然必然性的重要;唯理论则肯定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决定,认为主体有自我决定的自由。康德以自己的方式表述了这场论争: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正题:…  相似文献   

8.
方新文  边林 《人民论坛》2012,(8):128-129
梅洛·庞蒂是现象学阵营中引人注目的思想家,他的"对话"思想的理论起点在胡塞尔的"未思之处"。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身心交融的"生命世界",认为"生命世界"的本义是一个主体间对话交流的世界。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的"主体间性"进行了重构,将胡塞尔的纯粹意识间性改造为身体与身体间关系的"身体间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对主体性反思与超越的主体间性在社会管理中主要体现为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国外相关社会管理理论中福利国家理论表达了一种国家对市场的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构了一种市场神话主义,建构起"企业家政府";"第三条道路"理论寻求国家与市场间的综合;治理理论明确提出国家、市场与社会是治理公共事物的合作伙伴。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中单位制与人民公社体制建构起国家一元化管理;体制转型时期,国家创造出市场这个合作伙伴,社会开始获得一定程度的发育,社会管理开始出现多元主体;社区制中,国家将市场与社会看成合作伙伴,建构起党委、政府、社会与大众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国外社会管理理论与中国社会管理事实都遵循着从国家中心主义向国家、市场与社会多主体治理转变的轨迹。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主体间性不仅有助于解释国外社会管理理论演化与国内社会管理体制变迁,而且可将其勾连起来研究,以指导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再建构。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2,(11):87-88
郑中玉在《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社区观的变化因应于人们对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现代社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私人社区观,这种社区观以个体化社会及其理论为基础;现代社会的脱域机制产生了“脱域的共同体”,这种社区形态与私人社区有着复杂的关系。基于嵌入性的视角,从中国社区实践出发,我们应该从线性地思考私人社区转向对多元社区的强调。  相似文献   

11.
关于治安概念的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治安含义的现有观点过分强调治安的政治性或法律性,必然会面临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矛盾。现有观点的形成原因是过分迷信词源分析的作用,也违反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当把治安作为一种行为来使用时,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控制,即个体或者组织为消除自身或他人不平衡的安全状态而实施的各种控制行为的总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法律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主要围绕着三个主题展开:其一,厘清社会事实,即现代社会进入风险社会的事实和社会主体有限理性的社会事实;其二,建立哲学基础,即成本收益分析的哲学基础在于以信赖专家为导向的科学主义;其三,提供操作方案,即把成本收益分析运用到风险法律规制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3.
舒远招 《求索》2010,(1):85-88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存在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即人们在社会关系之中展开的现实生活过程。该过程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因此,物质生产活动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物质生产方式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方式。在这样一种社会存在即能动的活动过程中,内在地包含了意识要素。在国内哲学界,人们总是把马克思所说的“人们的社会存在”,误解为“社会的存在”,即把“社会”而不是“人”当作了社会存在的真正“主体”,人们还总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归结为“物质生活条件”,试图把它物质化、客观化,并取消其中所包含的意识因素。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误解,表明人们并未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存在即生活”的哲学洞见,因而未能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当作一个真正的总体概念来看待。在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时,海德格尔对存在与存在者所作的区分具有重大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14.
平等保护是社会权可诉性讨论中的一个重要视角。法院和其他决策主体从形式平等概念向实质平等概念的转变,对社会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实质平等的理解表明社会权的很多要素是可以通过司法的方式给予救济的。作为政府保护社会权的一项重要义务,平等权构成了广泛的社会权诉讼的基础。平等权在社会权诉讼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法院通过禁止直接歧视来保护社会权,为此法院通常宣布构成直接歧视的立法和政策无效;其次,法院通过禁止间接歧视来保护社会权;最后,法院要求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社会权,以消除事实上的歧视,保证实质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5.
<正>梅洛-庞蒂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现象学家,出版于1945年的《知觉现象学》是其代表作。在书中,梅洛-庞蒂例举丰富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事例,论述身体、行动以及存在等方面的相关理论,逐步构建独具自己风格的现象学体系。“前言”部分作为理解《知觉现象学》的起手之处,可以帮助我们领略作者本人的思想魅力。一、寻找“第三条道路”梅洛-庞蒂认为现象学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把极端的主观主义(观念论)和极端的客观主义(实在论)结合起来了”((1))。因为在关于“主体如何进行认知”这一主题中,前者默认绝对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是认知世界的基础;后者则强调多重的因果关系才更加具有本质性,客观物体(或自然科学视角下的事物)是我们把握世界的来源。然而,梅洛-庞蒂认为它们对于世界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即没有深入到真正的“先验领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内涵、基本特征和指导意义,突破以往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研究的局限性,指出主客对立的观点造成人类异化。从历史和实践观点介绍主体间性理论,并强调主体之间平等、和谐和统一的关系,说明了它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内的身体美学研究主要有三条路径:其一是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身体凸显现象进行文化批判的或政治学的研究;其二是发掘中国古典哲学及美学中的身体理论资源,从"身体"的角度重新理解和阐释它们;其三是对身体美学自身的研究对象、理论内涵等进行论证梳理。身体美学作为一种致力于反抗意识美学的学术话语,应当以身体作为主体来探讨身体本身的活动的审美性,但也绝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和活动,而是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学界关于身体美学的研究启示我们,身体作为主体的活动是一种对世界具有创生意义的活动,社会、文化的基础就在于这种身体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模仿习得的,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尤其如此。青少年的社会模仿行为受年龄、社会地位、相似性等因素影响并遵循着三个法则。虽然社会模仿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模仿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只有自觉地模仿他人的正性社会行为,消除负性社会行为对自己的影响,才能有效地利用模仿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帮助青少年走出所面临的社会困境,成功地面对生活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发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唯物史观的一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有的把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绝对化,以致不加分析地把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等同于自然规律。这种理解认为客观性与主体绝对无关,脱离主体的主观因素及活动,仅从客体出发来考察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必然否定社会规律的发生及作用对人的活动的依赖,把社会规律当成高临于入之上的存在物,面人则仅是社会规律自我实现的工具。这些实际上并没有跳出唯物主义的巢臼。笔者以为,社会规律是一种客观必然性,但是这种客观性是通过人的无数的合目的性的活动而建构起来并表现其作用的,它与人的主观因素和活动不可分割。因此,我们有必重要对社会规律的客观性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有着较为清晰的含义。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是市民社会的主体,这一主体所具有的精神正是现代理性精神;市民社会的实质规定为“一切物质交往”,其行动原则就是物质利益原则;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是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是国家的基础。这样无论是从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看,市民社会所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种多样、竞争、平等、创新的领域,这也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状态。如果能把培育一个真正的市民社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失为一种优选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