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初,职教集团开始在我国沿海城市出现,但为数不多。90年代中期以来,职教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进入21世纪以后,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适时提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后,职教集团发展态势强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各省都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职教集团。凝聚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力量职教集团是一种由多个成员主体自愿结盟、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组织方式,以集团章程为其共同行为规范,由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职教集团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  相似文献   

2.
沈旭  蒋玲 《前沿》2012,(15):146-147
本文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人手,结合交通行业特色和发展,明确了公路养护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的内涵,通过校企组建高职教育联合体、“双主体”培养和“校中厂”、“厂中校”等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探索了校企联合培养公路养护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新机制.本文可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适合自身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侧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校企深度合作是实现产教融合、推动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后,从运行保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四方面,探讨构建高职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郭伶  于金玲 《前沿》2013,(22):75-76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涉及从学校培养到企业生产实践的工学结合全过程,学校是以育人为目标,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是以赢利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如何实现双方目标上的相对统一,只有通过构建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育人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误区及化解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由于存在认知差异、制度缺失和利益作祟等不利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弱化、应付和抵触现象,使得校企合作效果得不到彰显。对此,政府要全方位进行协调,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积极寻找利益结合点,共同实现校企合作,以达到社会多赢。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通过介绍目前国内三种比较好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期对高职院校选择校企合作模式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逐渐成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而订单班就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产物。订单班相对于非订单班有很多的独特性,如何对订单班进行有效管理,对许多中职学校来说是一个挑战。从目前中职学校订单班班级管理情况来看,管理水平偏低、管理问题较多,导致订单班人才培养质量大受影响。文章对中职学校订单班的内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总结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订单班管理难点,并围绕所谈到的订单班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希望对中职学校做好订单班班级管理工作有所助益,从而切实提升订单班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求职难”与“求贤难”、高校“供”与企业“需”之间的错位与矛盾,应实现校、企文化的交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选择。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交融是可能的、必要的、必然的。作为独立学院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也是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成功交融的产物。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交融对高校和企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学生更是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交融的直接和最终受益者。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实现校企共赢共建,达到实践育人目的,提高高校的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供需之间的错位和矛盾。  相似文献   

9.
张炳南 《人民论坛》2010,(11):188-189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而校企合作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职业院校只有与企业深度合作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低层次、不成熟的阶段,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人力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葛辉 《就业与保障》2022,(4):108-1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就业、招生及培养三者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为行业、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一线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了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要求,全面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如何在更加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建立较为完善的就业、招生与培养三者联动机制显得更为迫切。文章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对校企合作进行的具体实践为例,分析基于深度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旨在提高学校的招生生源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从而持续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2.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近些年,随着建筑装修装饰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在开展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时,一定要全面地认识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并深刻反思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采取优化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文案针对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优化构建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培养优质室内设计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结合自有资源和实际情况探索校企合作是搞好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详述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态势和人才储备薄弱的情况,总结了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理论,从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建立柔性的教育机制、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合作开发教材四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孙月梅 《传承》2014,(11):108-109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学校与市场无缝对接的举措。综观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诸多困境。加强校企联系,促进合作人才培养,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导,完善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双师型"的教学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上海市闵行区委统战部根据区域情况和统战实际,积极开展调研,尤其在区校联动、区校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2008年建立了“多党合作、区校联动”的工作机制,激活了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工作。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中的德育方法和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媛 《前沿》2006,(7):93-95
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中的德育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在德育课程开设、德育方法和途径改革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对于增强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铁 《理论月刊》2015,(1):117-121,138
校企合作不仅是国内外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其他一些高校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我国的校企合作仍存在着学校、企业、政府角色意识错位,国家保障制度不够,企业成本过高,高校培养学生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也有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差等内部因素。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动力机制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建立各级政府的监督评价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校企合作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尚缺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存在合作共识不深、合作层次不高、保障机制不足等问题。文章主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经验.提出构建以人才机构为枢纽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沙万泉 《北京观察》2012,(10):40-41
正问题我国会展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伴随会展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会展人才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会展教育由此出现了快速发展态势。自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接受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申报后,公办、民办以及中外合作高校齐头并进,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共同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甚至是博士这样一个纵向全面的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20.
据200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追逃会上公布的资料,有超过4000名中国外逃贪官在国外“自由主义”的天空下接受“荫护”,我国涉腐贪官外逃形势严峻。而我国反腐败的国际合作机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法规制定的视野不够宽,惩治腐败的法律呈现非系统化,反腐败机构具有非独立性等等。要构建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必须树立国际理念,法律制定要与国际法规相契合,积极探索反腐败国际合作的便利路径,完善国内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