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的劳动发展史论与美学研究的锁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系统的、专门的美学著作,但是在他们的整个思想体系特别是在哲学思想体系中,无疑暗含着许多关于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论述和思考。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把以马克思和他本人为代表的哲学家称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这一提法高度概括地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点,同时也向我们表明:作为社会历史性学科之一的美学研究,必然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发展史理论有着某种深刻的内在联系。居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图就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对美学研究的启示,作一点尚不成熟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实践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李泽厚关注到了广义层面的实践,但在其哲学和美学中,他仍然坚持把实践狭义地界定为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不同意把实践范畴扩大化。这是由当时的历史语境和其哲学美学的元问题所共同决定的。与以往哲学和美学不同,李泽厚哲学和美学的元问题分别是"人类如何可能"和"美何以可能",即追问人类和美的根源。只有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才能在哲学层面回答这两个根源。其之前、之后的实践都不能回答美的根源。且其之后的种种实践形态,根源仍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理解了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逻辑优先,也就能很好地理解中国当代其他美学思想与李泽厚实践美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纲纪先生,1933年出生,贵州普定人,哲学家、美学家,当代中国坚持主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的代表人物,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顾问、湖北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刘纲纪先生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始终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美学和艺术理论,由此形成了他的社会实践本体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反腐败必须反对庸俗哲学和庸人习气张国春庸俗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它是指一种鄙陋、平庸、不高尚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用低级、狭隘、自私自利的思想去理解和评价一切,并依据这种思想作为庸俗者自身的生活准则。庸俗哲学则是指由各种庸俗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张永芝 《前沿》2011,(6):15-17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背景出发点和理论生长点。因此研究马克思的理论离不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分析,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利用德国古典哲学的问题意识、视角分析和理论成果,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本文就从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时代场域和问题域出发来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阿多诺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学家。他的名著《新音乐的哲学》对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从阿多诺的新音乐哲学思想谈谈他对西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对抗。  相似文献   

7.
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声称,他走的是一条由美学而进入哲学的“特殊道路”。他先以现象学方法论证审美对象的结构是审美要素和审美意义的统一,然后说明审美对象因其具有先验的情感特质是一个“准主体”,而审美要素则是审美对象的自在,从而审美对象是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而又无法达到的自在与自为的结合。这样,他就从美学进入了哲学,从现象学进入了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汪莎 《求索》2013,(8):101-103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建构了他的美学体系。他对审美与艺术的剖析在西方关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审美判断和艺术中关的密切联系分析出美的本质问题。辨别判断之美与艺术之关运用审美判断进行区分并详细说明了四个切入点,因为它是分析艺术之美的基础。艺术之美的根本点是判断之美,也就是取决于审美判断并高于判断之关。它与通过审美判断而得出的判断之美都是以无功利、无概念的形式为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事物通过审美判断都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是审美过程的提炼.是以美为根本点的最终形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既是对艺术对象特征或审美趣味、风尚的抽绎,也是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感受或精神指向的积淀.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使"崇高"的文化内涵逐渐丰富起来,它在康德那里不但与优美一并成为解析判断力的两大范畴,更在其"以人为最高目的"的人类学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人类学哲学的视野考察"崇高"这一文化美学的有机元素,既有助于在纯粹精神领域里深悟人生的各种自觉目的和自由理想,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领域中,激励人们不断追寻有限生命的无限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查德·舒斯特曼所创立的身体美学的基本立足点是通俗艺术与大众审美。他主张关注、反思身体自身的经验与知觉,认为哲学思考应当从身体及其意识出发,并且以改善实际生活为目标。在舒斯特曼看来,哲学的本质是实践,这也是古希腊哲学的本质精神。通过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等思想家的身体观的梳理与辨析,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哲学家同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身体的关注,身体的确可以构成身体美学与古希腊哲学会通的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1.
黄知伟 《求索》2010,(6):59-61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重要范畴。在对19世纪德国经济生活进行深入考察时,马克思批判了近代德国哲学的异化理论,并将异化理论引入到对劳动本身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将异化劳动概念进行了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是对黑格尔古典哲学思辨体系的理论批判,也是对资本型社会生产关系的现实批判。该理论认为,在资本型社会中,劳动将工人和生产资料分隔开的同时,为这种分离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无论是理论批判或是现实批判,异化劳动理论都指向了资本型劳动社会关系,揭示了资本型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形成特质。  相似文献   

12.
葛旭东 《求索》2010,(9):133-134,143
美的本质问题在哲学美学中具有核心地位,通过对美的本质问题在西方哲学美学中的历史演进及其重要形态的逻辑梳理,特别是对柏拉图哲学美学、黑格尔哲学美学的认真考察,正确分析美的本质问题在西方当代美学中的意义,对于解决当前美学研究的困境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康德的﹃二律背反﹄到黑格尔的对立面的统一李晓燕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在他的哲学中,既有辩证法的思想,又有形而上学的思想。他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他在“二律背反”学说中指出的人在思维中产生矛盾的思想,推动了近代辩证宇宙观的形成。但他的辩证法思想还...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曾说《庄子》一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庄子》使人读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其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善于将丰富的内涵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述,使书中深邃的哲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得到深刻的阐发,从而增强了《庄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书中的寓言共有一百多个,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的严峻现实。所以庄子只有借寓言曲折见意,将其蔑视礼法,不愿与世俗相融的思想掩盖于“不庄”之语的寓言中。《庄子》寓言,既包含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反映其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即是他的美学。”  相似文献   

15.
“无”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源起隐含着原始的巫文化和诗性文化智慧,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阶段,禅宗哲学的阶段,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阶段。“无”的哲学美学智慧,就老庄哲学而言,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破除了只知“有”而不知“无”的思维,形成一种超越的智慧,并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就禅宗而言,则在于它导致中国心性美学传统的强化,使意境理论和中国艺术美学思维走向成熟;就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而言,则在于它使中国古代人生境界理论得以形成和实现。“无”的哲学美学智慧与西方现代美学还有许多相通之处,重视这种智慧,对现代人美学智慧的生成,亦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40多年来.为了解开这一个个谜.刘纲纪教授勤奋地耕耘.顽强地钻研.敏锐地探索。《“六法”初步研究》、《龚贤》、《黄慎》、《书法美学简论》、《美学对话》、《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美学与哲学》、《艺术哲学》、《刘勰》等十本著作弄口近百篇论文,还有他参加编写的其他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是欧洲中世纪的哲学大家。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其《神学大全》中。其论美感的只言片语在美学衰颓的中世纪可谓凤毛鳞角,它们涉及美感特性、美感根源、审美能力等方面。本文试作如下评析。一、美感特性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王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历经两千多年传诵至今,她既是先秦以来“和合”哲学的继承和体现,又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发展着中华“和合”文化。昭君出塞和亲体现出的中华“和合”精神,已经渗透到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民族学、文艺学、经济学、美学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昭君文化。其内涵深刻,外延广阔,具有历史的典型性和接受的普遍  相似文献   

19.
莫付欢 《前沿》2010,(20):37-39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既决定了它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事实,同时也引发了在这个基础上美学如何建立的问题,即美学如何获得自身独立性和特殊性。对于美学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美学的本体论及其基本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基本范畴及其独特的思考方式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美学研究中具有多向度开放性特征的美学前沿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毅 《理论月刊》2015,(1):39-45
哈曼是近代非常重要的德国哲学家,是"狂飙突进"运动之父。他的《纪念苏格拉底》对康德为首的启蒙运动理性精神予以了深刻的批判,在那里他对休谟作了一种奇特的诠释。休谟攻击上帝存在的理性根据旨在攻击信仰,而哈曼则把休谟的论证颠倒过来,用以捍卫信仰。对哈曼而言,休谟怀疑论的价值不在于它挑战了信仰,而是它使信仰免于理性的批评。在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圣经的《果壳中的美学》中,哈曼有力地论证了艺术的形而上学地位,他认为唯有艺术,而不是科学、哲学具有洞察实在本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