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逝世整整廿周年了。伟人的全部骨灰都撒入神州的大江大海。时经愈久,其精神风范愈显示光耀。因此,无论是举国尽哀、天地同悲的日子,还是改革潮涌、经济腾飞的今朝,我们总觉得周总理始终活在人民中间,眼前常常闪现他的英容笑貌,耳畔常常响起他的朗语足音。周总理视察遵化市沙石峪和西铺村的盛况,依然历历在目,犹如昨天发生的一般,领袖留给乡众的一片亲情爱心,我们深深感会,永不释怀。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社会主义要胜利跨进21世纪,必须有跨世纪的干部,而跨世纪的干部必须有跨世纪的意识和素质。究竟怎样理解跨世纪?跨世纪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就这一热门话题我们专访了孟继群教授。下面发表的是访谈录。  相似文献   

3.
一 访斯大林 1950年1月10日,北京火车站。凛冽的寒风中,周恩来登上专列,开始了他建国后的第一次苏联之行,也是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的第一次出国访问。 周恩来此行,是奉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之命,前去参加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有关中苏两国帮交事宜的商谈。  相似文献   

4.
●一访周恩来斯诺说:“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埃德加·斯诺,美国作家、世界著名记者。就是他,几乎一生都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民艰巨、宏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在遗言中,他甚至这样写道:“我生前一部分身心常在中国,希望死后也将我的部分遗体留在中国。”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这位西方世界的“无冕之王”对中国如此钟情?打开斯诺的人生卷宗,或许从他4次采访中国总理周恩来,从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中能找到某种答案!1936年6月,北平火车站。一个…  相似文献   

5.
记者:丛老,请您谈谈周恩来晚年出访的情况和主要特点. 丛文滋:周总理晚年曾出访过七次,并且只访问了越南和朝鲜两国.周总理晚年出访有三个特点:一是要求随行人员要少.二是每次出访只去一个国家,而且访问时间很短.三是多次提出简化外交礼仪.  相似文献   

6.
自从沙石峪人挥动手中的锤和镐,叩醒沉睡的荒山,这九岭的沟谷之间,才有了属于他们自己跌岩绵延的羊肠小路。它托举着一代复一代村民的脚步,去移山创业,终于把曾经压弯老祖辈脊骨的贫困甩给历史,开辟了“当代愚公”之乡的新天地。特有的路标,即是矗立此山的那座并非人工建造的纪念碑。人们从那朴实而又豪迈的诗句:“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所构成的独特碑文中可读到古神话传说般的人间奇迹,眼前依稀重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年亲莅视察的音容笑貌……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中共河北省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与河北》一书,近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文图并茂,写法新颖,通过纪实的描述,再现了周恩来在河北革命和建设中的活动情况,真实地记录了周恩来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雄才大略;辛勤工作、为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90年代初深秋的一天,我们来到位于北京西郊红山口的我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在一幢清幽院子里的一株火红的枫树下,站立着一位鹤发童颜的将军,他就是当时刚卸下国防大学党委纪委书记职务、曾经担任过周恩来总理军事秘书的周家鼎中将。我们随着周家鼎进入客厅,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淡雅、朴实、庄重。短暂的交谈,让我们感受到周家鼎的平易近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谦和的老人,在"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9.
正周恩来对河北人民充满深情,他生前的足迹几乎遍布河北各地。仅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到河北的次数就多达30余次。虽然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40余年,但燕赵儿女永远铭记着他对河北发展建设呕心沥血、对河北人民生活关怀备至的点点滴滴。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特选取周恩来关心河北的二三件事,以飨读者。为兴利除弊走遍各大水库河北历来是水旱灾害多发地区。周恩来非常关心河北的水利建设,从解放初期直至"文革"前,他走遍河  相似文献   

10.
在京西峰峦叠嶂的百花山脚下,有一个普通的山村——洪水峪。洪水峪村地处深山区,一道山梁横在村中,百余户人家就象蒲公英般地散落在沟沟岭岭,掩映于红、黄、绿相同的秋色之中,显示着他们勃勃的生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洪山峪村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使全村500多人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集体化道路越发充满信心。1988年全村总收入已达到161.1万元,人均收入1343元,分别比1982年增长了63%和54%;公共积累达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周恩来一贯重视外事翻译工作及翻译干部队伍建设,强调这是整个外交工作和外交队伍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丛文滋曾于1959年至1968年在外交部参与翻译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对此感受很深。  相似文献   

12.
安振常,山东泰安人,1969年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调入西花厅工作,担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厨师.1992年邓颖超去世后,回到人民大会堂,直到1994年退休. 周秉宜,周恩来侄女.为了多角度全面地了解周恩来生前的饮食习惯,并把它作为历史资料保留下来,2012年5月21日,周秉宜专程采访了安振常. 周秉宜:安师傅,1971年5月我从河北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回北京探亲时,到西花厅看望了伯伯和七妈(指邓颖超——编者注).记得那是第一次见到您.您是哪年去的西花厅呢? 安振常:我是1969年秋天进西花厅为总理和你七妈服务的.在这之前,给两位老人做饭的一直是桂师傅(指桂焕云——编者注),桂师傅是江苏淮阴人,1949年刚一建国他就进西花厅了.我去了以后,给总理做饭的主要也是他,我更多是负责你七妈的伙食.另外,像取菜、打扫卫生什么的,做点杂事.我刚去时,对总理和你七妈的生活习惯、各自喜欢吃的东西都不熟悉.后来,跟着桂师傅学习,自己也慢慢地摸索、了解,逐渐地也就熟悉了他们的口味.  相似文献   

13.
张兵 《党史纵横》2008,(4):22-24
周总理亲自饯行 1957年6月6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正式任命王国权为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就在王国权夫妇赴任的前一天晚上,忽然接到外交部办公厅通知:周恩来总理要亲自接见他们。王国权和夫人常玉林得知这个消息后,难掩心情的激动。他们赶快换上新衣服,驱车前往中南海。  相似文献   

14.
高梁,1944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新华社、外交部、中宣部工作,曾任中宣部外宣局局长等职。2006年逝世。本文根据对高梁同志生前进行的访谈记录整理而成。记者:高梁同志,您长期工作在新闻和外交战线上,曾多次近距离接触周恩来,其中一定有不少细节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5.
马涛 《湘潮》2023,(4):14-16
<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战线的新星——大寨不仅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为许多外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所瞩目。周恩来陪外宾三访大寨更是被传为佳话。20世纪60年代,阿尔巴尼亚和苏联关系恶化,苏联中断了对阿的援助。阿无法实现五年计划的目标,于是向中国求助,并提出了庞大的援助清单。当时中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面对这份长长的清单,周恩来决定邀请阿代表团去“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大寨参观,  相似文献   

16.
小叶 《世纪风采》2007,(10):5-6
20世纪40年代末,亚洲的两大国家印度和中国先后迎来了独立和解放。由于有着相近的经历,在建国之初两国互相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成为第一个与之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回报,1951年,当得知印度发生粮荒时,新中国在自身经济还很困难的情况下,先后6次向印度提供了约66万吨粮食,赢得了印度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17.
1939年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与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的身份.踏着抗日硝烟来到浙江开展抗日活动。3月28日至31日,他还以到绍兴祭祖为掩护,与浙江的中共秘密组织联系,布置革命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62年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吴冷西曾和田家英、梅行等夜访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与他们进行了一次谈话。1998年,为拍摄电视文献片《周恩来》,吴冷西曾接受记者的专访,内容涉及这次谈话。现将当时的谈话记录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19.
被百姓亲切地称为"人民的好总理"的周恩来同志,一生都把自己定位成人民的"总勤务兵",切切实实、兢兢业业地践行着"为人民服务而死"的诺言。有人说,只有近距离感受到的伟大才可称其为真正的"伟大"——光环褪尽、还原为生活中的普通人后,他们所折射的人性光辉才是最震撼、最持久的一种力量。而赵炜同志  相似文献   

20.
在福建省委老干局大院内,本刊记者采访了93 9高龄的抗战老兵、原国防工程指挥部参谋长王培臣。他回忆起那些烽火岁月,仍忍不住激动。讲得兴起时,或做轻扣机枪状,或做大刀杀敌状,慷慨激昂之色,不减从前。让我们对他当年奋勇杀敌的飒爽英姿生出无限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