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云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系统地展示陈云同志生平业绩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始终把着力建设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作为根本使命,全力打造陈云文物史料的发掘高地、陈云同志思想的研究高地、陈云同志精神和风范的宣教高地与展示高地,传承、弘扬陈云同志精神风范。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在陈云同志诞辰百周年纪念日前夕,在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也是市委党校党性锻炼的挂牌基地,齐聚一堂,研讨陈云同志的生平与思想,特别是陈云同志经济建设和发展战略、哲学思想和领导艺术、党的建设的历史遗产和当代启示等三个方面的理论思想, 缅怀陈云同志的光辉业绩和不朽风范,表达我们对陈云同志衷心的爱  相似文献   

3.
2022年,国内学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成果丰硕、论题多元,特别是在整体视域下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著作版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化和教育思想、生平和经历研究,以及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平和思想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注重党的理论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热点议题的引入,重视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及版本挖掘,关注和研究同时期其他人物对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贡献,持续深化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毛泽东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陈云的干部思想曹军延安时期陈云任组织部长,他发表过多篇干部工作的文章,比较全面地阐明了他的干部思想。陈云的干部思想,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即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科学管理。这四句话比较完整的体现了陈云关于干部工作或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陈云都高度关注党的凝聚力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目标;人民群众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源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坚持发展经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途径与方法;从严治党,努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保证.学习和研究陈云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思想,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1995年4月10日,陈云病逝于北京。如果说邓小平决策的改革开放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话,那么,陈云几十年来非凡的贡献便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是关于陈云生平的书,却少之又少。就连关于陈云的报道,也鲜见于报刊。他的身世,鲜为人知。采访了陈云的老秘书之后,方知其中原委。老秘书说:"首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36)
1937年到1944年陈云在延安担任组织部长,在这期间,他非常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对于如何发展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等重大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思考,并提出许多独创性的见解,对当时以及现在党的组织建设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陈云延安时期的组织建设思想,对于更好地建设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陈云经济决策思想的特点中共广西区委党校陈赞才在新的历史时期,总结和研究陈云的经济决策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很有意义的。本文着重对陈云经济决策思想的特点作些探讨。一、彻底的唯实精神陈云经济决策思想的...  相似文献   

9.
陈云是新中国财税事业的奠基人,有着丰富的税收思想.他着重强调税收对国家的重要作用,拓宽增收渠道和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研究建国初期陈云的税收思想,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税收工作,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形成科学税收思想,推动和谐税收建设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是陈云从严治党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陈云指出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坚持从严治党关系到民族解放战争,关系到党的共产主义事业,共产党人不仅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严治党,而且必须在实践行动中勇于并且善于从严治党。陈云的从严治党思想,既是对党内从严治党思想的传承与发扬,反映了从严治党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又是在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的语境下,其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和经验总结,充分体现了陈云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通过梳理延安时期陈云的从严治党思想,不仅有助于理解党在社会大变动的年代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而且对今天的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灿华 《学理论》2011,(11):291-293
体育教育思想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陈独秀提倡取西洋之法,采用"兽性主义"的教育以改造国民性;主张德、智、体三者并重,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玄论战的主旋律、插曲及其当代回响(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许正是洞察到张君劢论点中的这些缺陷,科学派当即对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针对张君劢鼓吹孔孟朱王注重内心修养形成的精神文明以及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对立起来的观点,丁文江径直反诘道:"懒惰的人,不细心研究历史实际,不肯睁开眼睛看看所谓‘精神文明'究竟在什么地方,不肯想想世上可有单靠内心修养造成的‘精神文明';他们不肯承认所谓‘经济史观',也还罢了,难道他们也忘记了那‘衣食足而后知礼节,仓廪实而后知荣辱'的老话吗?"[52]针对张君劢的寡均贫安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现在寡到什么程度,贫到什么田地,君劢研究过没有?那一年北方遭旱灾,没有饭吃的人有二千万人:卖儿女的也有,吃人肉的也有.  相似文献   

13.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陈云为党内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陈云将党内民主建设置于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及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突出位置,始终强调党内民主建设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主张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重温陈云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论断对指导新形势下的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阿兰 《学理论》2011,(33):232-2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方式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方式研究的重要性,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方式研究面临的问题,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方式研究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实践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平等思想历来是中外思想家所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大问题,英国近代思想家托尼是研究平等思想的著名学者,他从天赋、平等对待和平等推进等角度极赋见地地论述和阐发了平等思想,他的所有政治构想、经济研究和对社会、历史的探索都是围绕平等展开的。可以说平等是托尼全部政治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民主思想,相对于毛泽东一生的各个时期而言,具有高度重视民主制度与文化的双重建设;高度重视民主进程与民主理想的相互规定和实现;具有高度的现代意识等理论特点,其思想的深邃和宽广,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中国70多年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理论演进上,从注重抽象的学术争辩转向注重现实政治诉求;在现实关切上,从宏观的社会发展道路转向微观的利益分配;在国际交互态势上,从国外思潮不断向国内思潮转化;在话语辐散上,从知识分子话语扩展到大众话语;在传播方式上,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度传播转向全媒体时代的多向度传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科学把握社会思潮新的发展态势,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凝聚力与引领力,从而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8.
桑弘羊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古典时期经济学家的突出代表。对桑弘羊和亚里士多德经济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把握和印证中西方重商思想的某些异同,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揭示该思想所产生的特定文化传统和彰显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经典,它通过对老子哲学的神学改造,初步确立了道教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研究多侧重于《道德经》与《想尔注》的对比,以说明道家思想向道教的转化,但却忽略了从老子到《想尔注》期间若干历史的与逻辑的发展环节,尤其忽略了从战国、秦汉之际到汉末神仙思想发生、发展这一大的理论与社会背景。道教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神仙信仰宗教哲学化的必然结果。《想尔注》借老子哲学实现了对神仙思想的宗教理论化,从而把神仙思想纳入宗教的理论体系,使之与原始宗教和世俗迷信区别开来。本试从这一新角度,说明《想尔注》的道教理论创建。  相似文献   

20.
Extensive research efforts notwithstanding, scholars continue to disagree on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Traditionalists conceive of partisanship as a largely affective attachment to a political party that emerges in childhood through parental influences and tends to persist throughout life. The revisionist conception of partisanship is that of a running tally of party utilities that is updated based on current party performance. We attempt to reconcile both schools of thought in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perspective, showing that the party loyalties acquired through parental influences confirm better the traditional view, while the attachments of individuals who did not inherit their parents’ party loyalties exhibit features more closely matching the revisionist predictions. The analysis is facilitated by uniquely suited longitudinal household data emanating from the German Socio-Economic Panel Study that allow to study party identifications of young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on an annual basis from 1984 to 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