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守安 《法学》2007,(9):14-18
学术讨论和争鸣必须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认识对方的观点,不能断章取义、故意歪曲,更不能对对方的观点采取偷梁换柱的方式加以改造后进行攻击。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遵守学术规范,不应不顾常识,不讲实际,对别人进行非理性的指责。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行政法学界围绕"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激烈论战,在论辩过程中,学者们相互质疑和争鸣,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学术局面。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随着"平衡论"的提出,这种讨论愈益持久和激烈,在十余年的争鸣中,出现了十余种观点和学说。本文举出其中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并做出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3.
环境权之辨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文章以如何界定环境权的法律保护范围为出发点,而论证环境权的概念。同时,通过对环境权概念、权利主体和客体的探讨,对环境权的性质加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学者将“环境权作为生存权的一种形式”的观点提出理论争鸣,认为环境权是一项与生存权相互交叉,但不能相互包容的独立的新生人权  相似文献   

4.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2):134-134
高峡在《科技导报》2005年第8期撰文指出,学术会议之所以受到科学共同体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同,是因为学术交流在科学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思维创新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学术交流存在着阻碍科学创新的因素,即学术交流缺少争鸣与质疑的因素,使启迪思维、掌握新知、纠正谬误的作用大打折扣。为克服这一现象。要努力创造一种“精交流、多争鸣、存质疑”的机制。“精交流”即学术交流主要谈观点、认识、过程、结论,交流发言时间要限制。“多争鸣”即给听讲者提问题的机会,使发言者与听讲者交流互动,构筑创新思维的平台。“存质疑”即敢于质疑,鼓励质疑,为质疑者创造一个宽松、平和的自由环境。只要质疑者言之有理,无论是否符合“主流认识”,无论是否得到多数人的认同,会议纪要都应给以重视,要尽可能地“记录在案”,以利今后实践的检验。通过“精交流、多争鸣、存质疑”的机制,使学术交流完全释放出其“加速科学发展”的作用,使学术会议真正成为科学劳动成果的“放大”或“加速”机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新的视野”究竟新在何处?》一文的答复文章,表明了作者对学术讨论的基本态度:政治可以学术化但学术问题不能政治化、学术探讨应针对问题而不是空发议论、学术应坚持创新、学术讨论应平等对话,同时也指陈了商榷文的缺失,并主张学术的多元性和学科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尽管物权法定主义自罗马法以来被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奉行,成为其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但该原则仍饱受质疑,对其存废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到了近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更是惨遭猛烈的批判,尤其是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在祖国大陆否定者也不在少数。学者们的批判意见可归为废弃说和缓和说两类。通过对这些批判观点的检讨,发现并无力击倒物权法定主义,于是一一回应,边破边立,最后表明观点:必须继续坚持物权法定主义不能动摇,这是人类交易所需,是由物权的特性决定的,物权法定之“法”不能包括习惯法也不能从宽解释,仅指狭义的“法律”。以回答物权法定主义应向何处去(存或废)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无罪推定不是社会主义的诉讼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五十年代,我国法学界曾对“无罪推定”原则展开过讨论,直到现在,这种争论仍然存在。过去,在处理这类学术争鸣问题上,由于方法不当,伤害了一些同志,这当然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简单地推论“无罪推定”是正确的。要解决“无罪推定”本身的是非,还需要通过深入的学术讨论。为此,本文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8.
张明楷教授对“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杀人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只能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这一通说提出了质疑。但是 ,通说是正确的、合适的。而张教授的观点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 :一是可能混同放火犯罪与故意杀人罪之间在犯罪构成上的区别 ;二是可能导致定罪量刑上的不统一。同时张的“否定说”的多数理由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部分一、有关证据问题   (一 )证据的客观性问题   有学者对传统的客观性是证据的本质特征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客观性”的特征要求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实。但依法产生的证据却未必就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实。证据的客观性特征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有悖于证据形成的法律规范,因此,不能认为客观性是证据的本质特征。证据的特征只包括关联性和合法性。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客观性是证据的本质属性,因为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即为客观事实,其属性中当然包括客观性,再者,如果…  相似文献   

10.
《法学》1991,(3)
本刊去年第11期发表了封曰贤同志的“析传统法学”一文,对“传统法学静的提法提出质疑。此后,胡旭晨同志来稿,对封文提出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对有关法学的基本理论、概念进行争鸣、探讨,有利于法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为此本期发表“也谈传统法学”一文,对之进行争鸣。  相似文献   

11.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是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指导思想。但是实践中一直不能解决的“申诉难”、“再审滥”等问题的存在却一再对该原则提出质疑。原因是通常所谓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在民事司法中缺乏现实基础和具体操作性;进一步,真正的“实事求是”要求尊重民事诉讼的独特规律,对生效裁判错误区别对待,而不是机械地“有错必纠”。总之,民事再审制度之改革与完善,要求我们必须对这一原则进行重新认识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具体个案及其判决入手,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法治建设并非静态的法制建设,更不是单纯的法律建设。我们在不断完善立法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了法律意识的提高问题,尤其是我们的司法工作人员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法律是非常理性的,我们,尤其是我们的法官们,千万不能感情用事、“道德用事”,而是要切切实实地做到“法律用事”才对!”  相似文献   

13.
“人道主义干涉”的国际法学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是主权与人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国际法上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 ,但是 ,《联合国宪章》制定以后 ,“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被国际法所否定和摒弃。西方学者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存在着二种对立的观点。主张“人道主义干涉”为合法的观点 ,成了西方国家侵犯别国主权、武装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和工具。我国学者普遍否定“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 ,但也存在着模糊的观点 ,混淆了与联合国体制下人道主义救援的本质区别。“人道主义干涉” ,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而且是违背国际法的 ,其实质是否定国家主权、干涉别国内政。联合国安理会采取的执行行动 ,是对于威胁和平、破坏和平以及侵略行为的应付办法 ,安理会对于严重侵犯人权的国家采取的军事行动 ,其真正目的仍然是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而不是单纯的为了一国的人权问题进行干预 ,更不是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  相似文献   

14.
犯罪构成理论,一直备受我国刑法学者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比较“维持派”和“重构派”的观点,对我国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孙志刚案与违宪审查”理论研讨会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了我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所面临的问题。此文对与会学者们的观点作了最精要的概括 ,同时指出 ,学者的使命是更紧密地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 ,为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论一罪的法律基础和事实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谓一罪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可谓是一个大难题了。本文对传统的犯罪构成标准说提出了质疑 ,指出犯罪构成的一罪标准论不但自身的标准难予贯穿于我国刑法的始终 ,而且其标准的本身很难具有标准的作用。文章通过司法解释对罪名的规定 ,对一罪作了重新的界定。指出罪名与罪状、罪名与犯罪构成存在着复杂的多重关系 ,对一罪的认定既离不开对罪状的分析 ,更离不开司法解释的罪名规定。最后 ,文章对我国刑法理论几种传统一罪的形态作了分析 ,指出某些所谓的一罪形态 ,只不过某些学者们杜撰和臆想的。学者们再也不能沉醉于“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的状态而不自拔。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学者们对环境权的探讨与争鸣,本文通过分析环境权的概念和性质,指出中国公民环境权实现的障碍,并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语录     
《法人》2004,(9)
“做好自己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说日前,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现身哈佛亚洲商业年会,会后在记者紧追不舍的发问下,张首次就“炮轰事件”发表观点。“这(郎咸平的质疑)没关系的,对海尔的发展、策略根本没有关系。”张瑞敏表示,外面的质疑太多了,专家学者教授们各有各的观点,难以做到一一回应。”  相似文献   

19.
本刊创刊以来,陆续收到不少探讨法学理论的稿件。这些稿件,针对法学领域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或不同的看法,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我们特开辟《法学争鸣》专栏,开展学术讨论,热烈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先进的、正确的东西总是同落后的、错误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不同学派的自由争鸣,就没有任何科学的繁荣与进步,法学也不例外。我国法学过去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缺乏自由讨论的气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为了繁荣法学园地,健全我国法制,促进四化建设,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打破禁区,解放思想,对我国当前立法、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以及法学领域的各种学术问题,开展自由讨论,以便通过不同学派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得到比较正确的认识,以利于我国法学和法制建设的健康发展。本栏刊载的均系学术争鸣性文章。文内的某些不同观点仅是一家之言,可以提出不同观点展开讨论。司法实践中有争议的问题的解决,应以现行法律和政策规定为依据。争鸣文章中的观点系学理上的探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所载孟勤国教授《质疑“帝王条款”》一文(下简称《质疑》) ,反弹琵琶 ,对我国民法学界关于诚信原则的主流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笔者读罢 ,觉得该“质疑”颇值商榷。《质疑》对“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 ,其实质在于授予法院(法官)以自由裁量权”的观点提出了四点质疑 ,笔者针对这四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一)《质疑》提出 :“诚信原则能否授予法官以自由裁量权?一般认为 ,自由裁量权乃立法、司法关系及其权限的体现 ,在大陆法系中 ,依例属于公法范畴。诚信原则……是一条私法原则 ,私法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