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伟 《行政与法》2013,(9):62-65
推进、加强和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法治为主导的理念和原则,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法治主导型社会管理模式。当前,我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理念观念落后,主体定位模糊,方式方法陈旧,体制机制不畅。为此,需要借助和发挥法律手段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与功能,真正树立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由政府统管向与社会协同治理的转变。具体而言,一要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营造宽松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二要不断完善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其规范发展;三要发挥政法部门的作用,夯实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基石;四要努力实现社会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化转向。  相似文献   

2.
实现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关于这一点,党的十六大报告已有明确论断,我们必须给予特别关注。经济发展固然是第一位的重要任务,但是,如果没有社会和谐相匹配,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更加和谐”的价值观。而和谐社会又要求公平正义,这又要求构建一个法治社会。本文正是论述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税收法治:构建法治社会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剑文 《法学杂志》2003,24(3):17-18
近现代法治的发展和税法的变迁 ,税收领域的法治状况 ,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税收的本质就是为了服务纳税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守法意识 ,以及国家公务员的负责意识的进一步强化 ,是构建法治社会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法商研究》2008,25(5):68-73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张促成了西方的契约文明和契约社会,农业立国的中国则选择了伦理文化与家族社会。随着社会交往与社会流动逐渐增加,熟人关系网络与熟人信任的作用力和作用范围正表现出弱化的趋势。中国正处于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阶段,而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制度信任,是维持新时期社会关系、实现由"熟人信任"走向"陌生人信任"、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学法制教育是现代法治社会构建的基础性、前瞻性工程.当前中学法制教育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法治社会的长远建设.要把中学法制教育摆在法治社会构建系统工程的重要位置,切实提高中学法制课堂教育成效,聚合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进来,切实发挥中学法制教育在法治社会构建中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静 《法律适用》2012,(9):35-39
社会管理在传统上一般被认为是政府的职能,政府是单一的管理主体,因此社会管理与社会统治或社会控制意义相近。但现代管理理念上,社会管理则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对除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外的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社会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受传统社会礼治秩序的影响,我国农村的法治秩序建设举步维艰。在依法治国的现实背景下,农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不可忽视,同时也存在着现实障碍,要从农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法律意识的塑造、法治与礼治的整合和法律资源的补给着手,构建符合中国农村社会现实情况的现代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8.
《检察风云》2012,(1):4-5
最近刘胜军博士在一次演讲中提出,很多人把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给混在一起。我的看法是中国现在不是缺乏社会责任,而是缺乏法律责任。比如说食品造假、环境污染问题,首先是你要完成法律基础上,再关爱员工、回报社会;如果你失去了法律责任,社会责任都是空谈。  相似文献   

9.
服务型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建设服务型社会在推动服务型政府建立、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行为运行成本、提高民众幸福指数、强化行业职业操守、打击行业不正之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服务型社会里法治呈现出新的特点。建设服务型社会,必须建立起与这种法治特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要通过制定行业服务规范、完善法的运行体系等举措,为服务型社会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驱动:中国法治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行政与法》2004,(3):44-46
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作为法治的前提,以市民社会的建构驱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运用法律维护市民社会的自律、自治与独立,明确国家权力行使的根据、范围、界限和程序,将实现市民社会的自治作为中国法治发展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2014,(9):5-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势在必然。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切实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就是一句空话。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随着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越考械名的人口涌入城市。  相似文献   

12.
贾宇 《检察风云》2011,(17):4-5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依据什么原则进行矛盾化解工作?日前,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认为,当下信访工作压力巨大、,各级政府的维稳成本高,国家财政已经不能承受其重。此种维稳模式已经无以为继,提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必须坚持法治的基本原则,在法制的框架内寻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公民法治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懂得自觉运用法律来捍卫个人权利。在运用法律维护权利又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信访成为公民寻求利益救济的重要渠道,而涉法信访又是信访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且信访人的表现非常执著。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司法》2012,(8):5-5
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当在法治的条件下进行。同时,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也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以保证社会管理新格局的长期稳定与有效。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的法治变革和法制建设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律保障,《环境保护法》是与构架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相关的法律,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法》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把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贯穿到《环境保护法》之中,完善《环境保护法》.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的法治文化是支配和决定其法治现代化成败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应该选择怎样的路径建设和培育法治文化?谁应该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是政府还是社会,亦或政府和社会的相互配合?社会公众(力量)是否应该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社会公众(力量)应如何参与法治文化建设?探析论辨后,便不难理解,法治建设志愿服务可以也应该成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在法治文化的建设进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到今天,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革开放30年来的法治建设,对国人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司法》2014,(11):5-5
建设法治中国,是社会的共识,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国家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目标。法治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及民生的改善与推动而言,绝不是一句表面化的口号。因为只有法治,才能满足政治民主和社会进化的同步需求,才能红政治安定、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价值中求得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律》2016,(1):123-127
2015年.是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开局之年。随着司法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改革措施的落地生根,司法体制改革的正向促进作用逐渐凸显。一系列举措实现着“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更好照进百姓心田”的使命,一系列案件审判践行著“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承诺。  相似文献   

20.
《检察风云》2012,(2):4-5
从事新闻文化工作50多年的丁锡满,年届七十有余了但身上仍有着一股新闻工作者的激情和敏锐。正如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所说:丁锡满在关爱人生的时候,文章非常儒雅,在批判社会乱相的时候,下笔又十分犀利和刚硬。新年伊始,丁老特意为本刊撰写此文,让人再度从儒雅的他身上读到了犀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