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Junlin 《检察风云》2010,(16):73-73
发生在湖北省委门口的打人事件真相还不清楚。比如,究竟陈玉莲是否"超过警戒线",是否"傲慢",是否"咬人",警察是否仅仅是"拉扯中行为粗暴",这些本来很容易弄清的真相,却遇到了掌管监控录像的相关部门的阻力。  相似文献   

2.
李志刚 《政府法制》2011,(27):36-36
如今,一些地方、部门,一旦有"突发事件",首先想到的是"舆论引导"、"公关技巧",如果事件没解决好,多半会指责"舆论引导不力"、"公关无方",而讳言处置不当。如此思维应对"突发事件",实则是"本末倒置"。史上首家媒体诞生前,突发事件也时常发生。可那时官员手里压根就没有"媒体",更谈不上舆论引导,相反,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流言"却可以满天飞,  相似文献   

3.
金泰 《政府法制》2010,(14):44-45
反贪污、反腐败,各国都有自己的高招。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反腐",靠的就是愿者上钩式的"钓鱼"。特工们扮成形形色色的"高官"、"富商",混迹于官场和商场。他们不是"送礼"就是"索贿",很像那么回事。不过,谁要是心存邪念中了招,等着他的就是一副手铐。  相似文献   

4.
佚名 《政府法制》2010,(20):16-16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词汇的意思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模仿"这个词汇,有的时候可以叫做"学习",有的时候可以叫做"借鉴",有的时候可以叫做"抄袭",眼下则被戏称为"山寨"。最近,笔者和大阪府立大学一位退休的中国学教授谈到此事,有了这样一番感慨。  相似文献   

5.
和静钧 《检察风云》2010,(21):16-17
虽然刑"法"的价值功能在于"救济性",但刑"罚"则重在"报复性",两相均衡,方能达到威慑犯罪的目的。展望预期的"刑法大修",笔者认为,这场改革的成功点应在于解决"死刑"如何向"生刑"等值过渡。  相似文献   

6.
由于社会转型、经济勃兴,现阶段社会矛盾表现得复杂多样。而我国民主法制尚在建设中,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尚不够强、法律素质尚不够高,部分群众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所以涉诉信访问题是当前因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矛盾凸显所衍生出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不惑之年     
年过30以后,事业未"立",生活尤"惑",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焦躁与感伤了。焦躁在于,当"立"之年而不能"立",坐视韶华流去,徒增愧悔嗟嘘,回首往昔,顿然发现手中握着的青春只剩下一截短小的"尾巴";感伤在于,当"不惑"之时而不能明己、明理,常常自寻烦恼,暗叹世事难料,沉思之余,  相似文献   

8.
《政府法制》2011,(6):6-7
2010年5月11日,以"天上人间"的停业整顿为标志,一场席卷全国的"扫黄风暴"骤然展开。准确地说,这已不是一场"风暴",更有"会战"的意味,大半年过去了,还没有止歇的迹象,"以前严打时,都是躲一阵子就过去了,现在风声很紧,基本就没停过"。北京、东莞、南京、西安、武汉等大中城市,无一例外。以前也经常会有"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人们每每戏言"有本事把‘天上人间’办了",而今"天上人间"确实给"办了",还真成为一个标杆。  相似文献   

9.
李志刚 《政府法制》2011,(22):37-37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10.
沈峰 《政府法制》2011,(28):37-37
湖南株洲市公路局超限超载检测蛇湖站有这样一个"潜规则",对超载车辆只罚款不卸载,罚款有"包月套餐",分为500元档和1000元档两种。交了"套餐"就可任意超载。  相似文献   

11.
丁锐 《政府法制》2010,(20):17-17
明朝安徽祁门人汪寄佛的"户帖",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距今已有600多年。 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派军队协助地方,发动了一次对全国人口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  相似文献   

12.
郑宾 《检察风云》2012,(8):50-51
提到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的平安社区创建工作,普陀区综治办综治室主任郭长洪向记者一口气列出了一连串"普陀区第一":最早完成实时图像监控系统建设,最早完成"铁门"工程建设,第一个建成"综治工作中心",第一个创建成功的国际安全社区,第一个"上海市平安示范社区",  相似文献   

13.
张忠培在《书屋》撰文认为,必须澄清对邓小平的两个提法的误解,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长期以来,我们将邓小平说的"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一种误解。读遍邓小平著作,没见过他说过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因此,不能将"经济"强加在"发展是硬道理"头上,将邓小平说的"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乃至说成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不是对当时他提出的政治和建没而言的,  相似文献   

14.
樊中泳 《法制与社会》2010,(23):279-280
以儒家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社会,自古就对"死"十分重视:从人死前要"尽孝",到人死后要"厚葬",都体现了一种对死的神圣的敬畏;法家方面,则通过预设"人""趋利避害",怕死等属性,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以君主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而孔子和韩非子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他们的文本《论语》和《韩非子》中,"死"和他们各自设定的社会结构的起源息息相关。本文旨在以"死"为切入点,以"死"为线索比较初期法家和儒家的社会观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婚姻的标准是"门当户对"。西周时禁止贵族跟平民通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门第等级森严,士族与庶族之间禁止通婚,南朝士族王源嫁女庶族富阳满氏,被弹劾为"唯利是求",并拟"禁锢终身"。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法下的民事诉讼中,"对物管辖"包括"纯正的对物管辖"和广义的"准对物管辖"。"对物诉讼"则可分为"纯正的对物诉讼"和"准对物诉讼"。原告既可以特定的人为被告提起"对人诉讼",也可以"物"为被告提起"纯正的对物诉讼"。在"对人诉讼"中,如果法院无法对被告行使"对人管辖",还可基于广义的"准对物管辖"获得对案件的管辖权。基于广义的"准对物管辖"的诉讼被称为"准对物诉讼",仅对特定的被告具有拘束力。基于"纯正的对物管辖"的诉讼被称为"纯正的对物诉讼",具有对世效力。"对物管辖"客观上起到了限制责任的作用,且在一定情形下可以转化为"对人管辖",但"对人管辖"不能转化为"对物管辖"。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必要借鉴美国法的相关规定,即要求我国法院以被告在我国境内可供扣押的财产为依据行使管辖权之前,应确保该争议与被告财产之间,或者被告与我国之间具有"最低联系"。  相似文献   

17.
徐迅雷 《检察风云》2014,(15):35-35
施行五年的《食品安全法》面临"大修"。7月2日,修订草案公布,向社会征求意见。此次修订,提出"建立最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这被称为"治乱用重典",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违法生产经营和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这是有目共睹的。用上"重典",就是希望能够镇得住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襄垣县是产煤大县,襄垣工业"因煤而兴",也曾经"为煤所困"。近年来,针对我县工业结构单一畸重,增长方式初级粗放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以"强工富县"为首的"六大发展战略",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和谐发展为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价值观与西方确实有着诸多的不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将"权力"视为治国工具,而西方先人一开始就对权力充满戒心。本文分析了孟德斯鸠、魁奈等西方启蒙思想家和梁启超等对古代中国政体的认识,并引申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义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中西不同的权力理念源于对人性认识的差异。先秦儒家认为"人性善",对贤人始终寄予希望;先秦法家则认为"人性恶",主张利用"人性",加强君主的权力。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则坚持以法治限制人性,制约权力。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权是一个畏惧、荣誉、品德兼而有之的"混合政体",中国的"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这个组织名义上是为了"道德",实际上是为了"小圈子"的政治利益2008年初冬的一个晚上,天气挺冷。美国首都华盛顿C街的一栋老房子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批斗会"正在进行。挨批的是来自内华达州的联邦参议员恩赛因,批他的理由是:搞婚外恋。这所老房子其实是一个"集体宿舍",楼上楼下住了好几位议员。美国国会为了让议员们"加强和选民的联系",允许他们经常往返于选区和华盛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