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已成为目前我国网络游戏的主体人群,网络游戏中的不良因素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某些青少年人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和谐的背景下,本文试图从青少年和谐人格内涵出发,探讨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游戏引发的青少年人格不和谐,并提出帮助青少年走出人格不和谐困境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学生网络游戏消费行为的心理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菁 《青年探索》2009,(2):74-7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逐渐成为网络消费的一个热点,并受到了广大中学生的青睐。对南京市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结果表明,青少年网络游戏心理需求由对现实状况的补偿、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成就体验三个维度组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游戏的迅速扩张,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成为当今媒介化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从涵化理论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成为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心理根源,从社会娱乐到精神麻醉,网络暴力游戏又发挥着重要的心理效能,而媒介竞争心理则是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游戏价值生态失衡,促使青少年心理认知的改变,淡化的亲情、友情,诱发了青少年的犯罪活动,从而引发现实社会的不和谐.导致网络游戏价值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学校、社会负有重要的教育责任;二是网络游戏市场管理混乱.为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六项对策.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游戏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迅猛崛起.作为网络游戏主体的青少年,在获得了网络游戏乐趣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又与青少年所在的家庭、同辈群体、学校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坛》2012,(10):44-45
刘亚娜、战涛在2012年9月9日《光明日报》撰文《规范网络游戏与青少年法制教育》认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而网络游戏成瘾与青少年犯罪之间更是紧密相连。要严格规范网络游戏,以趋利避害为根本方针,积极培育法律意识,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以网络游戏现有的普及程度,急需立法、执法等各个环节上的全方位控制与规范;在一系列的规范活动中,  相似文献   

7.
从微观看,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就是青少年个体在网络游戏的虚拟空间中的社会互动行为具有异乎寻常的可持续性.本文拟结合网络游戏《反恐精英》,从社会学互动论的角度探讨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可持续性进行的原因.本文认为网络游戏互动是青少年释放情感和心理压力的舞台,可以让青少年实现成功扮演社会角色的内在诉求,网络游戏中的工具性符号为青少年实现虚拟世界的持续性互动提供了条件,互动规范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可持续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戏被一些学者冠以“电子海洛因”的称号,由网络游戏引发的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加,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通过对网络游戏特点及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不良网络游戏使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对此应有新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游戏本身就具有着低门槛、环节设置多样、奖励诱惑、互动性强的特点,其所营造出的虚拟世界吸引着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大批游戏玩家;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处于"青春期",不稳定、叛逆、心理变化快,渴望获得群体认同,一旦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心理需求的满足,他们便寻求于虚拟世界,特别是网络游戏。  相似文献   

10.
田丰  王璐 《青年探索》2022,(5):65-74
互联网的出现和电子科技的进步让游戏设备日益小型化、便携化和普及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更是“触手可及”。本文通过分析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的2021年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发展调查数据,全面透视全国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的具体情况,并探究影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不同特征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情况存在差异性:近七成未成年人玩过网络游戏,男生、留守儿童和中学生比例更高;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生活既有积极影响又有负面影响,部分未成年人存在游戏沉迷倾向;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合理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国家应推进网络游戏分级立法;家庭应营造和谐环境,多正向陪伴与管教;学校应实施防沉迷教育与同伴教育并行。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网络游戏问题是当前社会舆论的一个焦点。舆论声讨的对象,往往是网吧和形形色色的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一度被冠以“精神鸦片”、“文化海洛因”的恶名。怎样对待这个问题,怎样找到症结?通过理论文献的考察,并结合个案访谈记录的分析(个案访谈共6个,对象均为男性。其中初中学生3个,代号A1-A3;大学生3个,代号B1—B3。对象选取标准:3个月内每周网络游戏时间不少于20小时。此标准比较宽泛,但是基本可以说明问题),本文认为,应该进行系统考察,从青少年所处环境、网络游戏自身结构以及青少年特有的心理发展状态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只有…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3,(6):94-95
刘建银、周轶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撰文认为,旨在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游戏监管政策大致经历了从笼统监管到专项监管两个阶段。监管的领域和手段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游戏内容的行政审批、对网络游戏出版与经营单位资质的行政审批、对网络游戏经营活动的行政与技术监管以及对网络游戏经营场所的行政监管等。目前,网络游戏监管政策仍存在多头监管和监管职能重复设定、针对青少年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网络游戏行为的监管及保护有效性不足、监管政策技术和手段过于滞后等问题,亟待通过进一步研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网络游戏以其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特别是青少年。本文通过对网络游戏与传统游戏的比较发现了网络游为青少年所钟爱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根植于它的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刚好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关于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斯坦利·霍尔两卷本的《青春期》(1904)是这门准科学诞生的一个主要标志.由此,青少年心理的研究经历了书斋玄想——实验实用——理论整合这样一个大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英语国家近10年中两个方面的因素促进了这门科学学科化的历程:社会发展中,和青少年相联系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就业与失业、教育与学历、职业与选择、家庭结构复杂化、性教育与性意识都影响着青少年,对这些影响,青少年心理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学科发展中,一些和青少年密切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无疑为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传统的书斋式的青少年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当今信息时代,随着大众媒介的发达,其对暴力文化的错误宣扬和过分渲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暴力犯罪的发生,对青少年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表现暴力、犯罪行为的影视片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网络游戏成为暴力文化的另类鸦片。对此,我们必须净化文化环境,采取有力措施破革暴力文化,防范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生活、学习、娱乐以及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越来越凸显。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日趋增多,其诱因主要表现在网络交往、网络游戏、网上不良信息及网瘾导致的侵财类案件四个方面,除了青少年自身要自律,家庭、学校及社会等方面的责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传媒的负面影响与青少年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播媒介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教育的重镇。在传统社会,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社会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学校完成。而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来自传播媒介。因为家庭和学校教育常常是枯燥的、充满压力的,而传媒的“教育”却是生动的、充满趣味和快感的,所有这些因素都强化了青少年向传媒学习的心理倾向。因此,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对其社会化产生重大影响。应该说,传媒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是有利于青少…  相似文献   

18.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吸引了众多的青少年,也使许多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甚至备受讨伐。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游戏的控制,人们已经进行了各种尝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开展专业的干预和辅导,丰富青少年的娱乐环境和业余生活,引导和培养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爱好等,这些对避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都是有帮助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是为以后走上社会打好知识和技能基础的时期。考虑到青少年的自制力相对较弱,对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进行适度的限…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文章从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自我意识发展、情义需求、欲望、生理需要等方面,分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并从青少年的个性结构特征、环境影响、网络影响、学校教育、家庭因素以及个体主观方面等讨论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最后就如何从社会、网络、学校、家庭、心理学等方面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预防体系,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华伟 《青年探索》2002,(1):10-13
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青少年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人际交往。网络交往在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同时,也深入地影响到他们“自我”的形成。本文将探讨网络交往中主体的特征,以及网络交往对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