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the right of privacy)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近代人类社会文明化、信息化的产物。自189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塞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代斯在当年第四期《哈佛法学评论》上首次提出至今,历经一百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隐私权已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论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0年,美国私法学者布兰戴斯和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首次提出了隐私权(theright to privacy)的概念。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隐私权作为公民人格权利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法律上的确认和保护,并呈现出国际统一化的趋势。然而,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强化对网络空间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立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数据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发展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类社会正迈向信息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在遭受着其对个人隐私权的冲击。信息社会确实是一个“玻璃社会”,信息的透明化使得个人资料更容易暴露于公众面前并为他人所收集,于是,信息时代下的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便逐渐凸显。   一、数据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理论研究肇始于 1890年美国著名法学家萨缪尔 D.沃伦和路易斯. D布兰迪斯于《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隐私权》一文,而我国则是在最近几年才兴起对隐私权的法律探讨。通常认为隐私权是指:“个…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学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国法学家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首次提出隐私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理论探讨日益广泛、深入,并逐渐在各国立法、司法实践中受到重视。目前,隐私权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法律广泛承认并予以保护的基本人权。然而,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提出明确的隐私权概念,学术界对大学生隐私权保护问题的研究和著述甚少。大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成为侵权的主要主体。大学生隐私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化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会对国家的法治进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学生隐私权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引言自189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代斯发表《论隐私权》一文,一百多年来,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关于隐私权的理论也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与关注,许多国家法律相继确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即使一些尚未确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民事权利的国家,也通过名誉权或其他民事权利保护公民的隐私。在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发展过程中,公民的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一直都没间断过,当两种权利产生冲突时,解决权利的冲突就是在两种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体现了人类的最高理性,为社会大众所普遍…  相似文献   

6.
简介美国的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美国,人身权除了名誉以外,还受到司法上“隐私权的保障.隐私权(Right of Privacy)也有译为“保密权”或“私人生活秘密权”的.立法概念起源于美国法理学家沃伦(Warren)和布兰代斯(Brandeis)合写的论文中,于1890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他们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和设想,认为这是一个法律上的原则,可以被用来保护个人的秘密以免受到大企业化的新闻事业、摄影、记者或者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也称私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个人活动自由和控制个人生活秘密,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隐私权作为法学概念,最先由美国法理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关于私生活的权利》中提出。他们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和设想,认为是一个法律上的原则,可以用来保护公民个人的秘密免受大众化的新闻事业、摄影、记者或者其它现代设备拥有者录取景象或音响,或者将录音录像重播等行为的侵犯。到本世纪中期,这一理论被许多国家接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制度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七十年代美国就制定了与保护隐私权有…  相似文献   

8.
试论隐私权     
杨宪银 《山东审判》2006,22(2):62-64
一、隐私权的渊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隐私权作为一项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被提出,发轫于1890年美国两位著名法学家沃伦和布兰戴斯与《哈佛法学评论》第四期上发表《隐私权》。①文章认为:“强烈的理性和情感生活以及伴随文明进程而来的对轰动性事件的关注使人们明白,仅仅有一部分痛苦  相似文献   

9.
自美国法学家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首次提出隐私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理论探讨日益广泛、深入,并逐渐在各国立法、司法实践中受到重视。目前,隐私权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法律广泛承认并予以保护的基本人权。然而,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提出明确的隐私权概念,学术界对大学生隐私权保护问题的研究和著述甚少。大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成为侵权的主要主体。大学生隐私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化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会对国家的法治进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学生隐私权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唐卫国 《经济与法》2001,(12):40-42
十九世纪后期,随着美国传媒的日渐发达,美国传媒开始超出原有的公共生活领域,将其触角逐渐延伸至私人生活范畴,并对社会个体的隐私构成了侵犯。有鉴于此,沃伦和布兰戴斯俩位学者于1890年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隐私权》一文,正式揭开了隐私权研究的序幕。二十世纪末期,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新闻媒体,并于1998年被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确定为第四媒体。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同样惊人。据统计,1998年底,中国的网民人数为210万;1999年底,上网人数为890万;  相似文献   

11.
正目次一、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基本界定二、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三、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冲突的原因四、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冲突的平衡五、保障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立法前瞻一、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基本界定(一)慈善捐赠人的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一项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是由美国著名法学家沃伦(Warren)和布兰代(Brandeis)于1890年在《论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中首次提出的。"隐私权是个人在通常情况下决定他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交流的权利,在  相似文献   

12.
《哈佛法律评论》:关于法学教育和法学论文规范的个案考察方流芳一、美国风格的法律评论1887年,哈佛法学院一位名叫JMcKelvey的3年级学生发起了《哈佛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美国第一家由学生编辑和管理的法学刊物。《评论》创刊号的...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的概念以及法律对隐私权加以保护,这是近代才有的事情。据怀特教授所著的《美国宪法对个人生活方式的保护》一文记载,美国的隐私权概念起始于1890年。当时波士顿的几家报馆对该市的社会名流华伦夫人的家私作了过于详细的报道,使得夫人十分恼火,她的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任教授的丈夫为此向社会呼吁,要求人们互相尊重个人私生活的权利。华伦夫人的密友、法学博士白兰德斯(Brandeis)也写了专文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他启发人们的自我意识,指出每一个人均有“不受旁人干涉搅扰的权利”。白兰德斯认为,上述权利是宪法规定的人所共享的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文明教养达到一定  相似文献   

14.
胡柏 《法制与社会》2012,(23):12-13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保护个人隐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在法律层面上还未形成系统的隐私权保护制度.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进程中,有必要深入研究隐私权保护的一些基本问题,逐步健全完善隐私权保护制度,保障好公民的民事权益.  相似文献   

15.
张宏 《河北法学》2006,24(9):151-154
由于基因科学迅速发展以及基因技术的广泛使用,对个人基因信息的法律保护问题日显突出.从民法上的隐私权出发,提出基因隐私权的概念,并继而探讨基因隐私权与其他权利,尤其是基因知情权的冲突.通过比较美国与我国对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对基因隐私权进行系统法律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璐 《法制与社会》2010,(5):288-288
随着《物权法》的顺利颁布,我国侵权法立法工作也已提上工作日程。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自1890年隐私权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关于隐私权的内涵和外延等基本理论问题,国内外都存在较大争议,存在不同的学说和观点。隐私权的定义和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是研究隐私权理论和在实践中如何保护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隐私权这一法律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倩 《法制与社会》2011,(24):24-25
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明确将隐私权收纳进法律,隐私权从此可以名正言顺的与其他人格权平起平坐,不必担心因为隐私权遭到侵害却难以用“隐私权”进行诉讼的尴尬场面。但是纵观我国的法律,对于隐私以“权”的规定有且仅有这一条而已,用一条法条难以解决复杂的侵犯隐私权的问题,因此要对隐私权的加以分析,进行层次保护。本文正是从种类层次分析的角度谈起,探讨对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患者起诉医疗机构侵害其隐私权的案例逐渐增多,医患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又把隐私权问题推到风口浪尖。本文试从隐私权和患者隐私权的基本概念人手,结合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揭示患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现状,并且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雪 《法制与社会》2012,(12):283-284
随着法律的日臻完善以及人们对私人空间保护意识的提高,隐私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前,针对特定主体隐私权的研究,尤其是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隐私权研究较为匮乏.为此,本文以美国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为参照,首先介绍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特点和必要性,然后浅析中美两国在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面的现状,最后就我国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提出观点和措施,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和关注.  相似文献   

20.
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多年来,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一个被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许多国家也都开始重视对这项权利的保护。在此本文主要结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新刑法《修正案(七)》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条款,通过对隐私权基本理论的探讨,评析国内外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进而发表对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