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的愿望,是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拓展深化,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文明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进化,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文明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的文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在原始的采猎文明中,人类在自然面前十分弱小,生产力水平低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人和自然浑然一体,存在一种原始的和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几千年农业文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趋于…  相似文献   

3.
庄子哲学中“天”所表征的“自然”之义,可从“无为之德”与“有为之道”两个方面进行理解,而非仅代表一纯粹静态、客观的自然状态、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首先,“自然”作为庄子赋予“天”的一种内在德性,是理解“人德”的意义基础,并为人之行为提供了价值依据。其次,“天”的“自然义”还体现在人经过“虚其心”的修养工夫,能够全然顺应万物的自然之理而动,它指涉了实践历程中人最终达成的主客交融、自然而然的行为化境。  相似文献   

4.
《云岭先锋》2013,(1):1-1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段精彩论述。、这一论述,道出了全国人民共同的美丽向往,让人眼前一亮,在各族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庄子哲学中“天”所表征的“自然”之义,可从“无为之德”与“有为之道”两个方面进行理解,而非仅代表一纯粹静态、客观的自然状态、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首先,“自然”作为庄子赋予“天”的一种内在德性,是理解“人德”的意义基础,并为人之行为提供了价值依据。其次,“天”的“自然义”还体现在人经过“虚其心”的修养工夫,能够全然顺应万物的自然之理而动,它指涉了实践历程中人最终达成的主客交融、自然而然的行为化境。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西藏的歌,人们就自然想到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一提起才旦卓玛,就自然会想到美丽的西藏。在人们心目中,才旦卓玛已经成了西藏的象征。几十年来,她总是能用自己高亢、嘹亮的歌声将观众引领进雪山、草原和一天比一天美丽、富有的西藏。  相似文献   

8.
幸福观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价值追求不同,各自的幸福观也会有所差异。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生态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公民幸福指数。西方传统幸福观等采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以征服自然为追求幸福的手段。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合谐会带来幸福。在全球生态视域下,现代生态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生态幸福观产生于自然,依据于自然,保护于自然,受益于自然。  相似文献   

9.
张丽 《理论建设》2012,(4):53-56
如何正确认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是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命题。《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将实践引入人的认识进程,将实践作为理解自然与历史关系的一把钥匙,得出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统一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10.
对于意识能动性问题,我国哲学界一般主要强调意识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它揭示了意识能动性的最主要表现。然而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它忽略了意识能动性在其它方面的表现。对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归纳的方法,哲学界应该、也有必要做深入的探讨。笔者拟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这个问题。一、意识对外部世界的能动性外部世界也可称为自然。当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自然。这时所说的自然有三个层次,即广义自然、相对自然和狭义自然。广义自然即无所不包的宇宙天体,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人类社会只是其中非…  相似文献   

11.
淡泊观自然     
淡泊与自然原本就是应该联系在一起的。淡泊中彰显着自然,自然里展露出淡泊。人类应该感受自然、随顺自然、学习自然、敬爱自然。  相似文献   

12.
《清夏》     
《北京支部生活》2012,(10):F0003-F0003
中国花鸟画以其民族艺术的鲜明特色.在世界绘画之林自成体系,独具风采。花乌画以精神为重,画家依据自然动植物的自然属性以及特征、环境等,赋予它们以人格化的精神内涵。也就是说一幅花鸟画的意境表现画家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模式论     
模式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世界万物,无不以一定的模式为载体;离开一定模式,事物就失去存在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模式,就没有事物,也就没有世界,因此,人类应当正确认识模式,充分利用模式,努力创造模式,使模式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一、摸式的种类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中,模式的种类,可以分为自然、社会两种形态。自然形态的模式,是自然物根据其生长、生活的客观地理环境条件,按照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自然形成的。社会形态的模式,主要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工设计创造的这种模式,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找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自然?这是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崇拜或屈服自然,把自然现象看成神灵活动;二是征服自然,把自然视为异己进行统治与探索,结果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三是视自然为友,与自然和谐与协调。本章着重讨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人口状况与人力资源开发1、人口数量剧增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人口总数已达12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这是最基本的中国人口特点。新中国的诞生带来了社会…  相似文献   

15.
韩松 《新长征》2014,(6):6-7
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生态文明的核心就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既是自然对人类的要求,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一理念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起点,是执政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成果,成当内化为政府的行为和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箴言     
《学习导报》2014,(15):33-33
关于人(三)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而且还是人的自然存在。人对人最直接的、自然的关系就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对人来说,人性的本质容易在多大程度上成为自然本质?对人来说,人的人性的自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自然?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册亨布依儿女在与自然相互融化的过程中追求一种精神满足,形成一种闲适优雅的文化心态,追求的幸福就是富裕、和谐、悠闲和长远。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马克思哲学界质疑和批判了把“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观点,指明了“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的隐喻性。从当代哲学一语言学角度看,“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确实具有隐喻性。在对“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的肯定理解到否定理解的具体讨论过程中,不仅恢复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深度,而且使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总体统一回归到当代哲学的视野之中,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以自然为宗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庄子提倡自然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在他那里具有丰富的哲学与美学内涵,它既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他对自然万物天性的认识,表现到艺术创作上就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自由、空明的心境,创作出的作品要能表现自然万物的本原性生命,传达万物的纯然本性。庄子的自然主义艺术观,一方面是创作主体所要具备的自然无为的主观精神,另一方面是作品所呈现的创作客体的自然天性。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区域性格特征的外在自然表露,是历史积淀的精神洗礼在新时代的折射。对于正在高速成长的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来说,文化是一种向上的时代风貌,是驾驭发展的丰满羽翼,是凝聚人心的纯洁家园,是留住游客的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