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延 《检察风云》2005,(1):42-43
你万万想不到,有这样一个“超级死囚”,他虽贩毒海洛因550克,却只被判处死缓。投入劳改后,并不一定穿囚服,也不必去做那些艰苦的重活累活。他在高墙内经营着一个小卖部,腰里别着手机,不仅出入自由,而且就在“服刑”的日子里,还和外边的女人生了一个儿子。从1997至2000年间,短短三年,就从死刑减到有期徒刑16年。他对服刑地的选择就像人们选择旅游一样方便。他曾自豪地对前来探望他的人说:“我是包吃包住,还有人给我站岗放哨,通风报信;身在监狱,却运筹于千里之外。”这“超级死囚”是谁?他就是贵州省宁谷监狱的服刑犯——宋晓峰。一宋晓峰是因…  相似文献   

2.
石峰  颜凯 《江淮法治》2009,(22):18-18
1995年,从省监狱警官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就一直工作、生活在九成监狱,很少与朋友、同学往来,亲朋好友偶尔到我这里来串门或偶尔的同学聚会,他们都说见我一面太难,戏称我是“独行侠”。说实话,我也很想与朋友、同学常来常往,我也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道理。然而,独特的环境、特殊的职业,是我最初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刘虎 《政府法制》2011,(31):26-27
湖北男子张文华杀人后留遗书假装自杀,然后假冒表哥唐建敏之名抢劫。被当地公检法以“唐建敏”结案并判处、执行死刑。张文华逃亡前检举自己的杀人“同伙”徐浩,徐浩否认杀人,但因死无对证,被判死缓,至今关在监狱。  相似文献   

4.
我是浙江省第二监狱的服刑人员,于1992年5月20日被浙江省高院终审裁定死缓,1994年5月20日,我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期满后,由于监狱民警的原因,我被延误6个月才上报死缓减刑意见书,并于同年12月27日,被省高院刑事裁定由死缓减为有期徒刑19年6个月。在此,我有两个问题请求予以回信释疑,万分感谢。  相似文献   

5.
游伟 《法制与社会》2011,(12):37-37
前不久,笔者应邀到上海的一所知名高校做主题为“我国死刑立法和司法的双重反思”的学术讲演。在回应法学研究生有关我国死刑适用“硬标准”中是否存在“杀人者死”的现实关切时,我给出了这样的判断:“杀人者死”是一种传统的社会观念,我国法律上的死刑仅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人员,现实司法中的死刑裁决,依然须在“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指导下谨慎适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重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死刑的严厉性与不可逆转性,各国在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选择上至为严格。我国《刑事诉讼法》以“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为证明标准,该标准系从正面肯定的角度围绕着控方入罪而展开,难以体现辩方行为在证明活动中的作用,不利于死刑错判的防止。为此.应当从反面否定角度来选择“排除一切可能性”作为死刑案件证明标准。在适用这一标准时,还应当正确对待“疑罪从轻”原则,并确认合议庭一致同意才能判处死刑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政府法制》2011,(21):9-9
无论从当初设立死缓,还是现在"偏爱"死缓,都是为了慎杀。但镇反时代的慎杀手段,与60年后的国情还适应吗?刑法规定,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事实上,人都被抓到监狱里了,再"故意犯罪"的机会还有多大?所以实际上死缓相当于“22年有期徒刑”。把“22年有期徒刑”放到死刑里,这在逻辑上说不通,也无怪大多数人认为死缓就是“晚2年再杀”。  相似文献   

8.
追失 《法庭内外》2006,(11):24-26
2006年8月7日,在石家庄某监狱会见室,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与一名身着囚服的青年抱头痛哭,老奶奶泪水纵横;“孙儿呀,民警给了你第二次生命,你不能忘了救命之恩呀!”囚犯跪在地上,抱着奶奶连连点头……这位青年不久前从邯郸某看守所押来,曾是一名在押的死刑犯,就在死刑执行前夕,检举揭发出两起公安部督办的惊天大案,赎罪立功最终迎来了死刑的改判。  相似文献   

9.
死刑替代措施就是在不适用死刑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用来代替死刑的刑罚方法。死刑替代措施应以现行刑罚体系为基础.以废除或限制死刑实际适用为前提进行考察,选择能够直接担当“最严厉”法定刑角色,保持足够的威慑力的刑种。死缓不是刑罚种类意义上的死刑替代措施;不得假释的终身监禁不符合“人总是可以改造的”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林子皓 《法制与社会》2013,(30):21-2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种罪名的死刑,年满75岁的老人有条件不适用死刑。标志着有条件废除死刑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立法层面的认可。但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不具备全面废除死刑的条件,所以现阶段中国死刑制度选择只能是“有限制地保留死刑”。  相似文献   

11.
“正确的刑罚强度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即可.”①《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调整了“死刑偏重,生刑偏轻”刑罚结构.然而,其中限制减刑、禁止假释范围的扩大,必将导致监狱长刑犯、累犯、死缓犯的增加,对监狱的监管安全、教育矫正带来极大挑战.监狱只有认真解读《刑法修正案(八)》,分析其对监狱行刑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提高罪犯的矫正质量,维护监狱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死刑具体政策是“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或者说是“少杀、慎杀”。保留死刑的规定充分体现宽严相济政策“严”的一面,但严格控制死刑的要求相对来说则体现“宽”的一面。本文从慎用死刑的视角出发,结合死刑案件审判的司法实践,探讨死刑案件中影响被告人生死的“从宽”量刑情节的适用。  相似文献   

13.
缓刑在很多国家都有适用,但将缓刑的“以观后效”精神运用到死刑上的,只有中国。在死与不死之间刚性的选择中,中国人发明了“死缓”。中国有死缓的“传统”。明清两代的死刑分为两种:立决,监候(斩监候、绞监候)。前者是死刑立即执行,后者也就是俗称的“秋后问斩”。死缓作为“缓一缓”、留有余地的量刑选择,长期存在于司法人员的意识中,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首部刑法实施之后。比如,1984年,湖南省人民法院某法官对于死缓的理解是:“杀掉既不慎重,放人又不严肃。所以,对这种情况,为了慎重起见,留有余地,判处死缓为上策。”  相似文献   

14.
死刑历来是剥削阶级维护其反动统治,血腥镇压广大劳动人民反抗的刑罚手段。近世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刑罚制度的改革,其中围绕着保留死刑和废除死刑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刑法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一些国家刑事立法中在死刑存废问题上曲折反复发展变化的概况,着重阐明我国的不废除死刑,但坚持贯彻“”少杀“”的方针政策及其在刑事立法中的体现,并根据我图实际情况,提出了我们在死刑问题上应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5.
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末政府被迫实施改良新政。改良新政首在修缮刑律,修缮刑律首在改良监狱。邻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修改法律、改良监狱、取消领事裁判权,迅速崛起。“中日两国,政教同、文字同、风俗习尚同”,日本自然成为清廷监狱改良取法的最佳选择,从而兴起了赴日考察监狱的高潮。清末监狱思想与创建新式监狱、制定《大清监狱律草案》、开设监狱学堂培养监狱官吏等改良成果都深受日本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司法》2009,(6):F0004-F0004
山西省太原第一监狱在创建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进程中,紧紧围绕“三大理念”、建设“五型”监狱的目标,坚持把“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作为创建的第一重要任务,打造“平安监狱”;坚持把“改善环境,共享成果”作为创建的重要内容,打造“绿色监狱”坚持把“与时俱进,科技兴监”作为创建的重要方略,打造“数字监狱”;  相似文献   

17.
高震 《法律与生活》2016,(17):40-41
“我没有罪,凭什么把我送进监狱!” “有罪没罪不是你我讨论的,你可以走司法程序进行申诉.这里是监狱.既然在监狱里了,你就要遵守监狱的各项规定.” 这是服刑人员吴雨入监当天与我的对话.我知道,他是一名不认罪的服刑人员.  相似文献   

18.
监狱的三大基本矛盾决定了监狱的三大主要任务,而改变“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这一中心任务相对弱化的现状,是监狱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此,监狱工作应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在价值取向的定位上,应从工具手段观向人本综合观转变;在工作重心的安排上,应从摇摆不定向确立和突出改造工作的中心地位转变;在改造目标的制定上,应从整齐划一向量体裁衣转变;在改造方略的选择上,应从“生产劳动主导型”向“改造需要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死刑审判程序改革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改革的必要性死刑,作为剥夺罪犯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种,曾在人类刑罚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自从贝卡里亚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滥施极刑从来没有使人改恶从善。这促使我去研究,在一个组织优良的社会里,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①”等观点,从而对死刑发难以来,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不绝于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选择了废除或严格限制死刑的道路。继1786年意大利的突斯展尼废止死刑以后,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世界性的死刑废止高潮。根据联合国相关统计资料,“截至2002年,全世界在法律上明确废除所有罪行的死刑的国家数已…  相似文献   

20.
在普通人眼里,监狱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监狱里的“集训大队”,更因为它“监狱里的监狱”的特殊身份,甚至连在监狱里服刑的普通罪犯也只闻其“威”。2004年国庆节前夕,我从北京市监狱局了解到,其下辖的清河分局集训分监区很早就实行了人文化管理,在改造“顽危犯”方面“很有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