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第五回八路军东渡急赴抗日前线办事处紧张交涉进军事宜卢沟桥事变后 ,中共中央即着手进行着红军开赴抗日前线的准备工作。此时 ,中共与晋绥方面在联合抗日的问题上已达成一致 ,但方针、任务、方法等尚无具体办法。特别是中共和红军曾有不经阎先生同意决不踏入晋绥一步的许诺。因此 ,红军入晋对日作战的一系列问题 ,必须和阎方进一步商通。7月 15日 ,毛泽东致函阎锡山 ,并派秘书周小舟赴太原。信中提出 :“关于坚决抗战之方针及达到任务之方法问题 ,红军开赴前线作战问题”,请阎接见周小舟并赐指示。 17日毛泽东又令在延安汇报工作的彭雪枫携…  相似文献   

2.
1935年6月,红军会师以后,面临的问题是下一步如何发展。对此,毛泽东有毛泽东的考虑,洛浦有洛浦的想法,张国焘则更有他的一套主张。正因为如此,中央于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今后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3.
红军东征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首次为在山西建立对日直接作战的战略支点作出的关系全党、全国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军事行动。1936年2月,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的率领下,渡河东征进入山西。  相似文献   

4.
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胜利攻克漳州。漳州战役对于巩固中央苏区,开展闽南的游击战争,支援东江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对红军日后作战起了重要作用。漳州战役的胜利,至今仍在毛泽东早期军事思想史上熠熠生辉。一、从巩固发展中央苏区的全局利益出发,果敢地实践“敌进我进,打出外线”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为毛泽东关于红军反围剿战略思想和红军作战原则的形成提供了舞台。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军事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独具中国革命战争特色的作战原则,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构筑了框架雏形。  相似文献   

6.
1992年4月20至22日,漳州市举行了红军攻克漳州60周年纪念大会和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近百人,收到论文71篇,分别从红军攻克漳州的战略方针、战术指挥,毛泽东,周恩来在漳州战役中的决策、领导作用,漳州战役的历史影响和经验教训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7.
1936年2月至5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东征。时任东征主力部队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的萧向荣所写的日记《东征琐记》,详细记录了红军东征的过程。这部日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作出东征决策的原因和目的,即准备对日作战力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记录了东征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战斗;披露了毛泽东为团以上军政人员会议所作的报告和关于大麦郊政治局会议决定的报告,两个报告都就对日作战问题进行了思考。通过《东征琐记》可以看到,红军东征壮大了抗日力量,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初步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坚力量,有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1936年2月至5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东征。时任东征主力部队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的萧向荣所写的日记《东征琐记》,详细记录了红军东征的过程。这部日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作出东征决策的原因和目的,即准备对日作战力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记录了东征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战斗;披露了毛泽东为团以上军政人员会议所作的报告和关于大麦郊政治局会议决定的报告,两个报告都就对日作战问题进行了思考。通过《东征琐记》可以看到,红军东征壮大了抗日力量,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初步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坚力量,有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中央红军进到黔北,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特别是解决了最主要、最迫切、最关键的军事问题,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3人组成的军事小组全权指挥军事作战行动,从而在这个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反“围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诱敌深入作战方针的胜利,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为保卫苏区合力歼敌的结果。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全过程中,从毛泽东“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提出、周密部署到正确实施,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毛泽东“诱敌深入”军事思想在红军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后勤工作始终围绕军事战略目标制定后勤政策,确定保障重点,组织保障行动,从而为各阶段红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供应和各种保障。同时,红军的后勤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加强。1927年10月7日这一天,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毛泽东等率工农革命军向茅坪进发。接近茅坪的马沅时,与一早就在那里迎接的袁文才汇合。毛泽东快步走上去,伸  相似文献   

12.
《新湘评论》2006,(4):60-61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同时决定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为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一) 1936年2月,一个冰封雪飘的日子,在晋陕高原的黄河渡口,一支万余人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正准备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时任这支队伍的总政治委员。这是一次大的战役行动,从准备渡河到突破河防,以及渡河后的战略方针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次行动史称“红军东征”。  相似文献   

14.
《党史文苑》2010,(9):F0003-F0003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红军反“围剿”战争史、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第一次同内革命战争史小都具有蘑要地位,红军采取“求心退却、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任苏区人民的支援下,以少胜多,活捉前敌总指挥、中将师长张辉瓒,不仪保卫了中央苏区,而日.使中央苏区得到巩固与扩人,取得了反“围剿”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5.
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指挥军事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后,军事路线、军事战略指导方针和作战指挥由秦邦宪、李德所包办,造成了红军作战的屡屡失利。在遵义会议上,秦邦宪、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被撤销。遵义会议以后,虽然毛泽东进入了中共中央领导核心,重新回到了红军领  相似文献   

16.
郭秀翔 《党史文汇》2023,(11):13-19
<正>全民族抗战爆发前,毛泽东高瞻远瞩,提出“经营山西”的战略方针,并在山西初步实践,率领红军东征山西。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毛泽东“经营山西”的战略方针全面实践,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移驻山西,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部署下,山西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源地,党领导八路军和人民群众英勇抗日的主战场之一,在华北乃至全国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这是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从败军之将张辉瓒身上缴获的怀表。1930年10月,蒋介石命令驻江西的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依据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情况,提出红军先向苏区中心退却,诱敌深入,使敌我兵力对比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然后集中兵力,各个歼敌于运动之中的反"围剿"战略方针。11月5日,国  相似文献   

18.
红军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1月至3月间70多天的时间里,是长征途中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但实际上,四渡赤水期间的,红军并非势如破竹、屡战屡胜,其绝妙之处在于实事求是,不拘俗套,根据形势灵活机动地调动部队,最终为长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既是审时度势的正确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即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对红军作战的决定性作用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19.
<正>1936年,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红军东征。从2月20日渡河东征到5月5日胜利回师陕北,东征红军在山西境内转战75天。其间,毛泽东两次进驻永和县,成为永和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毛泽东两次来到永和与第一次离开永和的时间基本清楚,但是他回师西渡的时间却有不同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毛泽东在东征红军渡河之前先行过河到达延川县(即5月2日离开永和),二是毛泽东在河东指挥,  相似文献   

20.
调虎离山渡金沙金沙江古称丽水,为长江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当时,如果红军过不了金沙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为顺利渡过金沙江,毛泽东指挥红军佯攻贵阳,迫使敌滇军仓皇东调。红军则经过几天几夜的急行军,直达金沙江的皎平渡。从5月3日起,红军凭着7条小木船,在当地船工的大力支持下,用了7天7夜的时间,胜利渡过金沙江。红军巧渡金沙江,不但成功地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计划围歼红军于川滇地区的企图,而且实现了红军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