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沈光文诞生400周年。作为"文化开台第一人",沈光文不仅是"台湾文学之祖",也是台湾"汉文教育之祖","台湾中医之祖"。沈光文以文化开台,使台湾与祖国大陆文化上趋同,居功至伟,值得后人纪念歌颂。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诞辰400周年。为缅怀这位乡贤,本文依据有关资料,阐述沈光文于清初流寓台湾的艰苦经历,传播中华文化的业绩,及其牵系两岸文化情结的不朽功勋。同时介绍乾嘉以来的海峡两岸对沈光文的研究以及两岸文化交流和感情沟通,从而揭示大陆与台湾骨肉相亲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2012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文化名人沈光文诞辰400周年,为缅怀和颂扬这位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作出开拓性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海峡两岸的宁波市和台南市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深入研究沈光文的文化成就及其历史价值,是宁波学术界这次纪念沈光文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宁波文化研究会在去  相似文献   

4.
沈光文被誉为"台湾文化初祖",并非由于全祖望的"回护"及"造神"运动的结果,而是历史事实。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沈光文并非"变质遗民",而是顺乎历史潮流,放弃传统的对"一家一姓"的愚忠,为台湾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为台湾的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全祖望与沈光文既是鄞县同里,又是清代富有影响的伟人。沈光文在台湾文化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推为台湾文献初祖。全祖望十分关注这位明季遗民,想方设法收集沈光文遗著,不仅把其诗编入《续甬上耆旧诗》之中,而且在搜集诗文基础上开展研究,撰写了《沈太仆传》、《沈太仆光文》和《明太仆斯庵沈公诗集序》。文章继承沈光文的"海外知己"季麒光所撰的《沈光文传》的说法,并依据搜集诗文补充了新的内容,对沈光文事迹及成就的宣传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但其中也有疏漏和失误,对后世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昭示后人应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肯定其对的,指出其错的,决不能一味盲崇、追随。  相似文献   

6.
沈光文的乡愁诗并非是单纯的抒发乡愁,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漂移海外的遗民志士的乡愁。沈光文的乡愁书写,不但表现在对故乡事物的追忆上,也寄寓着一颗复国无望的痛苦灵魂,深化了传统乡愁诗的意蕴。沈光文继承了中国文学表现乡愁的意象传统,总是借助于梦、水、月等典型的意象群来传递之。沈光文的乡愁诗是其"苦趣交集"的人生体验在诗歌中的生动呈现。  相似文献   

7.
李立  陈星 《新视野》2007,(4):91-93
台湾目前选举文化的形成,有政治制度及其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资源分配模式的影响,这种因素构成了台湾社会选举文化形成之"硬"的一面;而从影响文化之"软"的因素上来说,其形成则是由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传统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影响使然。台湾选举文化所呈现的景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思维模式在西方选举模式下的冲突与妥协,其背后所蕴含的预设,其实是中西两种文化的紧张,这种情况不能不影响到制度的创制,而且,在若干情境下,还有相互抵消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万年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万年的稻作文化蕴含了"三大文明":灿烂的农业文明、原始的工业文明、远古的流通文明。万年的稻作文化孕育了"五种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敢为人先、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9.
"少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少林文化"对中原文化的传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收了儒家思想的"仁爱"、刚健等观念;二是吸收了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等观念;三是吸收了禅宗的"顿悟"等观念。但是,"少林文化"不仅仅以其兼容并包的方式传承着中原文化,同时又创新了中原文化,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少林文化"大产业链,这也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涵。这既体现了"少林文化"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面,也体现了其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深刻动力在于文化创新。从价值论视角探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是全球化浪潮下的重要战略抉择,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具有科学的价值取向。二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有着丰富内容,其价值路径主要在于五个坚持,即:坚持思想理论创新、坚持文化观念创新、坚持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文化科技创新、坚持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是文化创新还须把握具体原则,注重适应时代需要的价值诉求,认真处理好四方面关系,即:坚持科学理论引领,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关系;贯彻"三个面向"原则,正确处理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发展性关系;践行"两个尊重"理念,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与发挥群众创造活力关系;保持先进性内在要求,正确处理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评价沈光文文化成就的当代价值可以从历史人物成就的层次结构与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两个方面把握。其当代价值的内涵为爱国精神、务实品格、重教美德、创新意识。实现沈光文的文化成就的当代价值,应提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认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研究,营造良好的社会讨论氛围,建立研究中心,并把它作为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与台湾相比,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创作领域有待拓展,产品表现形式有待丰富,资源整合力度有待深化,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品牌效应有待提升,应该借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动力源泉的挖掘、创意人才的集聚等方面的经验,面向现代拓展内容创作领域,融合科技丰富产品表现形式,多管齐下深化资源整合力度,重点突破"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旅游、工艺美术"三大领域,不断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3.
张朋 《理论学刊》2013,(2):112-116
在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对"文化是人类整体生活方式"这一传统价值观的考古式剖析,托尼·本内特建构了治理性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将文化看作一个社会的治理领域,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的工具。治理性文化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应用表现在:一是从文化研究的维度引入文化政策考量,关注文化运行的制度设计;二是透析文化机构的政治理性,增加文化机构的社会效用;三是呼吁知识分子放弃单纯的批判立场,实现批判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双重结合。治理性文化观为当代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和范式。  相似文献   

14.
全书收录了36篇高质量的论文,从"理论探讨"、"政策阐释"、"资源保护"、"文化管理"、"网络文化"、"海西文化"、"台湾经验"和"国际视角"8个方面,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剖析和理论探讨,并提出"文化创新"是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唯一出路。文化产业与  相似文献   

15.
张文珍 《理论学刊》2008,(5):105-108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做大孔子文化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二是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政治影响力和政策、法规及财政支持作用;四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五是注重培养专业人才,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当前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文化包含着"人化"和"化人"的含义,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将自然界"人化";然后再用其经验和成果来哺育和教化人,提升人自己.通常我们将文化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大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二是中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生活.相当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范畴,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道德等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即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可以分为: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理性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和社会习俗文化等四个主要部分.三是小文化,这是专指文学艺术之类的文化,它是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三个代表"中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中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是个大题目:从横向看,它覆盖世界任何民族国家;从纵向看,它与人类共始终。基于此,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这一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邃价值蕴含的思想命题,与文化自觉内在勾连起来。本文主要是把"三个面向"作为探讨文化自觉的三个维度,从"三个面向"的视角看文化自觉何以可能和如何实现,也是从文化自觉的视域(语境)中发掘"三个面向"的观念文化价值;"三个面向"蕴含着的三对关系——"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现实与理想",对我们关于"文化自觉"的理解和践行,都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林 《新视野》2012,(3):4-10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概念,学者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纷繁复杂、见仁见智。通过对各种文化概念的分析,可以大致归纳出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不同的文化观。在我国主流话语体系中,"文化"概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化概念具有多义性,二是文化概念具有相对性,三是文化概念具有可变性。法治是指法律的至高权威和法律的统治。基于对文化和法治的一般理解,可以把法治文化做出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界定。对于法治文化,还可以从主体、载体、历史等维度来理解其丰富内涵。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不能将法治文化等同于文化法制,正如企业文化不同于文化企业一样。应当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文化法制建设融入法治文化建设的大系统、大战略之中,而不能用文化法制建设替代或者弱化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赵书昭 《世纪桥》2014,(4):8-10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是我国的两大政治亚文化,各自在党的执政体制建设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作用表现在:一是特有的心理结构影响着国人政治行为选择;二是特有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党的执政体制的运行;三是传统制度模式影响着执政体制建设的具体设计和选择。此外,西方政治文化树立了全球文化霸权,对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影响颇深。对此,我国应采取如下应对策略:一方面,大胆吸收其有益成分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正确应对其威胁和挑战,包括抵制"普世价值"思潮和反对全盘西化,坚持文化对话,正视文化交锋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福建党史月刊》2010,(11):I0002-I0003
<正>【本刊讯】应台湾"中国文化统一促进会"的邀请,5月7日至14日,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叶建中率省市县党史研究室干部一行15人赴台湾、金门开展交流考察、调研访问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