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构筑卫生防疫体系、普及卫生防疫知识、组织群众性卫生运动、推进中西医结合并推行现代化的预防办法,多措并举有效推进了卫生防疫工作。这些措施减少了疾病传染,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粉碎了细菌战阴谋,构建了防疫网络,为我国的卫生防疫工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是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的保证、坚持群防群治是卫生防疫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紧密结合生产是卫生防疫工作的不竭动力、坚持宣传教育是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初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对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在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过程中收到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偏离并造成不良影响。1956年知识分子会议顺利召开,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知识分子参与新中国建设的积极性。1957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又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农村行政网络的国家建构策略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便成功地将国家行政体系延伸至并扎根于广大的乡村社会,构建了庞大、严密、有效的乡村行政网络,为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整合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农村行政网络的迅速建成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行政下乡过程中对策略与路径的正确选择.具体说,大力发展农民协会、迅速重建基层政府、扩展党的基层组织,是成就中国共产党整合乡村社会、构建现代国家之战略目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关于1949年至1956年国家政权与民间慈善组织的关系,学者们的研究目光多集中于民间慈善组织被改造的历史。其实,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确实带来了民间慈善组织命运的根本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并非单一的线性过程,而是存在着立体式、多面的、丰富的互动、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国家政权在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团结改造中,最终实现了依靠人民力量建设新中国救济福利事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的社会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恢复及三大改造是同步进行的。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社会事业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党和政府重建社会事业体系、维护社会稳定确立了指导方针。考察分析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社会事业政策与实践,有利于完整解读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与趋势,同时也对当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菲 《世纪桥》2011,(21):22-23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基本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政治动员,它极大地调动了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了政治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特点和效应进行分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探索和奠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具体体现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奠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支撑;创建新中国国家制度,奠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支撑;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支撑;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把巩固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作为夺取全国政权的根本战略思想,以党和人民军队的实际工作和模范行为发展党和人民的联系,唤起人民的觉悟,依靠全体人民的力量夺取了全国胜利。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的提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执政后一次重要的"治党"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原有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建立新的基层组织和发展新党员等方面。这次"治党"活动是与当时全党大规模的整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次"治党"活动,不仅使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和富有活力,而且也为党的执政治国活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参政党是在我国宪政体制和政党制度的基本框架下参与到国家政权中去,他们不以夺取、分享执政权为目的,而是在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多党合作的政党结构中参与国家政权的建设。我国现有制度为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权做了一系列的安排与规定。从功能上看,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不仅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借助于民主党派的专业知识优势、联系广泛优势、渠道顺畅优势和立场超脱优势,提高国家政权运作效能与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新政权合法性与意识形态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识形态资源是政权合法性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建国初期新政权通过大力维护与开发马克思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资源,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合法性基础.建国初期新政权合法性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潜存着合法性危机的因子.  相似文献   

12.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新中国成立初期,从1950年至1955年,我们党连续开展了五次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这五次斗争的开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一次是在整风中进行;第二次是在整党中进行;第三次是在反对贪污、反对浪费中进行;第四次是在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中进行;第五次是在整编中进行.这五次斗争,给我们提供了以下有益历史经验:一是坚定斗争决心,充分认识反对官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三是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增强反对官僚主义的针对性实效性;四是探索完善治本之策,在建构反对官僚主义制度体系上下功夫.学习这些经验,对今天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初期的纪念活动与国家形象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龙 《新视野》2012,(4):48-53
对于任何新生政权而言,国家形象建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建构不仅关系国内民众的认知和态度,而且关系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和政策。同时,由于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国家利益的冲突,西方媒体对新中国进行了种种扭曲的宣传和报道,力图丑化中国形象、颠覆新生政权,由此使国家形象建构变得更为必要。新中国初期的纪念活动具有表达、感染、聚焦、强化功能,向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诠释、展示了国家形象,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党的建设》2011,(9):62-62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临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为主席。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最早的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国家政权是否具有统一战线性质问题的认识不完全清楚.许多人认为,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国家政权不再具有统一战线性质了.作者认为,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国家政权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并从历史发展、政治实践、国体内涵、法律依据、经济基础、统战特征、理论要求这七个方面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其理由.  相似文献   

16.
党的团结是党的力量所在,是保证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党自身地位的变化以及党的队伍的迅速扩大,党内出现了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到党内团结。为扭转这种局势,党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党内团结教育,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经验对于今天党的自身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许月明 《党史文苑》2012,(12):11-13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极为紧迫的问题。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严峻的执政考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在消除腐败政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树立民族意识、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塑造崭新国家形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总结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执政经验,对当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瞿晓琳 《党史文苑》2010,(6):4-7,16
民生决定民心.民生状况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政权的兴亡.只有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政权,历史上许多政权的得失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历史经验都证实了这个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对党加强民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如何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制定了一些富有创建性的制度。这些探索对目前党如何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