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俄联邦行政责任制度是其行政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联解体前后 ,伴随着俄罗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转型 ,其法律制度包括行政法中的行政责任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行政责任的概念界定上倾向于将主观范畴与客观范畴相统一 ,质疑单一的从结果论的角度阐释行政责任 ;在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上 ,增加法人作为责任主体 ,改变传统的注重公民个人的行政责任的方式 ;在追究行政责任的程序上 ,强调程序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可操作性。行政机关与公民平等地承担行政责任将成为俄罗斯行政责任制度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入转型时期。转型时期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成为俄罗斯公民社会兴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非政府组织作用有限、中产阶级不成熟、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淡漠。推进俄罗斯公民社会的对策有:大力培育中产阶级、培育公民文化、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市场经济同时重视解决社会问题。俄罗斯公民社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其培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政党体制出现危机、对制度能否满足人民需求的疑惑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公民社会和社会运动成为主要的政治行为体。本文分析了公民社会在拉美政治辩论中的作用,以及它与民主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本文还讨论了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探讨了公民社会是否有能力在无意取代政治机构的前提下构建普通公民与国家的良性关系,使前者成为真正的主权所有者而非国家的臣民。  相似文献   

4.
从上个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一直将宪政的思想在独联体地区进行无休止的转播与实践。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民主化”、“公开性”的口号下,苏联改变国体、取消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权力制度的合法性,实行总统制、两院制和三权分立制度;修改了苏联宪法第六条,改变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多党制;反对宪法规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从而摧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5.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是苏联几十年来不断积累、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恶性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而政治体制上的漏洞是关键性的因素。苏共未能正确处理好公民、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把所有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同时,担负了无限的责任和沉重的包袱。在苏联体制中,由于立法权的范围缩减以及党务行政官僚作用的急剧加强,官僚制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障碍机制。在改革的过程中,许多苏联党政精英为侵吞国有资产背弃共产主义信仰,催生了新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成为苏共真正的“掘墓人”。此外,苏共在缺乏有效制约的权力和金钱面前,逐渐丧失了警惕性和免疫力,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拒腐防变机制,在官僚主义的侵蚀和集权制的庇护下,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一直被认为是国家的一种制衡力量,是政治与经济改革的核心动力,因而常常被用来研究一个国家的民主化问题.但是,公民社会必然会促进民主的发展吗?通过考察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一般理论,以及尼日利亚公民社会与民主化的现实,可以认为,公民社会对民主化可能起到促进作用,也可能对其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并不必然促进民主化的发展;关键是要对所研究的公民社会的确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国 ,其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如何构建行政诉讼制度 ,其理论走向如何 ?这些问题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比较荒漠的领域。笔者认为 ,俄罗斯已仿照西方国家初创了与苏联有本质区别的行政诉讼制度 ,还亟待改进和完善。为此 ,俄罗斯学者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从理论走向看 ,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围绕行政诉讼概念、本质和特点进行行政诉讼基本理论研究 ;二是俄罗斯行政诉讼的应然模式和行政诉讼法典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拉丁美洲国家依附性问题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8年和1979年,苏联一些学者在讨论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性质时,对依附性问题发表了不少看法。他们的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向,提出几点质疑。一苏联学者认为,依附性是拉丁美洲资本主义的“决定性特征”,依附性资本主义的发  相似文献   

9.
明确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历来是从事国际问题研究以及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极为重要的课题。近年来,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性质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我国从事拉丁美洲问题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以及社会科学界各方面人士,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积累资料、着手探讨拉丁美洲国家社会性质问题,最近又重新开展了这方面的学术活动。为了加强对拉丁美洲基本情况的研究,进一步活跃学术空气,本刊编辑部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决定从本期起开辟《关于拉丁美洲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专栏,通过笔谈的形式,开展对拉丁美洲国家社会性质以及有关问题的讨论。欢迎广大读者和研究工作者踊跃投稿,本刊将陆续予以选登。来稿可以对当前拉丁美洲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考察,也可以就一个国家或未独立地区的情况发表看法;可以由作者搜集资料撰写文章,也可以对国外讨论拉丁美洲国家社会性质的论著加以评介。稿件要求从实际出发,有理有据。为配合这次讨论,本刊曾介绍过某些国外学者对拉丁美洲社会性质的看法;上一期比较集中地介绍了苏联学者的观点,同时发表了评论这些观点的文章。今后还要继续介绍美国、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国家学者的各种论述,并发表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希望读者支持我们把这一讨论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术界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 ,对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史的研究 ,到 8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高潮。此间 ,学术界发表了大量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涉及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的论著。但自 90年代初起 ,随着原苏联解体 ,我国不少研究苏联问题的学者将研究重点下移至苏联解体及其原因方面。于是 ,对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史研究一度趋于冷清。不过 ,仍有一批学者没有“跟风”,而是一直在此领域内辛勤笔耕。在这些学者中 ,徐隆彬堪称是一位佼佼者。徐隆彬长期从事苏联史尤其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史研究。近年来 ,他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论文…  相似文献   

11.
12.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20.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