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五日)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进入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过去的六年中,前三年的工作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前一革命阶段中没有完成的各项社会改革,主要是土地改革。从去年夏季以来,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  相似文献   

2.
正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新中国。在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历史任务是搞建设,因而从1949年到1976年,又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的目标,是搞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赶上世界的现代化潮流。但是,怎样搞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现代化,怎样才能追赶世界的现代化潮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都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也就是说,从此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人首先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武装,学习其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在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如何走向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曾经设想  相似文献   

4.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时期。综观新中国成立后29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些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前线》1964,(19)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当我们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年来的伟大成就和首都人民各方面工作成绩的时候,深深地感到这个真理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产物。建国十五年来,我国在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方面史无前例的巨大跃进,是社会主义革命在各方面广泛深入开展的结果。我国从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从那时起,国内的主要矛盾就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它将贯串于整个过渡时期。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着其他各种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为解决  相似文献   

6.
三、要达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必须经过三个过渡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要经过三个大的过渡,这就是:从多种经济成分过渡到基本上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从社会主义两种所有制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設是一場包含了阶级斗爭、生产斗爭和科学实驗的极其艰巨、复杂的斗爭。这一斗爭的目的是要彻底地消灭生产資料私有制、彻底地消灭阶級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領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沒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  相似文献   

8.
有的同志说,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的研究上,不仅发现了革命同生产力相联系的原理,而且还发现了其它许多有关社会主义革命的带规律性的原理,比如社会主义革命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民族解放运动、同农民革命运动相联系的原理,以及国际工人阶级相互支持和联合的原理等。通过这些原理的发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实际说明这样的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固然要有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和一定“重要地位”的无产阶级队伍,但不能把这个前提绝对化,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是各种前提和主客观条件(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综合表现。因此一些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如英国,由于不具备其它有利条件,或出现其它不利条件,一直没有发生过社会主义革命,相反有些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如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与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密切关注山西,对山西的革命斗争作出过许多重要指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仍然心系山西这块热土,对山西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极其重视,作了许多指示,并把山西的许多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介绍到全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从一九五六年经济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的胜利之后,已经基本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经济的私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人认为,从这以后,在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某些具体论断不能完全套用到 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与民粹主义祟尚个体小生产,轻视社会化大生产的观点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12.
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其根源可追溯到苏联70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邓小平同志无疑属于那些最具权威论述苏联经验教训的人之一。正如他所说,他熟悉我们曾按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开头到现在的历史,对于许多重大事件的历史过程都比较了解”。他是当年那场与苏共争论的“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政治思想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必须在文化领域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  相似文献   

14.
杨述 《前线》1960,(21)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开始了以无产阶级革命为主导的新的世界革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结束了人剥削人的历史,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四十三年来,伟大的苏联人民在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革命问题学习笔记”从这一期起同读者见面了。这个栏目刊载的文章是结合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习和讨论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的笔记。现在初步计划有这样一些题目: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社会主义对期的两条道路斗争;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路线和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时期始终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干部参加劳动和思想作风革命化;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的目标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万年大计——培养革命的接班人。这些题目是现在的设想,将来按照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可能会有变动。欢迎读者对这个栏目的文章提出建议和批评。  相似文献   

16.
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主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随之开始实践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第二个时代主题。党为此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一个艰难探索、不断前行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伟大征程。这个时期的中共党章,浓缩地反映了党60多年来,在探索中创新、在挫折中觉醒、在困难中奋进的历程,反映了党在曲折中磨砺、在诸多考验中促进自身建设的历史。回顾这个时期的党章,既可以更深入地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里程碑,那么,以1978年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向健康快车道的新起点。在这场讨论开展20周年之际,对它的最好纪念,就是把这场讨论开启的思想解放运动,继续推向前进,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  相似文献   

18.
建国42年以来,我们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所积累的经验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在这些经验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重视。一、正确分析客观形势是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的基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要从定义出发,更不要从主观臆断出发。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提出的“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是一个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的光辉范例。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主革命的基本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医疗制度改革是职工现在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这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得病了就得治疗,吃五谷杂粮,谁敢保证自己不得病?可现在公费医疗制度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因为它暴露出的弊端已经让国家和企业难以承受了。 公费医疗制度作为一项福利事业,在我国实行了几十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享受公费劳  相似文献   

20.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这条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后的1953年提出来的,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始,是当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总的指导方针。不过,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