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文用传播学理论阐述并分析了中国广告文化环境的演变以及中国广告在传媒中文化内涵的发展变化,展示了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广告业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丰富多彩.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广告传媒中的交流交汇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交汇交融,一国视野与国际视野的交流交汇交融.  相似文献   

2.
王仲昀 《新民周刊》2023,(25):10-19
<正>这里一度是丝路上著名的历史古国,东归的玄奘也曾经塔莎古道,在此讲经三天。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多民族共同繁衍生息,不同的文化碰撞,再交融。最终,莎车形成了厚重历史与多元一体的人文。中国新疆,远离海洋的干燥内陆,沙漠和戈壁占据了大部分土地。现代文明走到沙漠深处,似乎与外界短暂地失联。然而沙漠边缘,俨然另一番风貌。喀喇昆仑山脉巍然屹立,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与东亚国家文化交流的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地区文化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东亚文化发展与交流的主旋律是相互交汇和融合.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东亚地区必然出现一个文化建设崛起与文化交流发展的高潮,而当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促进东亚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文化交流是各国人民友谊日益增长的基础,和平交流与双向互动是中国与东亚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特点.当代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和机制化的新局面和新特点,其发展前景是无限广阔的.  相似文献   

4.
百年来台湾文化的源流、属性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论述近代以来台湾文化的源流、属性与变迁。台湾文化有两大源流: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由于历史上与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关系,台湾文化一直处在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前沿地带,并逐渐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百年来文化冲突、交融、演化的结果,一种与中国大陆文化血脉相连同时又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台湾文化”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时代,海外华文传媒是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参与者。文章首先探讨了国家形象的涵义与特点,分析了制约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与现实因素,指出海外华文传媒在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改革开放、民主法制的国家形象以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文章还介绍了中国塑造自身国家形象的方式,并强调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必定是中国自身,海外华文传媒只处于向世界真实说明中国、构建良好中国形象的附属地位。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媒介功能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论述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历史、文化传播的作用、传媒的政治功能、困境下的历史瞻望 ,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其历史功绩。本文认为 ,华文传媒的存在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和为华侨华人争取应有的社会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原因 ,华文传媒的发展遇到受众日益减少的挑战 ,但是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 ,华文传媒重新面对一个充满希望的生机 ,并可藉此摆脱困境 ,步入快速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7.
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所涉区域,很早便与中国建立了密切的交通往来,是中国—南亚交流版图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文字的记载,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交通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汉代。作为早期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交通历来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相关讨论层出不穷。但彼时这两个国家并不叫今天的名字,地域也在不断变化中,历史上对应的汉译古名包括大夏、身毒、罽宾、高附、迦毕试等。本文结合《史记》《汉书》《后汉书》《高僧传》等史料及中外研究成果,详细梳理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在中国汉代时期的命名、疆域、人种、民族、物产、文化等基本情况,及其与中国之间的交通方式、人员往来、商品流动和文化交融。文章重点考察该地区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及其在佛教传播、佛经翻译等方面的独特贡献。对该议题开展深入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中国—南亚古代交流史及丝绸之路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遗产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此文基于在法国里昂所从事的以法国人文化想象中的中国为主题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从中国视野出发来理解这一有关文化他者建构的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法国社会文化背景,指出在当下的法国社会中,文化想象中的中国不但仍旧充满了西方社会眼中的他性,中国文化如今在当地的消费社会中还逐步被商品化,人们对中国的文化想象也已经陷入了景象中国的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9.
吉祥殊胜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4,(13):34-35
<正>在藏传佛教中,“吉祥殊胜”是表达真诚问候与祝福。展览以此为题,寓意美好,也展现了难得一见的历史珍品。藏传佛教文物、历辈班禅额尔德尼与中央政府贡赐往来的精品,体现了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历代班禅大师与中央政府追求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共生并进、交往交流交融的光辉历程。位于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代表性寺庙,也是历辈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地。自17世纪以来,藏传佛教在清朝皇室传播与弘扬,展开了漫长的汉藏满蒙多元民族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0.
泰国广告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广告先进的制作技术,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特性,以其独特的泰式幽默及浓厚的民族性,在全球广告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本文拟通过广告这一"窗口",通过具体广告案例,解读泰民族文化特色与民族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1.
青岛城市风貌与中西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岛城市风貌与中西文化的交融刘善章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青岛,南临黄海,东依崂山,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进而产生了城市形成与发展繁荣的巨大潜力,加上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夺目的影响效应,于是,在这座百年名城里,便有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方仁杰 《法国研究》2004,(1):116-126
法国是世界上五大广告国之一。在法国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身处闹市或是偏远的乡镇,只要迈步出门,翻开书报或打开电视,形形色色的广告就会扑面而来,其内容也无所不包。法国广告业的发达与其文化艺术大国的地位密不可分,法兰西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其浪漫与美学植根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这便为法国广告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高尚的品味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可以说法国的广告浸透了文化,巴黎街头张贴的不是广告,而是文化。  相似文献   

13.
鉴于东北亚历史的特殊性,本文注意到东北亚很难像欧盟等其他区域共同体那样实现整合,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提出了加强文化艺术与文化产业方面交流的方案。考虑到21世纪超国家主义、区域整合症候的最大因素是通讯的发达,提出了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媒体整合与共享的方案。为了通过感性与理论性的共享而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交流,提出了通过重要的前导产业即文化资源的交流与体验、文化信息内容的共同制作与交流的形式来推动经济与文化方面交流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韩国同属儒家文化圈,上海与首尔同为国际性大都市。中国与韩国一衣带水,上海与首尔交往密切。1992年8月,中韩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中韩两国交流日益频繁中,上海与首尔也加快了交流的步伐,在经济的开发与投资过程中,上海与首尔的都市文化呈现出互动之势,这对于加强两国之  相似文献   

15.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汉语汉字无疑充当着使者。先是汉字传入日本,后又吸收大量的日式汉语,与本国语文融合成为水乳交融的状态,中日语言上的相互影响,是语言接触史上一种独特的模式。语言的相互影响反映了以社会经济为背景的文化的相互交流。其动因和起点是文化上的需要;其过程则充满着渗透、交融和互动。这个历史过程是很值得研究和总结的。因笔者才疏学浅,在此只能做一下简单的探讨,以期对广大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世界,世界各国的文明和文化的交流、激荡、吸纳和融合日趋广泛加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伟力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无不具有自身固有的文化和思想传统,舍此就不能生存和保持独立的象征系统。但如果固步自封,不能接纳、包容、消化和发展外来文化的先进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丧失活力,裹足不前,陷于停滞。历史证明,中韩两国人民虽然历经起伏、坎坷和磨难,但一方面始终保持了…  相似文献   

17.
欢迎投稿     
《当代亚太》2011,(6):160
《当代亚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与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亚太问题研究的核心期刊。刊物内容涵盖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既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又强调研究的实践性与时代意义,立足于中国现实,反映国内外学术界对亚太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把全球视野中的亚太研究与中国视野中的亚太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刊登一定数量的书评和综述类文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法国是两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两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优秀代表。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成果丰硕、源远流长,文学作为文化园地的一朵奇葩,在这种文化交融和渗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所述及的仅系中法文学领域交流活动的一个侧面,是对中国文学在法国传播情况的简要回顾及其历史经验的粗略总结。  相似文献   

19.
中日异文化接受态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不同文明类型、不同文化模式相互传播和影响时对外来异文化与本土民族的主要文化难免发生冲撞,这种冲撞的激烈程度,及以后的交融程度,受到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本土民族对外来异文化的接受态度。同样受异文化的辐射和影响,中日两个民族的接受态度不尽相同。不同态度的不同效果,这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摆脱殖民地的命运,更谈不上实现近代化。而明治维新却使落后于中国,通过全面学习西方经济、政治态  相似文献   

20.
十八世纪法国的"中国热"达到了高潮,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汇被启蒙思想家们记录下来。研究中国是启蒙思想家们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因为距离遥远,资料有限,其内部产生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赞美派和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批判派。为探究他们对于中国不同解读的源起,本文将对其历史背景、生平经历和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和对比,藉此揭示中国研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即启蒙思想家试图从东方找寻促进法兰西民族觉醒的精神良药。这种辩证的文化智慧对于中国处理当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