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洪新 《学理论》2013,(22):188-190
在以往的研究中,"道德信仰"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今天的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必须加强"道德信仰"研究。在实际精神生活中,道德和信仰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仰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和导引,是个体实现其人生意义、社会价值和幸福追求的重要保证,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2.
黄娜 《学理论》2012,(5):191-192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道德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的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学校德育的失效性;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偏差性。重塑高校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加强高校道德考核制度创新;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整体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世界的演变,信仰为宗教独占的情况已经改变,信仰文化正走向开放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人类对精神崇尚的多样性和选择权利。道德信仰是一种属人的非神性信仰,全面性的道德考察思路能够证明道德信仰具备信仰超越性、普遍性、完满性的条件。缺少共识性的道德供给是当今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本问题。道德共识的本质是价值共识,社会价值观是重建当代道德信仰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信仰心态纷繁复杂,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弱化的趋势,大学生信仰呈现多样化、功利化、世俗化的特点。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和大学生自身思想文化素养有着密切关联,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则是另一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大学生主流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繁芜丛杂的信仰中树立正确的信仰观。  相似文献   

5.
信仰方式和信仰心态实际上都是信仰主体对某一信仰的具体态度。信仰方式包括理论确认、情感体验和行为追求,信仰心态包括信仰认知、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本文主要探讨了信仰方式和信仰心态各自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外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娟  胡新宇 《学理论》2014,(5):286-288
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和人格完善的思想保障。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但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却并不理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信仰缺失、迷失的现象并不少见。增进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如下:实现知识教学与信仰教育的统一;实现理论学习与信仰实践的统一;实现个人信仰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实现传统传媒与现代传媒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宗教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热"现象,这一现象在大学生中间也得到了反映.主要考查大学生信教的基本情况及其特征,客观理性地分析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并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宗教和哲学是通向信仰的两条基本路径,它们内涵相通,但形式各异;从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理论上的致思趋向有别;从当今世界的状况来看,大多数人选择宗教信仰,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信奉某种世俗的哲学理论;从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来看,他继承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基本思想,但对其作了根本性的超越。我们应该辩证理解马克思的宗教观,为人们合理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信仰打开通途。  相似文献   

9.
国学与国学研究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国学虽是近代产生的概念,但其内涵却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它主要属于价值层面,是"德性的学问"。国学研究才是近代学术发展的产物,它将国学视为研究对象,主要属于知识层面,是"文献的学问"。国学研究应该暂时搁置价值争端,提倡一种"学无中西"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国学。  相似文献   

10.
综观近代国学思想可以发现,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思想在近代哲学家中最为相似,而与同时代的哲学家渐行渐远。进而言之,两个人的国学思想之所以高度相似,源于对诸子百家的整合以及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宏观认定。这些通过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称谓最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且直接影响着两个人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和对国学的研究。康有为、谭嗣同都以孔教、孔学整合诸子百家并且以孔教、孔学称谓中国本土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两个人国学理念的契合度和相似性;反过来,相近的国学称谓以及国学理念不仅决定了康有为、谭嗣同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而且框定了两个人国学研究的宗旨、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11.
王建民 《学理论》2011,(14):215-216
由于世界多元文化趋势的影响,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为此学校应做好以下几点: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教育载体。  相似文献   

12.
李晓兰 《学理论》2012,(31):103-104
来凤县地处鄂西南,据《县志》载共居住着17个民族。在这17个民族中,土家族世代定居于此、人数最多且对该县各方面影响最为深刻。土家族本有其自身的民族信仰,且独具特色,但据县志所载该县宗教却以佛教较为突出,其他宗教不见发展。同时,土家族的民族信仰非但不见发展,反而只见日益消亡,或与其他宗教,如道教、佛教相融合,变成只为求善果的工具,日益程序化、功利化。  相似文献   

13.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领路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行之有效地加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4.
李应东  陈维国 《学理论》2012,(20):262-263
青年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重视的后备培养力量,而青年学生又是其中的重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好地为党培养后备力量。从某种意义说,大学生党员的信仰问题关乎我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发展党员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水龙 《学理论》2011,(1):238-241
信仰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我国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不但是中国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所决定的,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各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当今国内外方方面面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偏差,对国家制度和民族的未来构成了威胁。为探求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就大学生应当开展的信仰教育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学界引申。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4)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民主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一些错误思潮也传播到学校,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少数辨别能力差、抵抗力弱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大学生的信仰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找准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路径是当今时代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科学信仰教育的隐忧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教育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信仰教育的现实状况存在各种问题,宗教信仰具有长期性,民间信仰复兴,某些迷信观念行为大行其道。科学信仰教育必须积极应对现实难题,认真研究信仰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反思科学信仰教育的不足,提高科学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在信仰上呈现出主导信仰模糊、功利化与世俗化、信仰缺失等问题,究其成囡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要明确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大学生信仰教育,不断革新和完善信仰教育的模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吕琦 《学理论》2013,(12):379-380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以当代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呈现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状况,深入探究并分析信仰缺失的原因,试图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5)
宋元时期,徽州宗教开始兴盛,大量佛道教建筑得以兴建,僧道活动较为频繁。同时,以自然神灵信仰和乡土神信仰为特色的徽州多神崇拜亦逐渐形成,这既有徽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又与其社会宗族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