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少帆 《台声》2001,(4):36-37
清季台湾割让之前,曾赴岛内的大陆文界名流有林琴南和谭嗣同;日据台湾时期,则有章太炎和梁启超到访。   梁启超平生第一次,也是唯独一次的台湾之旅,时为宣统辛亥年( 1911年) 二月下旬,从日本横滨港启程。他偕女儿思娴,于岛内各地游历未足半月,却将一路上的观感情思,同步写成《海桑吟》一卷。这卷诗歌,被视为近代晚期台湾史料的重要文献。   《海桑吟》之作,是他舟次马关时开始动笔的。海轮上,又遇有台湾“遗民”与他谈起 16年前台土沉沦的往事,诗笺上于是出现了“听谈天定只伤凄”的句子。二月二十八日,当船靠台湾北…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3.
<正> 一是研究和评论大陆籍的台湾作家作品很多,研究和评论台湾籍的作家作品很少。二是对台湾小说、诗歌的研究较多,而对台湾散文、戏剧的研究极少。三是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肯定的既多又重,批评的既少又轻,这是台湾文学研究中的另一倾斜。  相似文献   

4.
在两岸出版市场尚未开放的今天,台湾作家走红祖国大陆文艺圈,正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年大陆几十家媒体的主管票选年度十大文化人物,以《第一次亲密接触》走红两岸的网路作家痞子蔡——蔡智恒可是荣登第二,把大作家余秋雨远远抛在了后头。谁是知名“台湾作家”?台湾华文出版趋势观察家辛广伟指出,大陆知名的台湾作家可以分成几类。第一类是流行文学,包括琼瑶、三毛、金庸、蔡智恒、张曼娟、吴淡如、席绢等;第二类是励志文学,主要是刘墉和林清玄;第三类是  相似文献   

5.
钟理和论     
钟理和,这位台湾乡土作家的杰出代表,正在受到海峡两岸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他的八卷充满辛酸血泪的作品,在台湾近年来繁荣而又嘈杂的文坛上,独秀一枝,令人瞩目,以至形成“钟理和热”。台湾评论家称他为“台湾作家群中的一颗慧星”。祖国评论界也公认他是“台湾著名爱国作家”。可以肯定,在我国新文学的长廊中,钟理和自当无愧地列身其中。他的精神、人格、作品鼎足而三,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钟理和祖籍广东省梅县,一九一五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的一个小康农家。他的童  相似文献   

6.
自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文学交流即已悄然兴起,台湾作家及台湾旅外作家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柏杨、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陈若曦等人的作品在大陆一印再印,对这些作家作品乃至整个台港文学的研究评价也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特别是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后,两岸文学交流更取得了合法地位和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7.
为台湾新文学“打下第一锄、撒下第一粒种子”的赖和,是台湾最早以白话文写小说的作家,其创作带动了台湾新文学运动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他的小说的思想涵蕴,包括殖民统治下的反抗精神,对封建社会的陋习提出改革的期许,在法律不公背景下小民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邓靖 《台声》2011,(10):60-62
8月30日,由台湾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为团长的“台湾作家江苏采风交流之旅参访团”一行13人抵达江苏省省会南京,展开为期10天的采风交流活动。“两岸作家采风交流”是全国台联与台湾夏潮基金会共同组织的一项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参观考察自然人文景观,促进两岸作家的交流互动,增进了解和共识,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9.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虽与祖国分离,但与大陆、特别是大陆的沦陷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使得在殖民语境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台湾人、特别是文化人的身份认同趋向,交叉纠结。本文在简析不同沦陷区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台湾作家张深切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七七事变后移住北京沦陷区的原因和“文化救国”的实践,对抗战时期台湾作家的民族国家认同,作一历时的个案考察,为客观地界定沦陷区作家的立场提供一种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吴孟樵 《台声》2011,(5):86-86
本刊《作家专栏》中的作者之一吴孟樵,是台湾知名的作家、影评人。4月初,吴孟樵在台湾出版了又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猪八妹》。据悉,“猪八妹”系列的前一本《猪八妹的青春日记》在台湾广受欢迎。  相似文献   

11.
被遗忘了的作家群像过去用日语写作的台湾作家虽然曾接受日本杂志社主办的文学奖,但是,还有一些作家被日本的文学史和文学辞典遗忘了。他们足日本统治时代或“旧殖民地时代”在台湾长大的中国作家。中国的文学史,过去也没有提过他们。其中有吴浊流(1900—1976),他写过一部以曾在台湾、中国大陆和日本三个地方生活过,最后又不能把灵魂安定在台湾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作品。该书为《亚细亚的孤儿》(1946年原书名为  相似文献   

12.
台湾文艺协会代表囫来大陆访问台湾文艺协会代表团应中国文联邀请,于1996年11下旬对祖国大陆进行访问、交流和观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台湾文协代表期一行有台湾“中国电视公司”副总经理、文艺协会理事长、团长饶晓明,顾问张植珊,文协理事、作家张放,文协秘书长、诗人绿蒂,文协理事、雅音小集创办人、京剧艺术家郭小庄女士,台湾“中央日报”副刊组剧组长、作家林黛女士。在京期间,台湾文协代表同大陆作家艺术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国文联在文采海举办了两岸交流研讨会。会议由著名诗人事实主持_商制、霍大寿、杨匡满、李…  相似文献   

13.
谭颖 《两岸关系》2014,(9):55-56
正"我发现很多朋友到台湾个人游,只有短短的几天,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我想写一本书,告诉大家怎么透过在台湾看到的景点去理解台湾,认识台湾,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台湾人都在想些什么"——廖信忠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走红的台湾青年作家廖信忠住在名人荟萃的上海静安区。邻居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来自台湾的"邻家大男孩"居然是畅销书作家,蜂拥而至的媒体都冲他而来……融入上海,成为"她的一份子"廖信忠,1977年出生在台湾士林,台北长大的他对大陆有着深深的好奇。2005年他退出兵役,摇身一变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月22日,林清玄在台湾于睡梦中与世长辞。公开资料显示,1953年,林清玄生于台湾高雄,17岁开始发表作品,走上文学之路。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30岁前即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和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林清玄生前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诸多贡献。"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斯人已去,谨以此文纪念林清玄先生。  相似文献   

15.
阎崑  樊硭 《台声》2011,(4):76-79
3月10日,河北作家赴台采风交流团来到台北。 去年8月,夏潮基金会组织的台湾作家赴大陆采风交流团一行13人曾到过河北,从而开启了与河北作家交流的序幕。记得在石家庄招待宴会上,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王力平说过,希望明年春暖花开之时,能带着河北的作家去台湾。董事长宋东文先生当场表示欢迎。一个约定,就这样达成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探讨近20年来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创作风貌的基础上,发掘从台湾少数民族主体这一相对边缘视角言说历史的再现与批判潜能,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相关文学创作与诠释所折射出的台湾政治文化变迁。台湾少数民族与非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在处理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时的切入视角与美学策略有显著差异:台湾少数民族作家致力于追溯被汉文化入侵、改造和收编的历史,反思部落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溃败命运,并通过召唤部落文化传统来重建族群认同;非台湾少数民族作家侧重于以历史事件为扭结呈现创伤记忆,一方面流露出某种赎罪心理,另一方面也有淡化历史上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冲突的倾向,以共构入史的策略将台湾少数民族的悲情转化为“台湾人”的悲情。本文认为,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分析应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论的兴起与本土化论述策略转型的社会背景的考察相结合,才能还原台湾少数民族议题在当代台湾的兴起与质变过程,进而把握近20年来文学领域对台湾少数民族题材的关注所呈现的历史眼光与意识形态心理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17.
沙蓬 《台声》2010,(9):40-43
8月1日至10日,由台湾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为团长的“台湾作家河北采风交流之旅参访团”一行13人,赴河北省采风交流。此项活动是全国台联与台湾夏潮基金会连续多年共同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参观考察自然人文景观,促进两岸作家的交流互动,增进了解和共识,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8.
经济     
《台声》2018,(5)
正财经作家感叹台湾穷到只剩餐饮业恐从科技岛变成小吃岛据台湾媒体报道,全球景气不好,台湾受创特别严重,经济成长主要靠内需撑场,不少人纷纷转战这块市场。台湾财政部门统计表明,住宿餐饮业2016年开业比重达10.9%,连续5年超过1成,但歇业比重高达7.3%,在8大主要行业类别中首称冠。台湾财经作家狄骧指出,最近几年,台湾在世界发光的不再是信息科技成就,而是那些从路边摊起家的平价小吃,令他心头百味杂陈。台湾劳工低薪、过劳问题严重,加上外资又不来投资,逼得许多人才放弃半导体学  相似文献   

19.
钟欣然 《台声》2010,(7):63-67
6月22日.中国作协在其官网上发布公报,“2070年发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378人”.其中备受关注的是3位台湾作家朱秀娟、陈映真、莫那能正式加入中国作协。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表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协首次发展台湾作家入会。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祖国大陆在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也迎来了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的春天。许多台湾作家的作品在大陆发表,大陆学术界对台湾文学的走向非常关注。然而与此同时,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文学发展仍然很陌生,因为大陆作家的作品当时还不能进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近40年了,政治现实造成的隔膜一时难消,多么需要架起一座彼此沟通的桥啊!台湾著名作家施叔青女士,在当初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就曾扮演过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