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惊涛 《法学杂志》2006,27(5):40-43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设计合理的法律制度,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时的一种理想经济和技术模式,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然后以淮北市为例,通过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因此,通过立法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循环经济制度,是此项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应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将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经济道路的内容写入国家宪法,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和相关法律,调整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创建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使我国的经济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循环经济与我国政府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本文通过论述循环经济是21世纪中国的战略选择,探讨了循环经济的特征与优势,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结合我国国情,从宏观层面提出我国政府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明明 《江淮法治》2013,(17):52-52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应该是必然趋势。因为.循环经济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遵循生态规律,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在传统经济形态框架下产生的环境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为切入点,结合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因素来分析循环经济的概念,对循环经济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情况分别进行了阐述,提出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环境法的原则体系应该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逐步推动传统环境法向当代环境法的整体转型。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立法之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忠梅 《法商研究》2007,24(1):38-47
循环经济立法的本质在于发现不同于过去已有法律的新规则,而这些新规则是由价值、功能、制度构成的。循环经济立法源于中国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平衡“经济-社会-环境”的利益关系决定了其和谐的价值定位;传统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分隔决策是资源环境危机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消除的直接原因,法律的分别制定维护了这样一种发展模式,综合决策是改变现状的唯一选择,也是循环经济立法的功能定位;和谐的价值和综合决策的功能需要有新的制度予以实现,具有政策性、综合性特征的协同性规范是循环经济立法的制度定位。  相似文献   

8.
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西藏农牧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经济增长模式,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既要加强对农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牧民及经营者素质,更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规划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韩立成 《行政与法》2010,(10):44-46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资源的衰竭必然给资源型城市带来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因此,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前提,以调整结构、多元发展为基础,以转变政府职能和高效服务为保障,充分发挥资源型城市的主动性、创造性,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市之路、循环经济之路、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之外,完备的制度建设才是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循环经济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从企业微观、园区中观、社会宏观三个层次上利用税收制度推动循环经济良性发展。同时,循环经济对税收制度提出了崭新要求,税收制度自身亟需展开重大变革,以适应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向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转变,旧工业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向循环经济模式演变,新的经济形式和生态因素的介入,致使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趋于生态化。本文立足于生态文明,从经济产业角度入手分析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型,并运用系统生产,循环经济以及生态产业建设等相关理论,努力探索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王蓉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6,(2):28-29,91-94
经过2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中国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相当严峻,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前景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既是缓解中国资源约束矛盾并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由於发展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障和引导。因此,通过立法推进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公民与法治》2013,(10):F0004-F0004
2012年以来,涉县井店镇紧紧围绕县委“一城四化三更加”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主城区,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该镇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镇党委被评为“河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井店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被列为省“3255”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被市政府授予“邯郸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但它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资源产出率低,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资源环境问题已经被认为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基本模式.目前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还处于地方性试点示范的初级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措施不完备,也不尽科学合理.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恰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应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来保障,本文在指出山东省构建循环经济立法时应当遵循的立法导向和立法途径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构建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以促进山东省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循环经济视野下环境法律制度的创新设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核心。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不仅要求技术层面上的资源利用创新,它还表现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变革,因而被德国、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也正在酝酿之中。本文从循环经济的理论问题出发,在充分考察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探索我国建设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应遵循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杜群 《法学》2006,(10):68-75
在人类与生态系统所缔结的自然法契约中,存在两大服务本体利益即生态系统的本位利益与生态系统的社会利益的对峙。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着资源型商品属性和生态型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社会法中的生态保护利益及其补偿的性质有三类,即公益性、私益性和公私益竞合性。将生态保护利益及其补偿关系从初始自然契约关系转化为实证社会契约关系的关键是找出能够标识生态保护利益补偿类型发生转变的客观尺度。有三个资源生态属性标准能够反映这一补偿转变和量化“补偿性质”限度,即资源经济生产力标准、资源生态生命力标准和生态系统区域安全标准。生态保护及其利益补偿的法理判断对实证环境法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资源消耗型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立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被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需在修改现有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